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求助] 高中指數

看板tutor作者 (heuristics)時間10年前 (2013/11/10 00:23), 編輯推噓4(4022)
留言26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5/25 (看更多)
※ 引述《RedHerrings (紅色鯡魚)》之銘言: : 感謝前面幾位老師精彩的討論,見識到其他老師在教學和專業知能上的用心。 : 我自己在教數學的時候,也經常遇到這類的問題。 : 遇到一些證明,或是會牽涉到較深數學知識的內容, : 到底應該如何向學生介紹呢? 可以舉例嗎? 高中階段的數學,主要是為日後的應用建立基礎,而不是培養一個數學家。 從歷屆試題也可以看出此一趨勢,重點應不在抽象嚴格的證明。 建立在這個前提下,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在證明上需要涉入較深的數學知識內容,這樣子的困擾。 絕大多數應該都是高中課程範圍內就能解決的。 例如我不會去嚴格證明實數的稠密性等, 以高中階段來說,只要做一些直觀的說明即可。 而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學習及理解數學的方式(不包括數學家)。 我曾經教過高一學生初等微積分, 學生本來就不是程度特別好或者反應特別快, 可是透過一些比較heuristic的方式, 要讓他有一些感覺,並進行實際的操作運算並不困難。 我們也講一些證明,例如萊布尼茲法則、鏈鎖律, 只是證明的方式當然不會是純數學的抽向證明。 而是以一種直觀、不嚴格、但合理自洽的方式,體現證明過程的主要精神。 這方面坊間有不少科普書或者翻譯國外的參考教材,都是很好的資料。 例如我自己看過知道的就有: 《三小時讀通微積分》、《看漫畫學微積分》 其實有不少日本或美國在科普化方面做得極為成功, 我自己以前在求學時,還沒有這些翻譯過來的教材。 現在會去看,主要目的不是在複習, 而是去參考教學法,看看其他人有什麼教學點子, 如何把較進階的知識以比較容易被初學者的理解方式表達出來。 也曾設想過,如何以小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教微積分。 這方面必須下的功夫,不一定會比最初學這些東西的時間少。 我認為學習和教學畢竟還是兩回事,以自己的基礎理解知識是一回事, 如何讓基礎程度不足的人也能輕易理解,那如何包裝這些知識是另一門學問。 也就是「教學的專業」之一。 : 剛好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原本幾乎不太會算數學, : 到高二、高三才為了拚學測指考而請老師。 : 在一個星期兩小時的壓力之下, : 即使很想跟學生介紹一點有趣的內容,也會怕學生短時間根本無法吸收。 : 我的經驗中,會來找家教的學生,本身就是在學校的學習經驗很不好, : 對數學能閃就閃能躲就躲,根本不用說什麼欣賞數學的美。 對於學習受挫或程度不好的學生而言, 首先會面臨的就是信心問題。 成就感是興趣的前提,如果總是絞盡腦汁最終失敗, 那樣的挫折感很容易讓興趣也消失殆盡。 所以您其實可以斟酌這些有趣的內容, 是否需要較好的程度才能體會。 數學有些有意思的東西,不見得要多好的程度才能聽懂。 記得有幾本書蠻能做為取材的參考資料 像是《茶水間的數學》、《數學開心辭典》、《生活中的數學》 : 或許是我的經驗尚且不夠,但通常我的作法是: : 真的很重要具有啟發性的證明,我「表演」一次給你看; : 如果是不太重要的證明,那我跟你講他的idea,結果你先記下來。 : (當然這個「表演」隨著經驗增加,或許可以跟觀眾有多一點互動) 可以具體說明是什麼啟發性證明嗎? 有些證明過程只是教師自己覺得有趣,學生不一定這麼認為。 例如證明自然對數底e。 通常人比較會關心的都是和生活有直接聯繫的。 學生對指數也許比較能接受,對數就有點陌生。 這時候如果只告訴他定義,他仍會覺得對數只是定義在數學裡的東西。 那我會去舉例, 對數有個功能是在表示一個數字的冪次。 