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如何界定「歷史上的中國」?

看板historia作者 (實踐才能發光)時間15年前 (2009/01/14 13:25), 編輯推噓10(10014)
留言24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1 (看更多)
有人說我只解構,不建構, 不過我其實一直有在思考何為「歷史上的中國」的問題。 畢竟學「中國史」,卻不了解這「中國」指啥是不行的。 所以在此提個話頭,歡迎大家腦力激盪。 至於合不合乎十四億人的通說,並不在話下。 我的思路是: 想到「中國」(China)、「中國人」(Chinese), 首先浮現在腦海的是穿絲綢衣服、唱那些戲、吃那些食物的人, 所以大家應該都可同意,歷史上的中國或一般概念的中國、外國人印象的中國, 指的是有一整套華夏式的生活方式、住滿漢人為主的中國; 雖然漢族本身也是很多元且來源複雜的一個人群, 不過這問題之後再談吧! 「中國」作為漢人、華夏的國度的概念有了, 再來是要套到具體的時代/空間上。而且每個時代對應的空間都不一定。 華夏的起源是黃河流域中游,雖然我不知道傳說中哪些人物算, 但至少就考古來應可確定一個華夏古文化的範圍吧? (比方說龍山、良渚、三星堆……這些地方哪些可以歸進華夏、哪些明顯不屬, 誠實的、沒有政治bias的考古學家應該可以做個判斷。) 所以在上古到商的時代,我想可稱為中國的地方是不大的,應是華北的一部份。 其他地方未來會變成中國的,但此時都是異文化。 再來武王翦商,商周合一,陝西進來了; 東周時代,進來的更多,燕齊楚秦晉代萊徐吳越巴蜀…… 還有中原各地為戎狄占住的隙地(這隙地是借許倬雲先生的概念), 通通都填滿變成中國了。 所以以此為基礎的秦漢中國變成一個以華北為核心再加上長江流域的新區域的範圍 (但閩、粵我覺得還沒,秦漢只是設郡縣而已,本地漢化程度有限, 只能算是中國的屬地) (喔對了,莫謂為何我都用一堆現代的殖民、征服、屬地概念去把握古代現象, 但如果只用傳統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的話,豈不都在同一個概念體系裡轉? 那不就只是同義反覆了嗎?所以我認為現代概念的運用是必要的, 唯其如此我們才不會被古人的觀念綑綁。當然古代的想法我們仍理解並尊重。 不過直到漢末、三國, 東吳的人有時候仍稱魏為中國、自己不是; 南北朝的時候北朝人也可能自稱中國、稱南朝為島夷, 可見當時連華中是否被當作是中國也莫衷一是。 當時的「中國」概念比較像是「中原王朝」,所以即使是南方漢人建立的政權, 也可能不被時人認為是「中國」。 不過我們後設去界定的話,可以把華北、華中都算入我們定義的 漢人、華夏民族核心地域範圍的「中國」中。 往北看的話,長城,或說多少多少公釐等雨量線,一直是草原民族與華夏民族的分界, 所以中國後來往這個方向的推進不大,頂多往河西走廊的綠洲以及遼東平原擴展而已, 這就成為漢代的涼州和幽州。 五胡亂華,但胡族人口占絕對少數,所以中國還是中國,不用把十六國和北朝丟掉。 六朝開始漢族漸漸向華南移民, 到了唐和五代可說是確立華南成為漢族聚居區的時代, 華南從此時開始不再只是「屬於中國」,而是「貨真價實的中國的一部份」。 華南的中國化繼續在宋、元、明深化,並且成為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 不過與此同時,各地的語言在漢語化後仍然保持高度的地方特色, 此即為近現代南方各省特色的源頭。 然後隋唐開始,和塞外游牧民族開始展開歷時千年的對抗, 隋唐、北宋對突厥、回紇、契丹、女真都是中原帝國對抗草原汗國/帝國的局面, 那些外族當然不是中國。遼不是,一開始的金也不是。 金占領北中國以後形成第二次的南北朝,故後來的金也是中原王朝, 不過和北魏一樣是征服王朝。 後來的金和蒙古又等於是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的戰爭, 最後以蒙古滅金、宋、征服整個中國告一段落。 蒙古汗國立國草原,原本即非中國;將中國完全滅掉後也仍是一個跨足東、北、中、西亞 的大帝國,因此蒙古並不因滅了中國而變成中國; 對歐洲人造成黃禍的,是蒙古人而非中國人; 中國人在元代也並未因大蒙古國的領域擴張而大量擴散到東北、蒙古或西域, 因此漢人聚居區、華夏文明核心區並未在元代有實質的擴張。 (就像是蘇格蘭,被英格蘭合併後,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英國殖民地做生意, 但不代表英格蘭就變成蘇格蘭的一部份;將來若蘇格蘭獨立, 也不可能主張英格蘭的領土是自己的。)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明人趕出蒙古後,也還是只能據有長城以內而已, 畏吾兒、烏斯藏、女真通通都仍是外國。 因此,明代的中國範圍,和漢、唐、宋比起來差不多,只是收回了河西走廊 (Thanks to Mongolians annihilating Tangut.) 並且讓華北中南變成一個堅實的整體、隙地更加填滿而已(如客家人對山地的開發)。 明代的中國,在遼東方向並不包括女真(雖曾有奴兒干都司), 在北方又再度和蒙古針鋒相對。朝鮮是恭順的屬國,烏斯藏和畏吾兒則互不相犯。 曾想攻佔安南,但該地原本中國化亦有限(不像兩廣有宋代長期的漢化), 所以很快還是被當地人趕走了。 西南雲貴方向則受制於土司,只是「剛開始設郡縣」而已, 就像秦漢的東南一樣。 因此,中國到了十七世紀中,都仍然只是「那麼大」。 如果清朝像元朝一樣,征服了蒙古、回疆、吐蕃、雲貴以後, 在1912年又讓出關內給漢人、退回關外東三省史稱「東清」或「北清」的話, 恐怕蒙古國和東土耳其斯坦就會在俄人的扶持下獨立, 西藏也會受英人支持建立「提貝共和國」(假如以英語音譯的話XD)或併入印度也說不定 這樣的話,後來的中國就仍是明代的大小了XD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直都不是中國的地方,要獨立是多麼容易的事。) 不過上段所說的並沒有發生, 因此近現代中國以繼承清的盛世疆域之姿雄踞亞東下來了, 而且1949年以後人民解放軍還深入新疆、西藏各地把這些地方抓得牢牢的。 這就是近現代的中國為什麼會遠大於歷史上的中國的原因了。 所以我會以明的疆域當作歷史上的中國的最後代表, 不只因為明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已,也因為即使到了清代, 漢人的生活空間、文化範圍仍然沒有很大的擴張 ——是有往關外、台灣、西南擴張,不過蒙古高原、中亞沙漠、西藏高原仍是高牆。 所以,真正靠漢人或華夏文明自己的力量形成的「中國」範圍, 就是明末清初的疆域而已, 剩下有多的,都是清王朝打下來的,不能算作「歷史上的中國」的成績。 就如同撒馬爾罕、報達都是蒙古人打下來的,一樣算不得「歷史上的中國」一樣。 先講到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225.109

