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觀點] 淺談台灣人的文化傳承認同

看板historia作者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時間3年前 (2020/06/24 09:30), 3年前編輯推噓3(303)
留言6則, 2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8/12 (看更多)
※ 引述《moslaa (萬變蛾)》之銘言: 並沒有獨派的史觀,只有統派的春秋筆法史觀以及非統派春秋筆法的史觀兩種 先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5165 序 作者序(節錄)   讀者自然會問:為什麼只寫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而不寫古代的呢?答案很簡單, 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並未有開拓出知識論來。知識論是一種以哲學思考來研究知識的學 問,例如知識的成素、認知的機能、範疇的作用,如何對外再建立客觀而有效的知識等。 這是比較重視理論、概念的問題。中國人一向都重視實踐,特別是道德實踐,不重視理論 的建構。孔子的《論語》便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 餘力,則以學文。」前面幾句都涉及道德實踐,只有最後的「文」,有點知識的意味。但 這是要做妥前面的幾項,如果還有餘暇、精力,才需要留意知識的事情。這樣的思想與生 活,深入人心,對爾後有極大的影響。宋明儒講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德性之知的重點在 道德實踐,見聞之知則關聯一般的知識、技術的問題。但宋明儒重視德性之知,遠過於見 聞之知。至王陽明提出良知,雖有「知」一語詞,但與知是完全無關,而是指道德良心, 道德理性,這尤其要在日常生活中推廣、實現出來,因此便有「致良知」的說法。   有人可能會提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中國也出 過天文學家張衛、僧一行(張遂)、數學家祖沖之、藥物學家李時珍,道教的葛洪也有一 定程度的化學知識,另外精神分析家榮格也常提到中國的冶金術。這些雖然都與科學知識 有關,但只限於李約瑟(J. Needtham)所編撰的《中學科學與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的科技而已,與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哲學性的知識論談不上直接 的關連。   中國的傳統哲學是不是完全沒有涉及知識論的問題呢?有是有的,只是涉入不深,與 西方及印度方面比較,落差很大。荀子是經驗論者,他曾提過有關認知的問題,但只限於 是感性、感覺,未有進一步闡發。墨子與公孫龍子的思想,亦有某種程度的邏輯關聯,但 未成系統,未能與西方的亞里斯多德的傳統邏輯並列,往後發展出來的符號邏輯更不用說 了。我在這裏所說的知識論,是從比較嚴格的角度來看的,內心有印度哲學特別是西方哲 學的知識論為參照。如現量(pratyak)與比量(anumāna)的明確區分,或感性(Sinnl ichkeit)與知性(Verstand)的區分, 又如對時空與範疇(Kategorie)的行事作用的探討。   依於此,在中國傳統哲學成素中可以拿出來作知識論的確認便很少:光是泛泛地說「 見聞之知」是不算數的。大陸學者夏甄陶寫了兩書本的《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北京: 中國人文大學出版社,1992,1996)所提出的知識論的內容,幾乎全部都不能算數。舉佛 教為例子,他把天台宗智顗的止觀說、華嚴宗法藏的妄盡還源觀、禪宗慧能的無念為宗的 說法,都作知識論的思想看,也列出僧肇得般若無知觀,這些都是說宗教的實踐、修行項 目,與知識論扯不上關係。「般若無知」中所無掉、否定掉的「知」,才是與知性或理論 理性(theoretische Vernunft)有直接關連的知。把這種知無掉而達致的般若(prajñ ā),是一種觀照空這種終極真理的智慧,是一種睿智的直覺(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不能成就一般所理解的知識。 佛教知識論的真正奠立與發展,要到陳那(Dignāga)的《集量論》(Pramāamuccgya) 和法稱(Dharmakirti)的《量評釋》(Pramāarmakirti)才算是正式開始。陳那另外有 《觀所緣緣論》(ambanaparik??),那是討論認知對象的,這本書有玄奘的漢譯本,但 這是翻譯,不能說是表示玄奘的知識 論思想,玄奘自己撰寫的《八識規矩頌》,未有充分展現他的知識論觀點。夏甄陶在他的 書的上卷的〈後記〉中說,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有豐富的知識論思想,是敷衍的說法,不 能認真解讀,不能作準。與夏書的說法相對比,羅中樞的說法便比較接近事實。