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幾個哲學概論的問題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殺戮帶來的快感....)時間19年前 (2005/06/18 13:2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40 (看更多)
※ 引述《maximilian (涉事)》之銘言: : ※ 引述《A1Yoshi (殺戮帶來的快感....)》之銘言: : : 能力或夠好的技術無關。 : 二點指教 : 第一、在對測不準定理有上述說明的理解這個限定下,顯然不確定性是一個測量舉動 : 與測量對象相互作用的效果。而這個不確定性是測量技術再如何先進都無法消除,因 : 為其是測量舉動本身參與其中而必然引起的。而要將這個不確定性或者測不準論為粒 : 子的性質,那麼這個性質是作為一種關係,不是一種單位的性質,而是一種多位的關 : 係。 : 第二、在上段理解可以接受的限定下,那麼測不準原理在自然態度的理解下,既有形 : 上學意涵,也有一種認識論意涵。基本上形上學面相與認識論面相不容易分離,要說 : 測不準是源自基本粒子的性質也對,因為這是在將多位的關係論為該基本粒子的性質 : ,但這可能不是基本的性質。但是粒子只占有這個關係的一個位置,測量舉動則至少 : 占有另一個位置,如此,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準不測是認知(測量)行動的先於經驗 : 並使經驗得以成立的條件,也就是一個認識論的意涵。 我想也許可以這樣看: 基本粒子有三種物理性質:速度、在空間中的位置,以及"速度與位置不可被同時測量" 這三種性質。前兩者是內在性質(intrinsic properties, 也就是你所謂的單位的性質), 而後者是一種外在性質(extrinsic properties, 也就是你說的一種多位關係的性質)。 某物有內在性質A,表示某物不需要其它的東西存在也一樣具有性質A。某物有外在性質A ,表示某物需要其它特定東西存在,才可能具有外在性質A。 當我們說到底基本粒子有什麼性質的時候,無論這性質是內在或外在,我們問的都是 一個形上學問題;當我們問說我們怎麼知道該粒子有那個性質的時候,我們問的是一 個知識論的問題。也許那個粒子因為具有某種外在性質A,該性質會影響我們對它的認 識,但在概念上或說邏輯上,形上學問題與知識論的似乎仍舊有著清楚的區別。 而你說: 準不測是認知(測量)行動的先於經驗並使經驗得以成立的條件,也就是一個認識論 的意涵。 我不是很贊同。測不準,如果照我上面的講法,是基本粒子的外在性質。而我們如何 發現、知道基本粒子有這樣的性質,和基本粒子本身有、或沒有這樣的性質在概念上 仍舊是兩件事。也許有一天物理學進一步發展,發現如果我們認定基本粒子具有這樣 的外在性質會導致整個基本粒子理論內部不一致,那我們可能就必須要放棄這樣的認 定。但這整個過程和我們有沒有、或如何發現、知道基本粒子有這樣的性質是無關的 兩回事。 "認識"這個舉動也許會干擾我們欲觀察的現象,但這其實不只在基本粒子的研究有這 問題。其實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電錶:量電壓或量電流的機器,就有這問題。唸過國中 理化的人如果還記得的話,其實當我們測量某一個迴路某兩端點之間的電壓時,我們 就會干擾那兩端點之間的電壓,因此我們看到的值並不是真的就是該兩端點的電壓差 值。量電流也一樣。 而我們認識某人,在互動的過程中瞭解對方有怎樣的性格,事實上也是這樣的過程。 那個人很可能因為你認識他的方式,影響他的表現,因此給你某印象。但因此我們就 能說我問:"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和 "我依據什麼以為、我相信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兩個問題差別不大了嗎?我想未必。 因此僅僅只是認知舉動影響欲觀察現象就能使知識論與形上學的區分因此(概念上)模 糊的話....那這區分老早就不該存在了。 一個東西(或某種性質)存不存在,和我們能否知道,或如何知道它存在,畢竟是兩個 問題。也許回答其中之一有時我們必須先回答另外一個,但不必然一定就得如此。 我認為只有一種狀況才會使得形上學與知識論的區分變得沒有意義: 有一天這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完全依賴我心中所想、我具有的知識、信念而生時。 只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與否,因為其完全仰賴我心中所想、所信、所知,所以形上 學問題與知識論問題沒有差別。談論一個東西是否存在,就等於談論我是否知道它存 不存在就好。我知道(或相信)它存在,那它就存在。 -- PTT2 自然就是美 => 百慕達群島 => 漩渦 => PinkParties & http://mli.ym.edu.tw/rr_2005/index.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76.51

220.240.192.241 06/18, , 1F
推~
220.240.192.241 06/18, 1F
文章代碼(AID): #12iwzBw-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4 之 40 篇):
文章代碼(AID): #12iwzBw-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