如果你考慮的是天文數字,涉及的範圍很大, 從10到10^30都有,這時候你要將數據顯示出來是很不方便也不太可能做到的。 如果在方格紙上顯示,妳必須切出10^30格,根本上是不可能。 取對數就可以使得10^30格變成30格或者300格,方便多了。 這樣他就能具體感受「對數是什麼」,而且幾乎不會忘記。 也不太需要特別去記憶書本上拗口的定義。 致於證明過程,沒有必要每個都去死記起來。 如果是過程中常用的運算,確定他能運用步驟中技巧就夠了。 不需要太快要求他有很好的獨力整合的能力。 : 但是我自己學數學的經驗也告訴我,看人家表演一百次,不如自己實際表演一次。 : 那問題就在,我們真的需要學生會表演這些高深的魔術嗎? : 站在喜愛數學的老師們這一邊,當然會覺得學生能弄懂(即使只有五六成), : 是非常令人高興而且滿足的經驗; : 但是站在馬上就要面對期中考的學生那一邊, : 考試不會考的證明題,我為什麼一定要會? 如果是考試範圍內的東西,何不先讓他學會了,再來補充其他? 如果是為了避免學習沉悶,一小時花個5~10分鐘講點『純興趣』的東西,也就夠了。 : 原文中討論的指數定義問題,我必須慚愧地承認, : 我沒辦法像版上許多老師那樣討論那麼深入。 : 可是,當我的學生問起這個問題, : 我到底應該說明到哪個程度呢? : 我自己也曾經是數學差點被當掉的文組學生, : 很清楚被符號和定義弄得亂七八糟是多恐怖的事情。 : 如果當初有一個家教老師,很興奮的跟我講了複變函數, : 我想我也只會聽著覺得很有趣,但是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吧。 : 有很多高中數學的內容,我甚至也是在大學學了一些高等數學後, : 為了準備上課,才赫然發現其中的意義。 : 知道這些東西對學數學有幫助嗎?當然有, : 可是那也已經是我變成老奸巨猾的數學老師時,才發生的事情了。 : 我的想法是,我高中的時候弄不懂的東西,沒理由我的高中學生就比較有可能理解。 : 這樣的話,我到底該怎麼說明一些數學家們關心的問題,比如: : 定義、運算規則、公設……之類更困難的問題呢? 您可以多參考一些科普書,因為這些書籍是寫給一般大眾看的, 預設的水平通常很低,從小學到高中都有,看看她們怎麼談這些東西。 我自己也會去思考新的教學法與技巧。因為這就是教學的專業之一。 教師的工作應該不是類似於念課文或把所學的東西陳述出來而已, 而是能考量學生的程度與背景,以他比較能輕易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出來。 所以自己必須先重新組織、包裝過。 高中數學我一時想不到太困難的證明。 如果是物理上,例子就很多了,包括: 克卜勒第三定律、都卜勒效應、折射透射的振幅變化等等, 一些大學物理課程才會證明或者一般書籍裡證明過程比較複雜的, 都可以去設想出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 去避開對微分方程的求解。 不過這些內容,並不是全部都會教給學生。即使教也可能很快帶過。 如我提過的,我不認為這些推導證明,學生會感興趣。 其實多數聽過的學生,都覺得明顯比書上的證明簡單清楚多了。 但是考試不考推導,學生還是很容易忘。 而我覺得忘了無所謂,因為這不是一般學生必須知道的。 雖然我自己覺得很棒,如果我求學時也能有這樣的老師,我實在高興極了。 但是這種對數學與物理推導的興趣與欣賞,是屬於極少數人的。 教師切忌將自己的興趣與喜好,或者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加諸在學生上。 : 我非常同意每個人都有學數學的能力,而且數學是非常了不起的學問; : 但是在高中三年間(好吧還有考試前的幾個月), : 老師到底應該介紹數學知識到哪種地步? : 這篇文章打了一大堆問號,事實上真的就是我一直以來感到很疑惑的問題。 : 版上神人老師輩出,希望可以聽聽各位老師們的經驗分享,謝謝! 如果您指的是「應該」: 狹義來說就是介紹課綱要求的程度與範圍即可。 廣義來說,就要視學生的情況斟酌, 先以不影響課內進度為前提,給予適當的補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206.241.25

