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成為編輯或校稿?

看板book作者 ( )時間2年前 (2022/02/27 18:45),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20/24 (看更多)
※ 引述《jeanvanjohn (尚市長)》之銘言: : : → medama: 你之前吹說自己都會核對原文 結果馬上被抓到沒核對原文 02/27 17:20 : : → medama: 如果你是「校對」,我覺得不用一一核對原文 02/27 17:20 : : → medama: 如果你的工作是「審訂」,那核對原文是應該的 02/27 17:20 : : → medama: 你今天寫論文 看到別篇論文引用了文獻, 02/27 17:21 : : → medama: 也應該要直接去找文獻原文引用 而不是用別人論文引用的內 02/27 17:21 : : → medama: 容 02/27 17:21 : 有點麻煩,但我還是解釋一下好了: : 我的原則是,作者有提供原文資料的時候,那我就會選擇相信作者, : 但如果作者沒提供的時候,我就會主動去查。 : 比方說,上面問爾雅的那篇: : 一三七四年(洪武七年)三月,太祖看穿了從暹羅來的使節其實是商人之事, : 下令中書省向各國傳達以下的詔諭(19): : 各外國的朝貢,在意義上應當依循古代聖人定下的制度規範 : ——具體來說,就是《周禮》的「小聘」、「大聘」、「世一見」制度; : 只要「按照禮制朝貢」這件事,有被記錄下來即可, : 即使是「世一見」,亦即國王在位期間只需要一次的朝覲, : 這種形式上的朝貢也是可以的。 : 註19:《明太祖實録》卷八八,洪武七年三月癸巳之條,第五頁。 : 註十九並沒有附上原文,對吧? : 這時候我就會主動把原文查出來,然後補註給編輯說,原文長這樣: : "中書禮部曰:古者中國諸侯於天子,比年一小聘。 : 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番邦遠國則每世一朝,其所貢方物,不過表誠敬而已。 : 高麗稍近中國,頗有文物禮樂,與他番異,是以命依三年一聘之禮; : 彼若欲每世一見,亦從其意。" : 這就是我所謂的"針對典故進行審定"-- : 我的原則是,作者有附原文時信任作者的版本, : 作者沒有附原文時,我會主動去調查並且審核改寫的文字, : 就像上面這段"世一見"。 : 這就是我的原則,如果這樣算是"吹牛",那我甘願接受這種指責。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一本書 叫「廿二史劄記」 是清朝人寫的,內容是對廿二史進行考據、評論 書內容不錯,但錯誤非常多 後來就有人出一本「廿二史劄記校證」 詳細考證裡面的錯誤內容 是人都會犯錯 即使是知名大學者也會有寫錯的時候 作者引的原文真的不是100%可信 其實也不要太難過 下次小心點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就好了 回到主題 一本書翻譯、校對、審訂要做什麼? 我覺得 翻譯:將外文翻譯成正確通順的中文 中文校對:校對是否有錯字、漏句、不通順、邏輯前後不符處 外文校對:校對是否有翻譯錯誤、漏句 審訂:審訂專業知識是否有錯誤 這次案例是原文寫錯幾個地方 羊忽廠變羊忽祿 老營將軍李應祿變營將軍李應祿 原文寫錯不能怪翻譯跟校對 但對審訂來說, 就是審訂專業能力不足,看不出這兩處原文寫錯 也沒有查對原文,才會沒抓到 當然這是非常細節也非常專業的部分 除非是專研這個領域的學者 一般讀者看到可能完全不會察覺這個錯誤 我是覺得審訂者沒抓到情有可原 (但確實是有點失職) 作者不太可能整本書都沒錯 翻譯校對也不太可能完全沒有翻譯錯誤或出現錯字 可能審訂拿的錢也很少 在這種引用極多史料的專業書籍上 要每一段原文都查對 實在太耗心力 所以才會採用「選擇式查對原文」的方式 我實在不忍心因為這種小錯而太苛責審訂者 如果今天是蔣介石寫成常凱申沒被審訂找出來那種 那可以盡量苛責嘲笑沒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00.129.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45958703.A.011.html

02/27 23:54, 2年前 , 1F
其實這種謬誤在所難免,今天問題在偶會犯錯的人還特別
02/27 23:54, 1F

02/27 23:55, 2年前 , 2F
喜歡糾正其他審定者加自我宣傳,才會長期引起爭議 ...
02/27 23:55, 2F

02/28 00:10, 2年前 , 3F
我在星期二早上會有答案,目前下定論言之過早。
02/28 00:10, 3F
文章代碼(AID): #1Y6rOl0H (boo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0 之 24 篇):
文章代碼(AID): #1Y6rOl0H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