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由日本核災看檢討核能

看板politics作者 (吟遊詩人)時間13年前 (2011/04/01 13: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0/20 (看更多)
※ 引述《zmark (\-o-/)》之銘言: : 有關太陽能方面 : 我在推文中貼的link : 內文是指Spectrolab(屬於波音公司)已經正式量產效率達39.2%的C3MJ+ 預計2011年1月出 : 貨,所謂量產,就是已經脫離實驗室階段,我想這點你同意吧 量產是真,效率的數字未必是你想要的真 我說過了,要知道效率的數字怎麼玩,請洽各大太陽電池實驗室 聚焦就是一種玩法,還有疊合的多重太陽電池也是一種 甚至大部分的這種超過20%的效率數字都只有算光熱轉換,而沒有算光路徑的散射損耗 : 當然我也不是太陽能技術專家,所以我不解釋太多技術面 : 怎麼達到其實不是重點 : 我只關心兩個:轉換效率與成本,我想這才是大部分人所關心的 我覺得比較需要關心的是這個「效率」和「成本」的數字怎麼來的 : 退一步來講 : C3MJ已經賣了兩百多萬個,總不能說它是實驗室中的東西或"現實環境中沒有的東西"吧? : 它的效率有38.5%,遠超過你講的20% 台灣做太陽電池的光電實驗室不少,很多都在大學裡 可以去逛逛,聽聽裡面的爆肝研究生怎麼說 : 其次是CCS : 其實跟你在回文時的推想相反,燃燒後是最成熟的技術,其是是富氧燃燒 燃燒後捕捉成熟但效率不高,而且其實是把事情轉嫁給其他產業(ex化學溶劑), 這是你提供的物理雙月刊link裡面的說法 根據你以下舉的幾個網站,「燃燒後困難,燃燒前實際,純氧再說」是比較真實的情況 : 我三種方法各貼一個示範電廠 : 美國的Mountaineer(燃燒後) : http://sequestration.mit.edu/tools/projects/aep_alstom_mountaineer.html : http://www.carboncapturejournal.com/displaynews.php?NewsID=742 : AEP and Alstom 在Mountaineer從2009年開始運作,使用冷凍氨技術,捕捉了90%的二氧 : 化碳 1. 這個東西目前只捕捉了整個電廠1.5%的輸出功率(1300MW)所發出的二氧化碳 2. 就算是預計2016年時完成的Phase 2,捕捉的部份也還不到整個電廠的1/5 3. 把事情轉嫁給氨的製造過程 : 富氧燃燒 : http://sequestration.mit.edu/tools/projects/vattenfall_oxyfuel.html : 德國的Schwarze Pumpe電廠 : 另外你在前文所附的link時間是2006年,但該電廠是在2009年初期運轉 : 所以我沒去看那個link,我認為應該要看實際運轉後的資料,而不是揣測 : 台電也有派人考察Schwarze Pumpe電廠 : http://tinyurl.com/4y277kj : 實際運轉的結果:CO2有90%以上的捕捉率 : 依據Alstom公司之評估,富氧燃燒法對於熱效率之折減幅度約在8~10 個百分點左右 Capture Technology: "The plants consists of a steam generator with a single 30MW" 一個連發電都還沒開始的實驗蒸氣製造廠,而且功率才30MW 而且環保團體在抗議這是把事情轉嫁給純氧製造過程,總能量消耗量增為兩倍 : 燃燒前 : 澳洲的CO2CRC/HRL Mulgrave試驗電廠 : http://www.co2crc.com.au/research/demo_precombustion_results_a.html : ~ 40 to 75 % of CO2 removed from the Syngas. This was only the first up : result as priority was given to make the unit operational at steady condition : , optimisation will be addressed in next campaigns : 40%~75%的CO2從合成氣中被移除 但是這個觸媒可以直接接在IGCC等已實用化的高效率燃煤電廠上 沒有各種新系統測試和放大等問題 也不需要把成本隱藏起來轉嫁給其他產業 : 最後是CCS商轉是否頂多只有50% : 我只能說目前CCS並沒有商轉,最快預計2015年才有商業尺寸的電廠出現,目前還在蓋示 : 範電廠的階段 我說的是把IGCC接上現有觸媒反應器的情況,差不多在50%左右 : 現在已有的捕捉技術目前以我列的3座運轉中的示範電廠 : 燃燒後/富氧燃燒實際運作都有90%的CO2捕捉率 : 燃燒前至少有40%~75%CO2捕捉率 作為一個電廠,其他的數字更加重要 至於連發電都還沒開始的,似乎應該還不能被稱為「電廠」 : 美國能源科技實驗室(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 NETL)有列出世界上的CCS : project : http://www.netl.doe.gov/technologies/carbon_seq/database/index.html : 給您作參考 其實你提供的MIT的網站比較好用: http://sequestration.mit.edu/tools/projects/index.html 可以發現純氧燃燒的功率多半很小,12個計畫裡超過100MW的只有三個 燃燒後捕捉的確最成熟,有28個,發電功率也都很高,但是捕獲效率大多不高 燃燒前捕捉有14個,功率輸出跟燃燒後不相上下,但是許多是和新的高效率燃煤技術搭配 美國DOE的網站關於碳捕捉技術的網頁,多少能說明他們對這三種技術的態度: http://www.netl.doe.gov/technologies/carbon_seq/core_rd/co2capture.html 裡面特別點名燃燒後捕捉是"challenging application" 然後對純氧燃燒著墨無多 我覺得看起來大家比較期待的是燃燒前捕捉 進一步提高IGCC+觸媒反應器這個組合的捕捉率 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方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9.172.0.133
文章代碼(AID): #1DbLuQpC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bLuQpC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