11/10 00:27, , 1F
我指的"啟發" 舉例來說像是柯西不等式 對學生很頭大
11/10 00:27, 1F

11/10 00:28, , 2F
但是柯西不等式的重要觀點是幾何和座標之間的轉換
11/10 00:28, 2F

11/10 00:30, , 3F
其實實數的稠密性也是我很在意的問題 確實我們不需要
11/10 00:30, 3F

11/10 00:31, , 4F
嚴謹的證明 但是就算這樣 實數的稠密性對學生來說也只
11/10 00:31, 4F

11/10 00:32, , 5F
是數與式那章會提到的東西 不太懂 而且以後也用不到
11/10 00:32, 5F

11/10 00:32, , 6F
一直切 麻煩您修推文了XD
11/10 00:32, 6F
柯西不等式我會用向量來證明,先考慮二維或三維,然後再類比到任意維度。 這樣對學生的接受度應該會比較高。 實數酬密性我也會談,但比較像舉例子讓他了解有這個現象。 他可以做實驗,試著找出最靠近0的數字,這過程中他會發現不可能找到。 每找一個數,總是可以在0與這個數字之間取值。 這樣他也會覺得蠻有趣的。 實數很密集很擁擠,但是儘管這麼擁擠,你卻找不到0這個數字「隔壁」的鄰居。

11/10 00:35, , 7F
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明稠密性的辦法 但是學這件事對學生
11/10 00:35, 7F

11/10 00:35, , 8F
(尤其學習成就不好的學生) 到底有沒有必要?
11/10 00:35, 8F

11/10 00:36, , 9F
原PO不是在最後有說...要視學生的情況斟酌
11/10 00:36, 9F

11/10 00:37, , 10F
像上面的柯西不等式 二維的狀況學生就模模糊糊
11/10 00:37, 10F

11/10 00:37, , 11F
三維甚至以上就更恐怖了
11/10 00:37, 11F

11/10 00:37, , 12F
至於要怎麼斟酌 就要看老師對學生的了解與認識吧...
11/10 00:37, 12F
實數的稠密性,課綱沒有提,對學習課程內容也不明顯構成影響。 所以我認為不是必要的。 但是因為聊這些東西不用5分鐘的時間,而且蠻有趣的。 所以當進度趕上閒暇有餘或者純粹舒緩一下緊張氣氛時, 能聊聊學生聽了也開心,何樂不為? 至於怎麼包裝得很有意思,就要再下點功夫囉。 柯西不等式我覺得用2維向量不難說明啊。 首先要建立內積的概念與運算,不只是計算上的, 也包括直觀上的幾何意義:「投影」。 接下來就可以搭配畫圖的方式,以幾何圖像來闡明柯西不等式對應的幾何意義。 我偏好用幾何詮釋,取代代數的證明會更有感覺。

11/10 02:16, , 13F
柯西不等式相當簡單 呱呱大或等於呱平 馬上記起來
11/10 02:16, 13F

11/10 02:17, , 14F
幫助學生記憶起來, 再慢慢講公式來由也不失一個方法
11/10 02:17, 14F
記憶我還是比較偏向從向量內積去看。 絲毫無需額外記憶公式。 |a˙b|≡| |a||b|Cosθ | < |a||b| 內積是學習向量必須的概念,應該不算是額外的負擔。

