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教授加薪真能提升台灣學術水準?

看板AfterPhD作者 (Nothing to lose..)時間14年前 (2009/11/13 16:40), 編輯推噓7(7028)
留言35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5 (看更多)
這篇的論述有點奇怪 ※ 引述《garance (fidntrue)》之銘言: : 近日來這議題沸沸揚揚 : 彷彿不加薪台灣『好』教授都要出走了 : 我個人則不以為然 : 以台灣的薪資結構,教授薪水談不上多好,但也在全台灣整體的前20%以內 如果要吸引國際知名人才, 薪資實在不應該和國內比 這樣說吧, 如果你在台灣領五萬的薪水還要看人臉色 有一天香港突然給你開個15萬 還外加一堆福利津貼, 甚至還有免費機票可以讓你回家 隨時可毀約, 對你畢恭畢敬 難道你不會心動嗎? : 而以台灣大牌教授而言,總是有一大堆名目讓他們加薪 : 除了計畫主持人費一堆外,因大牌之故,有大量研究生賣命 : (美國那個教授能一次養10個博士?台灣大牌教授養10個以上的博士大有人在) : 論文獎勵,專書,講座教授,客座教授,顧問,董事等一堆名目 : 足以讓這些大牌教授一個月收入輕鬆超過20萬以上 : 另外看不到的部分,演講費,口試費,以及豐厚的差旅費 : 還有美國沒有的,寒暑假依然支付相同薪資 首先, 美國的大牌教授不要說養10個啦 我一個朋友orientation 的實驗室就有2x個post-doc 老闆還在外面開公司 在實驗室只跟post-doc meeting(因為沒有時間) 我朋友只有在進實驗室和離開時見過這個老師 養10個以上PhD+post-doc的實驗室, 在理工科方面還不少呢 我之前待的實驗室是規模不大, PhD+postdoc只有7位 差不多平均每人一年都有一篇SCI paper.. 另外, 你提到的那些名目美國也都有啊 然後很多美國教授暑假會去找別的名目生錢 : 臺面上,會賺錢的台灣大牌教授並不少 : 現在喊加薪的,得利的還不是原有這些大牌教授? : 然而這些大牌教授已在台灣存在多年,台灣學術地位沒有突飛猛進 : 難道加薪後原本不看論文的教授會自己去看論文? : 原本利用學生寫書的教授會自己下來寫書? : 原本一直以量,數SCI為傲的教授,會突然開竅改投最頂尖的期刊與會議? : 話又說回來 : 有一派人說加薪後可以使國外優秀的回來 : 說實際一點,若可以在美國大紅大紫的,台灣的加薪能夠吸引這些人? : 還是到最後吸引的,仍是一批菜鳥未成氣候的教授? : 台灣學術架構如此,加薪當然好,但想以加薪提昇國際水準,恐怕只是口號 : 要改變台灣高等教育觀念,以激勵條款取代加薪,或許更實際點 : 而激勵條款絕不能再是數SCI量,不然真的沒救了 個人認為台灣最大的問題, 是在薪資架構死板 缺乏往上調整的空間, 不但吸引不到外籍傭兵 國內教授大概也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會再上去了 所以該做的應該是調整薪資架構..以新加坡為例 他們的薪資是有個範圍的, 還有一個叫做market development的部分 一個沒有甚麼經驗, 最菜的助理教授, 薪水只比台灣高一些 但是如果他們覺得你有潛力, 給你的待遇可能是基本薪資的2-3倍 而這個最高薪可是比歐美各國的薪資都要高的 (不過通常他們不會用基本薪資或最高薪來聘人啦..) 然後也建議可以每年談薪, 或是在獎金部分依據你的表現來調整 權力應該下放給各系依照自己財務狀況決定加薪與否... : 另外,台灣學術『洋將』過少也是事實 : 而且好的洋將更少 : 加薪的設施基本上跟吸引洋將沒太大關係 : 如果洋將可以拿到像台灣大牌教授這麼多額外的bonus,一個月輕鬆2~30萬 : 寒暑假不工作照常領 : 相信絕對可以吸引到好的洋將 : 我的結論是 : 台灣大牌教授真的不窮(真的不有錢的都是不想刻意去撈錢) : 窮的是我們這群小牌教授,以及拿44000的博士教師,可憐~~~~ 如果你說的是大牌洋將..我只能說一個月2-30萬真是太小看他們了 算一算吧, 就32萬一個月=1萬美金一個月 一整年薪水是12萬美金..你要不要去看看有多少教授薪水在12萬美金之上? 如果說今天要把你派到馬來西亞或泰國, 然後薪水少你現在一些 你會願意嗎? 至於像我們這種小牌 說實在的歐美乃至於星港, 只要找得到助理教授的工作 薪水換成台幣也至少是1x萬以上 這是人家聘"洋將"的規格..回頭來看 我們的規格在哪裡呢? -- 原本以為我可以將回憶妥善打包,但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海角七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7.132.111.167

