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 毛治國:高運量捷運 不再興建

看板Policy作者 (bxdfhbh)時間16年前 (2008/06/08 13:11), 編輯推噓10(1005)
留言1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34 (看更多)
解釋幾個事情, 輕軌和捷運的區別,不在于一個在地面上一個在地下,而在于運量的區別。雖然通常前 者往往在地面上,后者往往在地面下。 輕軌的運量大大小于捷運。所以輕軌的軌道往往比捷運輕,軸載往往比捷運小很多。二 者在列車編組數量、車輛定員、最高運行速度等方面也存在區別。 但對于輕軌來說,如果要挖洞的話,還不如一次到位挖成捷運。所以我們看到的輕軌往 往都不在地下。 因為不需要挖洞,所以地面上的輕軌和捷運造價大大低于地下的。但是有一些嚴重問題 ,包括 征地的問題(在擁擠的都市中,地面上寸金寸土,很難弄一些土地給你蓋捷運)。 噪音和電磁波污染的問題(不管你怎么隔音,總會擾民,電磁波污染也是大問題,而地 下的捷運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干擾交通的問題(除非花大成本全高架,不然就和穿越城市的鐵路一樣,軌道和高壓電 線把城市空間切割開,嚴重不利于城市發展)。 相比而言,雷擊、氣候反而是小一些的問題了。 然后再說一下二者的用處, 正因為二者的運量不同,所以輕軌實際上是介于捷運和大容量公共汽車之間的一種運輸 方式,適合于交通量不夠大的地區。 這位毛治國,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他難道真的不把高雄、臺中等城市未來的發展放在 眼里了嗎? 如果規劃中,臺灣未來只有臺北一個大城市,那自然沒有問題。但問題是臺北現在土地 就很緊張了,如果人口都擁擠到臺北去,臺北早晚會癱瘓。 不管是高雄,還是臺中,還是臺北的衛星城市新竹桃園,未來要發展,就必須解決嚴重 的交通問題。而且輕軌或者捷運,不是蓋好了可以隨便拆掉的。 現在你看高雄捷運可能人不多,但是你預測總得至少預測未來20年的交通量吧! 在一個規劃中的大城市里,每天總會有大量的長距離交通,并且大大超過城市道路的容 量。這就需要捷運來承擔。 如果你不修捷運而是修輕軌,就算你是全高架,那么: 缺乏土地, 噪音和電磁波污染影響沿線土地開發, 未來年容量嚴重不足,擁擠不堪,而且輕軌占用了線位難以拆掉改蓋捷運,嚴重制約城 市進一步發展,最后城市交通問題成了最大的災難。 輕軌不是不可以修,但是要在二線中等城市修,而不是一線大城市修。一線大城市也不 是不可以修,但是僅僅是作為捷運的周邊配套線路來修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87.170.101

06/08 14:56, , 1F
高雄的都市規劃程度跟台北截然不同 你去晃一圈就知道了
06/08 14:56, 1F

06/08 16:01, , 2F
那這位作者大概要等到七月才能親身體驗XD
06/08 16:01, 2F

06/08 16:10, , 3F
我高捷開通那時候去,高雄的路真的都很新很寬 大概到火車站
06/08 16:10, 3F

06/08 16:11, , 4F
附近才會有擠的感覺,我覺得高雄蓋捷運除了為了降低車量空污
06/08 16:11, 4F

06/08 16:12, , 5F
等環保訴求外,可能也著眼於無車的通勤族吧,交通流量需求應
06/08 16:12, 5F

06/08 16:12, , 6F
該不是急迫的主因
06/08 16:12, 6F

06/08 16:34, , 7F
高雄騎車時空汙很嚇人,因為路大條,一停紅燈會死人=_=a
06/08 16:34, 7F

06/08 16:58, , 8F
不過也有一說 認為高雄都市計畫做得太好 馬路又寬又
06/08 16:58, 8F

06/08 16:58, , 9F
直又不塞車 所以很適合飆車 XDD
06/08 16:58, 9F

06/08 17:55, , 10F
你漏掉很重要的一點: 歐美的輕軌很多只是舊線的轉型
06/08 17:55, 10F

06/08 17:56, , 11F
把路面電車甚至是貨運路線改良一下來做輕軌
06/08 17:56, 11F

06/08 17:57, , 12F
真的要花錢,當然就找個斧底抽薪的計劃來開,不要省小錢
06/08 17:57, 12F

06/08 17:57, , 13F
然後只做了半套
06/08 17:57, 13F

06/09 01:17, , 14F
無車的通勤族?...高雄哪來這種東西Orz
06/09 01:17, 14F

06/09 02:51, , 15F
到火車站變擠是因為建國路是二線道,中山路是四線道...
06/09 02:51, 15F
文章代碼(AID): #18IseMpk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 之 34 篇):
文章代碼(AID): #18IseMpk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