11/10 02:18, , 15F
稠密用很擠的鄰居來講, 有點語病 ,因為既然很擠, 那
11/10 02:18, 15F

11/10 02:19, , 16F
唾手可即的地方一定有鄰居, 怎麼可能找不到呢?
11/10 02:19, 16F

11/10 02:19, , 17F
事實上稠密就是, 你要跟朋友打招呼, 中間一定有路人
11/10 02:19, 17F

11/10 02:19, , 18F
不論你的朋友離你多近.
11/10 02:19, 18F
這裡說的擁擠的意思是指無論多靠近的距離都有無窮多個人。 這當然是有語病的,因為目的不是為了要敘述嚴格。 而是給個直觀上的趣味。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對嚴密的邏輯推理感興趣。 微積分的概念也常會拿dx當成很小的一個數字去想像, 這都是一種heuristic的教學過程,當然這嚴格說起來不正確。 甚至在某些問題上有誤導作用。所以在比較正式的課程裡,必須去釐清。 但是在很多時候,除非有志於成為數學家, 否則那些不嚴格的證明,在實用上已經足夠。 在物理發展史上,有不少數學在還沒有被充分發展前, 就已經被物理學家以不嚴格的方式(甚至根本錯誤)使用著。 可是的確很有用。 而對於絕大多數那些不成為數學家或理論物理學家的人來說, 對數學嚴密性需求,其實很低。 甚至可以說,我們上大學以前的課程,都不是以嚴密的邏輯來學習。 甚至上大學以後,多數科系都不關心真正嚴格的數學。 換個說法,我們其實是在熟悉運算的規則,並用直觀連繫。 而這種不嚴密的、但合情理的推想能力,某些數學家也很強調。 例如Polya。 而高斯甚至說過數學重要的是點子而非邏輯。

11/10 08:55, , 19F
推 我們其實是在熟悉運算的規則,並用直觀連繫。
11/10 08:55, 19F

11/10 09:30, , 20F
其實我舉的例子也沒有多嚴謹的數學術語, 只是把你的
11/10 09:30, 20F

11/10 09:30, , 21F
例子更加合理化罷了, 我並沒有說你的是錯的, 只是修
11/10 09:30, 21F

11/10 09:31, , 22F
飾一下語病. 雖然學生不一定有數學邏輯思維的深度,
11/10 09:31, 22F

11/10 09:31, , 23F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學生會有抓語病的能力, 因為語言本
11/10 09:31, 23F

11/10 09:32, , 24F
的邏輯是很多人都有的. 為了避免讓學生日後再複習思
11/10 09:32, 24F

11/10 09:32, , 25F
考的時候發現這個語病, 當老師的應該要盡量避免這類
11/10 09:32, 25F

11/10 09:32, , 26F
事情的發生. 跟數學邏輯深度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11/10 09:32, 26F
這點我倒不是挺擔心的。 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分清楚,什麼是比喻,什麼是數學事實。 這點我也一定會在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 例如磁鐵何以有磁性,會以電流的磁效應說明, (這種解釋甚至出現在普物教或近物教材之中)可是卻是錯的。 我會強調這是相對論量子場論的效應,用古典模型替代只是為了便於想像。 在傳達比喻給學生的時候,特別是以非常不嚴格的比喻, 必須讓學生分清楚什麼只是比喻,而什麼才是數學事實。 所以完全不必因為這樣的比喻產生了矛盾而感到驚訝。 我知道n大本意不在強調我的比喻方式錯了, 而我想強調的卻是,事實上那就是錯的。 我不在意這是錯的,我也會讓學生意識到這是錯的。 對於抽象的東西,我們總可以用更好的比喻,將它修飾得更加合理。 只是要修飾到什麼程度,只能自行取捨斟酌。 因為只要那個比喻和被描述的那個數學,不是同構的。 就永遠都可以找出新的語病。 到最後,沒有任何語病的結果,往往就是抽象的語言,也就是嚴格的數學。 學生在日後有懷疑是正常的, 如果要避免學生覺得自己被誤導或被欺騙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避免讓他誤以為比喻是嚴格的。 因為我們要強調的可能只是數學上的一個現象。 比喻只是一個透過現實生活來想像的鷹架, 最後的思考還是得回到數學的世界裡去。 另外,想順便補充一點, 雖然我覺得教學應盡可能降低學習的阻力。 讓複雜的外貌,變的更加簡單清楚與易於接受。 但是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傳達給學生一種錯覺, 讓他以為「數學(或者物理)其實是很簡單的」。 有些教師喜歡強調這一點,認為數學和物理是簡單的, 如果學生覺得困難,是因為教師教得不好的關係。 其實無論教師教得好不好,我都不覺得數學(或物理)是容易的。 因為這些知識都離我們的日常直覺很遠。 就算會有簡單的這種錯覺,也只是因為被適當的包裝過。 而我們之所以能把她包裝得這麼精美, 都是幾千年無數的前人犯無數錯誤所累積的知識。 不僅不應該是簡單的,反倒應該是非常困難的。要學習就必須經歷這個困難。 「輕鬆」快樂的學習,能學的十分有限。 ※ 編輯: condensed 來自: 180.206.241.25 (11/10 11:19)
文章代碼(AID): #1IVc5xtN (tuto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Vc5xtN (tu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