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假設來中國戰區當參謀長的不是史迪威?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時間12年前 (2012/05/14 20:47), 編輯推噓5(5014)
留言19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65 (看更多)
※ 引述《armed (奚我后 其后來蘇)》之銘言: : ※ 引述《l81311i ()》之銘言: : : 魏有這樣說? : : 恕我不知道 如果有的話那我得說他們都天真了 : 魏自己的紀錄上也是這樣寫,只是他知道提出來沒他的好.反正此時中國軍隊 : 對美國也已經不重要了. : 我還想問一下,請問您曉得參一二三四管的科目是什麼?作用順序怎麼排嗎? 我發現你好像以為別人很無知似的 : : 算把中國軍隊的主官都輪過一遍換美國想要的人 甚至乾脆是美國人 : : 這樣就是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 因為你根本一不曉得美軍是怎麼打仗,二不曉得國軍當時甚麼狀態.中國軍隊 : 的改革是要怎樣改,改成怎樣,你完全兩眼一摸黑,以為軍事事務改革就是發些 : 新武器而已. : 當時國軍的主官一貫忽視後勤補給與指管通情,大多數不知怎樣打聯合火力戰 : ,幾乎都無法接受同級的參謀團進行戰前的計畫作業.單位帶兵內專靠老鄉關係, : 吃空缺苛扣軍餉是常態.進攻時專打人海戰術,防禦時只會一線擺放,不曉得交叉 : 掩護側背,佈署陣地顧前不顧後放個空隙給敵人打.作戰不重視綿密的現地偵察 : 敵情,自己的情報卻大把大把的不斷漏到敵人手上.這些往往都是當時國軍常態. : 這種狗屁主官10個有1個就得全軍完蛋,更何況比例很高,美國人當然要先換人. : 湘淮軍以來練兵不練官,基本戰技都勉強原則上不搞參謀作業的傳統,在北伐 : 後完整傳給收編大量軍閥部隊的國軍.黃埔系的將領更是本來就只受過幾個月的 : 基本軍訓就去北伐,沒死的以後很快當上軍師長.美國人怎麼會看得上這樣素質 : 的軍官呢? : 像孫廖這樣留學國外具有完整視野的國軍軍官很難找,因此美國人在他們以外 : 只好換自己人了. 你這不是廢話嗎? 要是國軍有自己的後勤補給 指管通勤 懂得聯合作戰 有良好的參謀作業 軍隊充實員額 不打人海打火海 總之要是國軍是個現代化軍隊 那還用得著你史迪威嗎 但是以前當過老蔣軍事顧問的加侖 崔可夫 澤克特 法肯豪昇 這些人都沒有說過要把國軍將領通通撤換掉的言論 史迪威跟這些人比起來算什麼咖阿 你是有澤克特強膩? 再說一句老實話 中國的將領再爛也對抗日本超過四年 史迪威來華前有多久沒領兵打過戰了 要不是他是美國人 憑他史迪威要對中國將領品頭論足我看是未夠班 : : 英國人耍賤是不可避免 : : 但是史迪威難到沒有能力跟責任把更多的國軍安全帶回國嗎? : 恐怕也很難,知道不知道滇緬之間的地形有多惡劣?而且事實上撤往印度是 : 組建X軍的成功第一步. : : 說老實話緬甸戰役遠征軍只是輔助的角色 : : 就算沒有遠征軍 : : 光靠斯利姆的英十四集團軍再加上牟田口就綽綽有餘 : : X部隊在印度配合進攻算合理 : 因為你基本上不懂戰爭是怎麼打的,不懂後勤補給的重要,更不知中印公路 : 與滇緬公路的戰略價值,以為那只是給英軍跑腿,才會有這樣的理. 又來了 自以為只有你懂是吧 你到是說說史迪威耗盡大量人物力修出來的公路是多有效 我已經懶得估狗了 但沒記錯的話 路修完的時候仗也都快打完了 至於遠征軍的價值我很殘酷的說 對英國人可言是可有可無的 但對於中國卻是很寶貴的 所以把中國最寶貴的軍隊不投入主要戰場而放在次要戰場 當然很可惜 : : Y部隊在正面戰場危急時卻只能待在雲南發呆打醬油 : : 如果是42 43年英軍答應配合發動緬甸戰役 : : 我贊成國軍再出一次遠征軍 : : 但若到了44年末 : : 如同你所說 整個軸心國的態勢已底定 : : 我認為該把Y部隊用於正面戰場才對 : 你是說槍砲空空只能靠駝峰空運杯水車薪的Y部隊用於正面戰場對抗日軍 : 的幾十萬人?拜託,你全都沒看到無比慘烈的松山與騰衝龍陵戰役?這叫待在 : 雲南發呆打醬油? : 滇西反攻第8軍對日軍拉孟守備隊1個加強大隊,53與54軍攻騰衝城內還欠 : 1個大隊的148聯隊,以12-15:1的兵力優勢都還打了3個多月,以全部只有6個 : 軍的Y部隊,又能打怎樣? 這邊是我說錯 我應該要說的是Y部隊不該被史迪威拖去打二次遠征 : : 以魏得邁的觀點 他也沒指望國軍戰力可以去反攻 : : 但至少要頂得住 : 頂不住有很多因素,指揮系統紊亂之類的問題美國人會放過嗎? : : 史迪威有在中國正面前線戰場視察過盡一個參謀長的責任嗎? : 你又忘了那個參謀長是用來呼悠國府的,他真正身分是美軍駐華的最高 : 代表. 這裡就是中美雙方的認知不同 但參謀長終究是史迪威真正的職務 其他什麼東南亞戰區副司令 對中租借法案負責人只是兼職 但史迪威沒有認知到 他的其他職務都是源自中國戰區參謀長來的 他就是根本沒搞清楚來中國是來幹嘛的 差點忘了提史迪威也被蒙巴頓攆出東南亞戰區的事 一個被兩位戰區司令轟出門的將領 你還不認為這是他的問題? : : 沒有人指望史氏出一道滿漢全席 : : 但沒想到他連煮都沒煮 就只拉了一坨史 : : 所以我說美國還不如乾脆派個顧問團就好 : 不,美國派誰來都一樣.因為在白宮的幕僚心中,蔣就是一個摩洛哥的蘇丹 : 之類人物.你得先去換白宮裡的那批幕僚才行.請搞清楚史迪威首先要按照 : 白宮的意識與意志去煮菜,不是端你重慶的碗. 不好意思 白宮的頭頭剛好就有對其他人說過 別把蔣當成摩洛哥酋長一樣 就算蔣真的是摩洛哥酋長 也不該受史迪威這樣的氣 看看巴頓在北非有像史迪威一樣鬧這麼大嗎 說到這 你還不認為這是史的問題還想把責任丟給所謂"大環境" 而不承認史的政治智慧比巴頓還不如的事實 : : 你以為那是史迪威弄來的? : : 如果派個甲 我可說是甲弄來的嗎? : : 史迪威只是剛好在那個位置而以 : 那你現在就曉得,不是史迪威個人的問題,是美國政府的意志當時就如此. 先不說那些物資比給澳洲還少的可憐的問題 有些還是自己買的而不是租借法案的 物資多寡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能決定的 但是很明顯的魏德邁比史迪威更能善用那些物資 : : 而且如你所說史氏在任時就擁有資源卻沒有善用 : : 那更是罪大惡極 : 那是因為你不曉得訓練部隊要花多少時間,以為把武器發給個農民就瞬間 : 形成戰力啦?事實上史迪威在藍加已經是照美軍標準竭盡所能訓練了. 史迪威最好就是當個後備旅旅長 在高的職位給他都嫌過份 : 罪大惡極應該是那些吃空缺的國軍將領吧?史迪威妨礙他們這樣吃美國給 : 的空缺了. 請關注我的重點在於史的人品以及政治智慧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155.203 ※ 編輯: l81311i 來自: 114.24.155.203 (05/14 20:54)