01/14 13:29, , 1F
補充一點:關於上古,如果有人覺得在「漢族」形成前
01/14 13:29, 1F

01/14 13:30, , 2F
沒有「中國」的話,那我也沒意見~
01/14 13:30, 2F

01/14 14:51, , 3F
清末 漢人領域在內蒙,新疆也有很大擴張 回族則是往青海擴張
01/14 14:51, 3F

01/14 14:55, , 4F
流亡藏人喜歡自稱"圖博" 我總覺得跟吐蕃是差不多的 XD
01/14 14:55, 4F

01/14 14:58, , 5F
你既然提出東亞史的概念,為何不在這個概念上建構而又回
01/14 14:58, 5F

01/14 15:00, , 6F
到中國史的框架裡?
01/14 15:00, 6F

01/14 15:03, , 7F
其實蕃那個發音是念"播" 當然是差不多的
01/14 15:03, 7F

01/14 15:17, , 8F
同樣的 需考慮的是"地域上的中國" 和"文化上的中國"
01/14 15:17, 8F

01/14 15:22, , 9F
其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 India
01/14 15:22, 9F

01/14 15:24, , 10F
中國的「國」字是釋義混亂的源頭.
01/14 15:24, 10F

01/14 15:24, , 11F
中古漢語 吐番=/t'obwon/, 接近 "圖博"(或拖缽.XD)
01/14 15:24, 11F

01/14 15:26, , 12F
就像把印度譯成「印國」也會產生問題.
01/14 15:26, 12F

01/14 23:05, , 13F
這問題不是應該首先尊重當地人的想法呢
01/14 23:05, 13F

01/14 23:09, , 14F
那就天竺吧。
01/14 23:09, 14F

01/14 23:10, , 15F
我一向讚同科特迪瓦多於象牙海岸的
01/14 23:10, 15F

01/15 00:26, , 16F
吐蕃是古時的名字 改叫西藏也很久了 為何不稱西藏?
01/15 00:26, 16F

01/15 07:18, , 17F
因為「西藏」是中國人叫的啊,是從「烏斯藏」來的
01/15 07:18, 17F

01/15 07:18, , 18F
至於烏斯藏怎麼來的我不知道,但應該不是當地人自稱
01/15 07:18, 18F

01/15 07:19, , 19F
PrinceBamboo可能對「名從主人」不熟悉吧。
01/15 07:19, 19F

01/16 07:05, , 21F
「烏斯藏」是音譯指的是拉薩周圍地區 後來拉薩話s脫落
01/16 07:05, 21F

01/16 07:09, , 22F
到了清代就改稱 衛藏
01/16 07:09, 22F

01/16 23:46, , 23F
謝樓上兩位,我長見識了!
01/16 23:46, 23F

01/18 09:21, , 24F
第十推
01/18 09:21, 24F
文章代碼(AID): #19RNSwMX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31 篇):
文章代碼(AID): #19RNSwMX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