Re: [轉錄][ ] 毛治國:高運量捷運 不再興建

看板Policy作者 (松韻之聲)時間16年前 (2008/06/11 06:50),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5/34 (看更多)
※ 引述《oodh (oodh)》之銘言: : : ◆ From: 118.168.224.189 : : 推 hsufrank:您說的沒錯,貿然改變確實不符合比較利益法則。然而,長 06/10 21:23 : : → hsufrank:遠來看,我仍認為有必要逐漸調整發展重心,以利均衡發展. 06/10 21:24 : 有一個可議點是 : 為什麼要 利於「均衡發展」 : 均衡發展的好處何在? 請看1218篇最後一段,那是我原本發文的目的。 當然,發文的動機來自於這個討論串的第一篇, 因此主要關注在解決長期交通問題的改善方面。 : 除了各縣市的居民(& 出生於斯的子弟)本位主義上對自己鄉鎮發展的期待 : 均衡發展甚至不見得會減緩城鄉、貧富差距 : -- 以南市、南縣為例,為了全台灣的均衡發展南市;卻無法阻擋南縣的人口流入南市 嗯~台南縣人口流入台南市,還是流入台北市比較好? 反過來說,現在大家期待建立大台北地區的完整捷運路網, 來因應越來越龐大的通勤壓力,不也是一樣的情況? 只要交通夠方便,住台北縣、甚至桃園縣、宜蘭縣,就可以通勤到台北市上班。 (我就是要常常從中壢跑到台北市的...= =) 反之,只要交通夠不便,就算住台南縣的也會想搬到台南市。 : 台北不是像曼哈頓那樣真的住不下人了 : 有一個大都會可以炒房價,至少可以留住或吸引資本家 : 而同時,其他沒炒起來的都市 可以既是個都市、房價又平易近人 : 如果全台灣的都市都被炒房價 -- 這想當然是很糟; : 或是 均衡發展後,全台灣都沒有值得炒的區域, : 那台灣會流失頂級消費者族群、銀行的優質債主 : 即使他是台灣人 可能會把閒錢拿去買在重慶的大樓 : (現在就有一些這樣的傾向 台灣的投資標的獲利能力不如中國 : 這些地產商在台灣投資建設 就被社會大眾批評是抬高房價的作手 : 去中國投資建設 又被社會大眾批評是背棄台灣 挺衰的...) 上述的論點確實是我沒想到的,這的確很值得討論; 不過我對這方面瞭解不深,不敢貿然多作評論。 : 台灣作區域均衡發展 除了民眾觀感 : 和 "以為能"化解南北同時夾帶省籍的對立 : (其實區域中心的城市越發展 向心力越重、 : 對政治人物而言越有凝聚、爭取價執、越有可能對立 : -- 你就不會聽說 員林 或 田中 要和哪個城市對抗的...) : 及 地方派系利益 之外 真的對台灣有好處嗎? : 城市發展又不是蹺蹺板 不平衡台灣也不會從台北那端下沈啊 拉回到這段討論串最原本的內容,單純考慮交通問題, 我認為平衡區域發展,反而會比現在不斷的把資源優先投入在大台北地區, 來的更有效率,以及長期改善全台灣交通狀況的效果。 另一個值得討論之處,在於現今大台北地區在台灣呈現單極獨大的發展, 究竟是自然發展的結果?還是各項公共建設與完善資源優先投入的結果? 通常當然是兩者互相影響,不過後者似乎更可能是此發展動力的先期來源。 基於這樣的想法,才會引導到以下思考方向: 1.若當初選擇重點發展的首都位於台中、台南或是高雄, 是否也能達到現今的發展?還是更差?抑或更好? 2.若當初就不選擇特定都市重點發展,而進行區域平衡發展, 現在會呈現什麼情況? well,我不是未來學家,也不是預言家,只是想丟出這些想法跟大家討論。 : well : 我一直對這點是存疑的啦 如果不考慮、或者說能化解人們對地方的偏見後 : 南北、全台 均衡是不是真的有足夠重要到常常被拿來作發展目標? : 台灣東西也不均衡啊 那現在全台的資源應該不是北中高三市在拿吧... 討論東西不均衡的說法,是沒有意義的。 很明顯的,無論是花蓮或台東,囿於地理條件的限制, 都相當缺乏都市單獨發展、以及都市擴大後所需的腹地。 花蓮、台東所面臨的發展困境,不是只靠都市發展就能解決的, 這問題與本討論串無關,在此也不多作評論。 之所以會以台北、台中、高雄三個都市來比較,只是舉例來作討論; 更何況,要討論台灣的均衡發展,最基本能劃分的三大區域, 其中心都市不就分別是台北、台中、高雄嗎? 若要再更詳細的劃分,當然也行, 只是恐怕會逐漸流於各說各話的情況,因此還是就此打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70.234.167

06/11 07:03, , 1F
這也是公共政策 交通運輸政策的難題 錢就是這麼多 到底是吃
06/11 07:03, 1F

06/11 07:04, , 2F
大鍋飯好 還是能力分班 重點栽培好 沒有對錯之分
06/11 07:04, 2F
文章代碼(AID): #18JmL84c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5 之 34 篇):
文章代碼(AID): #18JmL84c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