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貼]有了參考資料就好了嗎?

看板Wikipedia作者 (當不成孩子王)時間11年前 (2013/01/28 01:46),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請不要漏掉 P 引出的東西有很多但書 在引用自身出版品做為來源時: 1.沒有過度的自我宣揚; 2.不包括針對第三方的主張; 3.不包括與主題無直接關聯事件的主張; 4.來源內容的真實性未受到合理的質疑; 5.不是文章主要的來源。 在憤怒之前倒是可以注意一下,這一整段不是拿一手資料來做補充敘述, 而是完全以一手資料來歸納,也就是變成文章的主要來源。 如果主題本身的出版品都可以成為主題本身的內容, 維基的確就會成一種垃圾場,朱學恆在 FB 上隨便放兩個屁都能寫在上頭。 如果今天這個事件是透過二手資料先證實了它的重要性, 再引用一手文獻去使行文更詳盡易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 其實我想再說一點事情,就是關於對「文獻」這件事。 網路時代造就一種很可悲的速成文化,所有的資訊只想打兩三個字去獲得, 超過這個範圍之後就完全不想去尋找。 在我觀察中文維基百科的大量編輯都是這種狀況, 百科全書的編寫當是嚴謹的過程,就算專家編纂也應該如此, 但是維基編者經常只透過 google 網路上找得到的資訊便宜行事, 本來其實能有更高品質的資料,但偏偏非要爭用論壇文章來當參考資料的可能性。 坦白說像朱學恆這種條目,哪個百科全書會搞到像是即時新聞懶人包收集庫? 「爭議事件」這種篇章寫到洋洋灑灑,對於這個人的面向建構完全變成事件堆砌, 端看編者好惡收集到哪些事件來引導讀者的觀感。 然而若要好好地引述文獻,把朱宅所代表、反映的社會現象寫出來, 又豈是兩天後就沒人記得的新聞,這種消費性高於知識性的來源能呈現的? 以朱學恆為研究主題的文章應該有, 只不過 google 要看到內容的難度比抄新聞跟FB難多了而已。 百科全書不是做論文,以傳記為主的論文,做法是引出大量的原始資料, 然後對這個人去歸納出一些結論來。 百科全書則應該是直寫結論,只簡單地引用少數真的非常具代表性的原始資料。 維基的規則一直試圖去避免阻止掉任何行文方便的可能性,所以其實門開很相當廣。 好比說關注度規定,其實搞到很多三四流的藝人都有可以成立條目的資格, 同樣地,在參考資料上也放得極寬,傳統上並不適合做為百科參考的來源都算進來了, 然而這不代表挖出一些可能對自己有利的規定文字後, 就可以據以為所欲為,把維基百科搞成批鬥場。 朱學恆條目的某些編輯是真心想貢獻知識還是搞鬥爭,顯而易見, 用規則去阻擋已經是對它最大程度的容忍, 長久而言,這個條目根本應該刪去大部分新聞事件內容, 少寫幾個芝麻綠豆的事情正經。 不斷地鼓吹對參考來源的放鬆,才是對維基編者最大的誤導。 -- ※ 引述《flamerecca (werewolf)》之銘言: : ※ 引述《flamerecca (werewolf)》之銘言: : : → Pietro: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SELFPUB ? 01/27 12:43 : : → Pietro:自行出版物... ...可以作為說明它們本身的資訊... ... 01/27 12:45 : 非常有趣 我們看看維基板上#1GsOCVl1這一篇 : 被刪字句三: : 「2012年12月16日,朱學恆在其[[Facebook]]粉絲團『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 』中,PO文批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教授,內容為「奇怪咧 : ,孫維新怎麼講話現在看起來不是很有氣質的樣子。而且世界末日的傳說從哈雷 : 慧星上上次來就有啦,還有人說是因為會有慧星的毒氣掃過來,所以地球人全都 : 會中毒之類的。[[世界末日|世界末日論]]還有[[推背圖]]什麼的咧,算啦我懶 : 得多講,只是一個館長出來澄清好歹作個功課吧。」 : 來源是Facebook,也就等於是用一手資料自行歸結。 : 這一段裡面完全沒有提到任何價值判斷 : 只有一個時間 FB粉絲團 指涉對象 內容轉貼 : 這一篇也是被刪掉了呢 而且理由全然是因為「來源是Facebook」 : 所以說現在其實大家都是被不符合維基原則的來指責呢 : 跟當初有人指責我是原創翻譯是一樣的 : 有趣有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65.129 ※ 編輯: reke 來自: 61.64.65.129 (01/28 02:21) ※ 編輯: reke 來自: 61.64.65.129 (01/28 02:22)

01/28 22:43, , 1F
用google的數量來決定編輯,而不管其中包含的內容
01/28 22:43, 1F

01/28 22:44, , 2F
對於文章品質來說是個負面走向,偏偏有人就是不找資料
01/28 22:44, 2F

01/28 22:44, , 3F
用這個數字當藉口
01/28 22:44, 3F
文章代碼(AID): #1H1MW6wI (Wikiped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1MW6wI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