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元朝與清朝到底是不是中國的朝代已刪文

看板historia作者 (wikider)時間4年前 (2020/01/25 22:36), 4年前編輯推噓7(708)
留言15則, 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35/43 (看更多)
※ 引述《tt1525h (吐司)》之銘言: : 這個問題其實在ptt已經有很多的討論了, : 但我看了過去許多PO文(historia, gallary, gossiping版) : 和網路上的文章似乎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或是公認的解釋. : 因此看到現在我仍疑惑.元清是屬於中國朝代的一部份嗎? : 還是它其實應該是外族(蒙古族/滿族)統治時期? 按照余太山的研究 1.Guti和Tukri兩者一起於公元前三千紀末離開波斯西部,往東亞遷徙 2.有虞氏源自Guti,Guti之後一部份為陳國(舜後),一部分變成月氏 還有一部分混入塞種(斯基泰,Saka) 3.Tukri之後可能是陶寺文明的人群主體,一部份影響到後續的夏朝 一部份Tukri更往後西走成為大夏人(吐火羅人), 此外也有一部分混入塞種(斯基泰,Saka) 所以以中國人祖述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的模式來看 遠古中國的民族凝聚核心:留在中原的虞(Guti)、夏(Tukri)兩部 都是外生給定的,另外也有一大批Guti和Tukri人選擇不成為漢民族 而是分別成為其他異民族(月氏、大夏、塞種) 即使是普遍被承認為中國朝代的商人,他們也是東北近關內的異民族 然後才內化為中國人的 所以蒙古人(元)、滿洲人(清)成為中國人的朝代,並沒有任何問題 即使有一部份蒙古人撤出漠北建立蒙古國,也和Guti和Tukri有一部份 西遷成為異族一樣,並不會影響到留在中原的Guti和Tukri選擇成為 漢人(中國人)。端視留在中原的蒙古人與滿洲人是否漢化而定。 歐美學界有滿多理論很奇怪的。比如說他們認為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 而且在3千年間迅速擴散到滿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在探討現代東南亞時 他們又會偏好想像的共同體,認為印尼國族、馬來國族是「缺乏同族」 淵源、歷史和社會基礎的「想像共同體」。種種理論矛盾之間無法自 我體系內調和,參考可以,忽略亦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9.201.2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79962996.A.651.html

01/25 23:00, 4年前 , 1F
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的問題是台灣沒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考
01/25 23:00, 1F

01/25 23:00, 4年前 , 2F
古發現,這個起源就變得有問號。當然身為台灣人聽到一定
01/25 23:00, 2F

01/25 23:00, 4年前 , 3F
很開心,但這個起源問題並沒有解決。
01/25 23:00, 3F

01/25 23:03, 4年前 , 4F
南島「語族」起源於台灣的說法,是以「語言」證據為依據
01/25 23:03, 4F

01/25 23:04, 4年前 , 5F
我認為至少在這方面不難理解
01/25 23:04, 5F

01/25 23:22, 4年前 , 6F
推 我有看到喔! 雖然大概很快就要被刪除 QQ
01/25 23:22, 6F

01/25 23:24, 4年前 , 7F
對了,請教大大,希臘早期諸城邦,有共同起源嗎?
01/25 23:24, 7F

01/25 23:25, 4年前 , 8F
譬如都說一樣語言?
01/25 23:25, 8F

01/25 23:29, 4年前 , 9F
為什麼發完文都要自刪
01/25 23:29, 9F

01/25 23:30, 4年前 , 10F
要幫忙備份嗎?
01/25 23:30, 10F

01/25 23:33, 4年前 , 11F
我覺得這個回文內容還蠻值得參考的
01/25 23:33, 11F
※ 編輯: wikider (36.229.201.239 臺灣), 01/25/2020 23:36:22

01/26 00:21, 4年前 , 12F
商人不是在山東河北那邊嗎?不是東北吧?
01/26 00:21, 12F

01/26 00:35, 4年前 , 13F
蒙元的統治者基本上就沒有想要漢化,就連統治中原超過30年的
01/26 00:35, 13F

01/26 00:36, 4年前 , 14F
忽必烈也沒想過開科舉,看來就是利用漢人方便統治,而不是真
01/26 00:36, 14F

01/26 00:36, 4年前 , 15F
正相信漢人重視漢人
01/26 00:36, 15F
文章代碼(AID): #1UB59qPH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5 之 43 篇):
文章代碼(AID): #1UB59qPH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