11/13 17:42, , 1F
給高薪的地方,淘汰率也高;高薪高淘汰也好,低薪鐵飯碗也好
11/13 17:42, 1F

11/13 17:43, , 2F
問題是誰有資格決定台灣該採何種制度? 剛畢業的PhD當然支持
11/13 17:43, 2F

11/13 17:44, , 3F
前者;問題是20年後當你變不出新把戲的時候還會支持高薪高競
11/13 17:44, 3F

11/13 17:44, , 4F
爭的制度來淘汰自己嗎?
11/13 17:44, 4F

11/13 17:54, , 5F
最末段不同意,沒把物價水準納入考慮,只比薪水絕對值沒意義
11/13 17:54, 5F

11/13 18:05, , 6F
若是同意就制度會讓變不出把戲的人支持 就必須好好思考國
11/13 18:05, 6F

11/13 18:06, , 7F
家未來的走向來決定制度 另外 物價水準應徵者自然會評估啊
11/13 18:06, 7F

11/13 18:19, , 8F
文中就有說,若考慮物價你薪水打九折要你去東南亞做研
11/13 18:19, 8F

11/13 18:20, , 9F
究你去嗎?考慮物價去東南亞賺多啦
11/13 18:20, 9F

11/13 18:21, , 10F
真要跟別人競爭沒人在看物價的,新加坡前一陣子有開放
11/13 18:21, 10F

11/13 18:21, , 11F
幾個助理教授的缺薪水超過東大正教授,就為了吸引到潛
11/13 18:21, 11F

11/13 18:22, , 12F
力新秀,什麼時候新加坡物價超過日本過了?
11/13 18:22, 12F

11/13 18:34, , 13F
另外我倒是認識有在臺灣目前還很變得出把戲的教授
11/13 18:34, 13F

11/13 18:35, , 14F
人家也是支持高薪高淘汰的說 :p
11/13 18:35, 14F

11/13 18:35, , 15F
上面說的是臺大的某正教授
11/13 18:35, 15F

11/13 18:41, , 16F
對國家來說當然是高薪高淘汰好..至少對研究型大學來說是這樣
11/13 18:41, 16F

11/13 18:41, , 17F
不過不要搞個tenured後還要淘汰人家的制度就是了.
11/13 18:41, 17F

11/13 18:44, , 18F
物價的問題我覺得就是看市場機制. 目前我們是連自己人(有能力
11/13 18:44, 18F

11/13 18:45, , 19F
的)能往國外跑幾乎都跑掉了. 所以很明顯薪資應該是偏低
11/13 18:45, 19F

11/13 18:45, , 20F
不然念個醫科,或去聯發科,也比當教授賺
11/13 18:45, 20F

11/13 18:46, , 21F
這樣子你就可以想像我們真正能找來當教授的人平均的素質
11/13 18:46, 21F

11/13 18:47, , 22F
大概在哪裡了..所以遇到教授研究不行,書教不好..也不用奇怪
11/13 18:47, 22F

11/13 18:49, , 23F
再者美國畢竟是大國. 吸引人才不光靠薪水. 就光那本美國護照
11/13 18:49, 23F

11/13 18:49, , 24F
對很多人來說就有一定吸引力了. 問題是台灣沒有美國這麼強的
11/13 18:49, 24F

11/13 18:50, , 25F
軟硬實力. 所以在那邊討論說美國物價x,薪水y. 我們這樣的開價
11/13 18:50, 25F

11/13 18:51, , 26F
很合理..這也是有問題的.
11/13 18:51, 26F

11/13 18:53, , 27F
真正的人才不用擔心他20年後變不出把戲的問題啦
11/13 18:53, 27F

11/13 18:56, , 28F
我們中研院院士一堆都是老頭啊...年紀都一把了都還能呼風喚雨
11/13 18:56, 28F

11/13 22:19, , 29F
如果是在台北的話 物價(尤其是房價)應該是相當有國際水準
11/13 22:19, 29F

11/13 23:16, , 30F
一天到晚講物價真的覺得很不客觀 就算物價高 但收入高出
11/13 23:16, 30F

11/13 23:22, , 31F
很多 你能存的錢會更多 一堆人講四萬多美今年薪跟台灣四萬
11/13 23:22, 31F

11/13 23:22, , 32F
差不多就覺得很好笑
11/13 23:22, 32F

11/13 23:43, , 33F
推樓上。這是以前不才小弟我的拙作:
11/13 23:43, 33F

11/13 23:43, , 34F
http://tinyurl.com/yasbwk6 請大家鞭小力一點 XD
11/13 23:43, 34F

11/14 00:17, , 35F
而且享受到的生活品質也不一樣
11/14 00:17, 35F
文章代碼(AID): #1A_HkExF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5 篇):
文章代碼(AID): #1A_HkExF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