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台北車站不直通! 捷運「分家」

看板MRT作者 (ˋ( ̄▽( ̄▽ ̄)▽ ̄)ˊ)時間12年前 (2011/12/03 17:41),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6 (看更多)
: c君所言甚是,南北大動脈本身就不可廢 廢什麼?未來紅橘藍綠四線全部完工 又不會因此南北向無法到達,只是轉乘一次而已 南北大動脈沒有廢,未來也不會廢 第一論點就戰力太弱 : 之前所說L型路網是依據通勤需求,可那是20年前的需求 : 路網的規劃立論,在於預設邊區住民往市區通勤 : 20年來台北新區到處開發,北方關渡園區有華碩開始的眾科技廠 : 南方七張有著宏達電為首的大型公司,東北內湖有著傳播媒體的諸多總部 : L型路網交錯,根本擾民,因為這是20年前的思維,預設邊區住民往市區通勤 : 可是20年後,事實確是:市中心被炒房炒到崩潰,諸多企業開始分散到郊區 : 這20年來,我們看到聯合報崩潰,賣掉市中心搬到邊區 : 我們又看到,遊戲橘子為首的軟體商在中永和立下總部 : 雙A開在關渡,宏達電開在七張,一南一北鎮護王城 : 也就是說,這個城市的通勤格局,早就愈來愈不是郊區通市中心 : 因為市中心的瘋狂房價,商業機能早就開始往郊區分散,愈來愈郊區通郊區 郊區通郊區(你應該是指前台北縣的一些衛星都市)有環狀線幫你解決這問題 你太擔心了 : 南北動脈一斷,這些郊區之間的互相連結,雖不到土崩瓦解,但可謂增加無謂成本 : 每趟通勤,保守估計要增加15分鐘的通勤時間 : (7.5分鐘等車+站間移動,7.5分鐘捷運路線本身多繞路) : 如果原本僅花30分鐘通勤,通勤成本可謂暴增高達50%!!! 請問你怎麼推算這15分鐘的? 用個最簡單的算法 目前新店線和中和線粗估每7分鐘一班車 橘線綠線紅線全部完工後 松山新店線與中和新蘆線算4分鐘一班車好了 真的要往北車以及淡水(轉乘紅線) 各自需要在古亭站以及東門站換車,並且是下車後走向對面月台 如果控制好剛下車就可以直接轉乘紅線 也許只要3分鐘的時間,頂多多花3分鐘時間轉乘 就算來不及搭上車好了,紅線也大概是每3-4分鐘一班車 3分鐘再加上人群全部上車的時間(保守也算3分)頂多六分鐘在轉乘時間上 我怎麼算都推算不了你的15分鐘是怎麼來的 就算如你說的7.5分鐘一班車好了 站間移動需要7.5分鐘????!!!!! 從東門站下車直接到對面月台台上車需要7.5分???!!!!! 你的時間過的比較慢嗎? : 再來,諸多人所言,要分散台北車站的轉運量,此根本乃完全假議題 : 因為如果松山線直接信義線繞一個圈 : (我本來就是這麼想,後來才看到C君簽名檔,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 南北大動脈要轉松山-信義線,是一樣在中山和中正紀念堂轉乘 : 要去新莊線是民權西路轉乘,要去中永和再古亭轉乘 : 根本就不關台北車站屁事啊 為了你們所謂的南北大動脈,要切割新蘆中和線和新店松山線 閣下好大的官威阿 : 諸多人言之鑿鑿台北車站會爆炸,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完全未經思考嘛 : 新開通的線沒有一個在北車轉乘,北車還會爆炸的理由,只有你跑去放瓦斯恐怖攻擊啦 : 這樣就真的會爆炸了 : 就算用C君的規劃,各線之間的轉乘次數也一樣不會大於兩次(理由一擊潰), : 而且又不用繞路(理由二擊潰),台北車站也不會爆(理由三擊潰)根本就沒什麼好反的 : 改變已經習慣很久的通勤習慣簡直不知所謂 C君的規劃是要廢東門站等站用接駁公車來做到耶,你真的了解捷運嗎? 如果只是打嘴砲讓大家看笑話,你成功了(笑) 話說每天有ZM大,MRT板好歡樂:) : 以下開放被點醒,大夢初醒又無法承認錯誤的捷運局規劃路網神聖不可侵犯不可更改 : 不可有絲毫質疑建議言論刁民記者該死基本教義派崩潰噓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85.98

12/03 18:04, , 1F
12/03 18:04, 1F

12/03 19:20, , 2F
樓上張爸?
12/03 19:20, 2F

12/03 19:20, , 3F
沒錯 竟然在捷運板出現了
12/03 19:20, 3F

12/03 22:30, , 4F
張爸出現代表此板熱門啊 算是指標之一吧XD
12/03 22:30, 4F

12/03 22:37, , 5F
張爸好煩...有沒有辦法ban掉他的推文?
12/03 22:37, 5F

12/03 22:41, , 6F
板主可以直接水桶呀 只是人現在不知道去哪了
12/03 22:41, 6F

12/04 01:12, , 7F
板主回來收站內信時會嚇死XDD
12/04 01:12, 7F
文章代碼(AID): #1EsUxGWc (MR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16 篇):
文章代碼(AID): #1EsUxGWc (M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