他在其書 《重玄之思:成玄黃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的〈導言〉中 說,認識論在中國沒有像宇宙論本體論、價值論和人生哲學那樣得到充分的發展,也缺少 概念的規定和理論的系統。 吳汝鈞先生這本書的自序 沒有知識論就視同為沒有知識 傳統漢文化沒有知識這東西 只有零碎的技術,而無統整性的知識 沒有知識那麼當然沒有好用的方法 這也是傳統漢文化的問題 傳統漢文化在缺乏知識的情況下只能轉往僵化的道德教條作為判准依據 再來是,就好比這篇提到的 https://www.facebook.com/pangmingfui/posts/826882854101876 四、 以史為鑑的春秋筆法   臺灣的歷史教育,直接繼承對日抗戰時期教科書,其中主要質素包括下列諸項目:一 、自1890年代以來的國族建構理論,以中國為我國;二、以春秋筆法為本的歷史敘述;三 、五德終始說影響下的朝代循環論與正統論。   臺灣的歷史教育,在用字遣詞上受孔子《春秋》的影響極大,即所謂書法。傳統中國 史學極強調所謂書法,如「君舉必書,書法不隱」,其中所涉及的鑑戒史學,固使中國史 學光輝燦爛,但同時亦限制其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過度強調史學的鑑戒功能,使得史學侷 限於朝代循環論,以及所謂春秋筆法,最常被稱道者,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套 書寫模式被司馬遷和司馬光繼承下來,且為歷代修史者奉為圭臬。所謂春秋筆法,是一種 文字表述方式,春秋之教的重點即在“屬辭比事”,舉其大要,「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 於春秋者也」。所謂屬辭,係指遣詞造句,所謂比事,係指排比史事。屬辭比事,即是筆 削的藝術。   《春秋》記戰爭,有伐、侵、戰、圍、入、滅等不同的寫法;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 境曰侵,兩軍相接曰戰,環其城邑曰圍,造其國都曰入,毀其社稷曰滅。同是記殺人,有 殺、誅、弒、殲等不同的寫法,無罪見殺曰殺,有罪當殺曰誅,以下殺上曰弒,不留孑遺 曰殲。這是用不同的字,表達不同的歷史情況,即所謂春秋筆法。舉最明顯的例子,如各 朝代與邊族的關係,漢國攻打匈奴,寫成漢武帝北伐匈奴;而匈奴則是侵略漢國;類似的 情形,蒙古攻打中國謂之入侵或侵略,這是從征服王朝攻打華夏的角度思考;但蒙古攻打 歐州則名之曰 “西征”,如拔都西征。類似情形,忽必略攻打日本,名之曰“遠征”或 “東征”;而對日抗戰時期,日本攻打中國,謂之侵略。有一段時間,臺灣甚至為日本教 書未使用“侵略”而表達抗議,卻遺忘了自己歷史教科書裡忽必略“遠征”日本的敘述。   春秋的筆削,是一套特殊的歷史敘事,如「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 天王狩於河陽”;其後之史書即以“狩”代替天子蒙塵,故爾晚清咸豐皇帝因英法聯軍逃 到熱河行宮,要寫成“咸豐狩於熱河”;八國聯軍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則 寫為“西狩”。「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則區別內外,華夏攻打夷狄曰“ 征”;夷狄打華夏則曰“侵”。吳楚之君自稱王,《春秋》貶之曰子。 主觀客觀不分,書寫歷史學者的個人道德批評取代歷史事實 這種研究方法當然是受到現代歷史方法論的排斥 可惜的是不少統派非歷史本科系的學者 常常把問題歸咎於台獨的政治立場以及藉由詮釋歷史來達成政治手段的奪權上 這種論述方式不但過時而且根本不能取得認同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239.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92962218.A.835.html ※ 編輯: kuopohung (140.116.239.46 臺灣), 06/24/2020 09:31:34

06/24 12:37, 3年前 , 1F
你這篇狠狠的打臉那些不學無術的統派
06/24 12:37, 1F

06/24 12:42, 3年前 , 2F
中華史觀連標準化都做不到 像我以前提到的明朝末代皇帝
06/24 12:42, 2F

06/24 12:42, 3年前 , 3F
是誰的疑問 按宋的標準永曆毫無疑問是大明的末代皇帝 大
06/24 12:42, 3F

06/24 12:42, 3年前 , 4F
明是亡於清 但教科書卻教我們崇禎才是明末代皇帝 大明亡
06/24 12:42, 4F

06/24 12:42, 3年前 , 5F
於大順李自成
06/24 12:42, 5F

06/24 23:45, 3年前 , 6F
大推
06/24 23:45, 6F
文章代碼(AID): #1UygogWr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UygogWr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