05/14 22:27, , 1F
跟刀帥認真就輸了
05/14 22:27, 1F

05/14 23:24, , 2F
刀帥總能引來有料的回文,算是負負得正吧
05/14 23:24, 2F

05/14 23:30, , 3F
你已經帶入太多無所謂的感情了
05/14 23:30, 3F

05/14 23:31, , 4F
史迪威是個王八,好,就算是,那又怎樣?老魏一開始
05/14 23:31, 4F

05/14 23:31, , 5F
就來,沒路沒資源的瞬間就能武裝國軍到'45的程度?
05/14 23:31, 5F

05/14 23:32, , 6F
遠征軍不派去 那又怎樣? 少輸一點 少死一點 有差嗎?
05/14 23:32, 6F

05/14 23:33, , 7F
豫湘桂會不會敗?我覺得還是會 如果你覺得不會 就假
05/14 23:33, 7F

05/14 23:33, , 8F
設不會敗好了 那又怎樣? 國軍可能在抗戰少死10萬人
05/14 23:33, 8F

05/14 23:34, , 9F
就這樣而已 大局豈是一個參謀講幾句就能搞定逆轉的
05/14 23:34, 9F

05/14 23:34, , 10F
他是個王八 但是你自己打的這麼爛 不全是別人問題
05/14 23:34, 10F

05/14 23:35, , 11F
弱就是弱啊 有很丟臉嗎 幹嘛整天吹自己多強 輸的都是
05/14 23:35, 11F

05/14 23:35, , 12F
本來會贏的 這場戰犯找你 那場戰犯找他 是幹嘛
05/14 23:35, 12F

05/14 23:55, , 13F
我怎麼覺得某人投入的感情比較重呢?看那些句子可以看到
05/14 23:55, 13F

05/14 23:57, , 14F
某人的情緒躍然螢幕之上,超有畫面的呢 '_>ˋ
05/14 23:57, 14F

05/15 00:02, , 15F
沒有比這整討論串上以悲憤的口氣指責『都是史迪威害
05/15 00:02, 15F

05/15 00:02, , 16F
的!我家小孩很乖的!』來得有感情啊。
05/15 00:02, 16F

05/15 03:59, , 17F
wwwww
05/15 03:59, 17F

05/15 13:14, , 18F
說別人帶入感情 自己才是最激動的吧
05/15 13:14, 18F

09/16 02:16, , 19F
某人的情緒躍然螢幕之上 https://daxiv.com
09/16 02:16, 19F
文章代碼(AID): #1FiFxgN5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65 篇):
文章代碼(AID): #1FiFxgN5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