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假設來中國戰區當參謀長的不是史迪威?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時間12年前 (2012/05/14 00: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5 (看更多)
※ 引述《armed (奚我后 其后來蘇)》之銘言: : ※ 引述《l81311i ()》之銘言: : :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Q155Y8h103G63c108Y69l111L125KSJkGFb1584ViK : : 看到史迪威在中國將近三年 : : 在中國戰區的貢獻卻遠遠不如魏德邁十個月的成果 : 因為你沒有注意到,魏德邁繼任時,軸心國大致的戰略上態勢已經差不多是 : 要完了.納粹德國是還能打個突出部之役,但要將英美盟軍趕下海已不可能. : 太平洋戰場美軍也差不多要反攻菲律賓,日本的完蛋指日可待.您似乎都未曾 : 發現前面近3年與後10個月外部環境有何不同. 我當然知道42年跟45年的狀況不同 我也沒說 換其他人可以十個月就讓國軍有幾十個美械軍 : : 讓我不禁幻想假若當初史迪威照計畫去指揮火炬行動 : : 讓懂得折衝盟國關係的艾森豪來華 : : 中國軍隊的改革應該可以更早開始 : 史魏都認為中國軍隊的改革必須要先換掉全部團以上主官,不管多早開始 魏有這樣說? 恕我不知道 如果有的話那我得說他們都天真了 就算把中國軍隊的主官都輪過一遍換美國想要的人 甚至乾脆是美國人 這樣就是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 到這一步上還改得下去嗎? : : 也不用浪費那麼的生命在緬甸的叢林內 : 這跟史迪威的關係很大嗎?就是他努力指揮能避免嗎? 英國人耍賤是不可避免 但是史迪威難到沒有能力跟責任把更多的國軍安全帶回國嗎? : : (第一次緬甸戰役是一定會打 但反正不會打得比史迪威差 : 也不見得就會更好到哪去,戰略態勢總得來說太惡劣了. : : 第二次則是完全可以不用去 至少Y部隊不用去) : 為何不用去?第二次去的目的為何?請問您有檢查過嗎? 說老實話緬甸戰役遠征軍只是輔助的角色 就算沒有遠征軍 光靠斯利姆的英十四集團軍再加上牟田口就綽綽有餘 X部隊在印度配合進攻算合理 Y部隊在正面戰場危急時卻只能待在雲南發呆打醬油 如果是42 43年英軍答應配合發動緬甸戰役 我贊成國軍再出一次遠征軍 但若到了44年末 如同你所說 整個軸心國的態勢已底定 我認為該把Y部隊用於正面戰場才對 : : 假若國軍在44年就有史實上45年魏德邁主導下一樣多的美械軍 : : 再加上在加上Y部隊拉回正面戰場 : : 不太可能還會有豫湘桂的大敗 : 假若國軍在44年就有史實上45年魏德邁主導下一樣多的美械軍,卻沒有 : 相對應的美式後勤與補給,就是把傳說中的Z部隊也都生出來給你國府了, : 後果也不會差太多. : 上開觀點其實正是傳統東方軍事思想下一概忽視後勤補給的現代反應. : 史實上45年魏德邁主導下一樣多的美械軍,是因為中印公路修好了,滇緬 : 公路打通了.美械軍有了從印度來的美式後勤與補給支持,才能打出這樣 : 的結果.若全靠駝峰空運別的不說,那樣巨大的美方人員機組損失規模, : 美國民眾能接受嗎? 以魏得邁的觀點 他也沒指望國軍戰力可以去反攻 但至少要頂得住 史迪威有在中國正面前線戰場視察過盡一個參謀長的責任嗎? : : 而這正是美國對國府關係惡化的重要因素 : 有很多複雜因素都是雙方關係惡化的因素,不是只有這一件. : : 好吧 就算請不到艾森豪這等級的 : : 我實在想像不到美國的將領誰能做的史迪威更差勁 : 當美國政府就一整個沒怎樣把你中國當盤菜時,誰來都差不多. 沒有人指望史氏出一道滿漢全席 但沒想到他連煮都沒煮 就只拉了一坨史 所以我說美國還不如乾脆派個顧問團就好 : : 就結果論來看派史迪威當參謀長還不如只派顧問團 : : 而且我也很想看看史迪威到歐洲去會如何酸遍美英法蘇德各大將領 : : 尤其是跟巴頓還有蒙蒂的互動 : 而且你甚至沒有搞清楚大部分的美械都是史迪威任內弄來的,魏德邁 : 上任這10個月給國軍增加的新裝備數量遠不如史任內,甚至還想辦法去 : 夥同英國人在緬甸苛扣了部分車輛.他們形成有效戰力是在魏德邁任內 : ,你就認為那是魏的功勞,恐怕並未抓到重點. 你以為那是史迪威弄來的? 如果派個甲 我可說是甲弄來的嗎? 史迪威只是剛好在那個位置而以 而且如你所說史氏在任時就擁有資源卻沒有善用 那更是罪大惡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9.14.157
文章代碼(AID): #1Fh-3amB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65 篇):
文章代碼(AID): #1Fh-3amB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