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公路車換刀輪適合嗎??

看板bicycle作者 (約翰劉)時間10年前 (2014/04/25 01:38), 10年前編輯推噓4(4021)
留言2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16 (看更多)
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1)從靜止狀態輸入一固定扭力T,持續一段時間後完全放鬆直到完全靜止,結果到底是慣 量大的還是慣量小的滑比較遠? 2)在不斷的加減速之狀態下,那一個比較佔優勢? 3)跟風阻比起來,慣量的重要性? # 4/25 Update: A)輸入定扭力T的時間與放鬆時間之間的比例對輸出造成的影響? # 4/26 Update: B)輸入定功率與定扭力的差別? # 4/27 Update: C)平均功率相同的情況下,功率波動較大與波動較小的差別? -- 首先我要先認錯,昨天用線性ODE去揣測非線性ODE性質的方式根本大錯特錯啊~ 真正差不多的性質大概只有最終速度與慣性無關這件事,其它根本不同。請原諒 小弟這是第一次碰到非線性的方程式,所以就自以為是的亂來了囧。 還有輸入改為功率那邊的計算也是錯的,因為功率H = T * w的w跟輪子的角速度 w是兩回事,根本不是這樣算啊啊啊啊(跪)。不過就算這樣,穩態輸出相同這個結果還是 不會變啦,但暫態可能會不一樣。#4/26補充:當時的想法是騎士的踩踏與輪子的轉速沒關 係,但後來想到其實踏頻與轉速是成正比的,所以式子這樣寫應該沒錯。 所以,接下來的討論都用扭力來說明。 -- OK回到正題,先再回來上一篇提到的非線性ODE: J(dw/dt) + p * w^2 + c * w = r(t) 現在我們要比的是距離,所以把角速度w換回角度θ,變成二階: J(d^2(θ)/dt^2) + p * (dθ/dt)^2 + c * (dθ/dt) = r(t) 因為距離正比於角度,所以就用θ的結果來說明。 接著給定初始條件: θ(0) = 0 (初始角度為0) θ'(0) = 0 (初始角速度為0) 其實好像可以解啦,不過答案會有我討厭的tanh(),所以直接用電腦算XD -- 1) 大家都知道,慣量小的在一開始加速時會佔優勢,而慣量大的會在減速時略勝一 籌,所以一來一往最後到底誰贏,我想就是很多人的問題所在。 如果是先前提到的線性方程式,最後結果一定一樣(距離相同),這可以用數學 證明,然而非線性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先來看模擬後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http://i.imgur.com/T1nKmIi.png
左邊的是θ與時間t的關係圖,右邊的是角速度w與時間t的關係圖。先看紅色線 就好,藍色線待會再提。 以下為參數設置: 紅色線: J = 10(虛線)、20(實線) p = 10 c = 10 t = 0 ~ 10 t_s = 4 (在第4秒時停止輸入扭力T) r(t) = T = 250 藍色線: J = 10(虛線)、20(實線) p = 20 c = 10 t = 0 ~ 10 t_s = 4 (在第4秒時停止輸入扭力T) r(t) = T = 250 其實結果剛出來時也相當出乎我意料,因為最後的距離竟然是慣量大的會大於慣 量小的!這與線性方程的結果完全不同,也與多數人的預測不同,這就是非線性方程的威 力啊哈哈哈哈~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個結果,只能說平方項這種東西不是一般人所能想 像的,也希望有其它大大能解釋,如果有人覺得這個答案不對也歡迎指教,不過我覺得上 述的物理模型是正確的,scilab的模擬應該也不會錯才是。 不過哪有人這樣騎車的啦,所以我們來看第二種情況。 2) 這邊我一樣用弦波函數來模擬騎車時在固定扭力T上下漂移的情況: r(t) = T + A * sin(f*t) T=250,A=50,時間t=0~100,其他相同。下圖為模擬結果: http://i.imgur.com/WDkxalS.png
一樣左邊為θ-t圖,右邊為w-t圖,然後黑線就是上面的r(t)函數(單位不同, 我只是想看關係啦)。下圖為θ-t圖與w-t圖的局部放大: http://i.imgur.com/MgC7uLi.png
從這邊可以看到,實線(慣量大的)與虛線(慣量小的)幾乎重疊,表示慣量的 差距在此輸入狀態下影響相當小,真要比較的話慣量小的還小勝。 所以慣量在我看來並不是那麼重要(除非真的差異太大,我是一定不會騎10KG輪 組的啦),所以來探討第三點: 3) 跟上篇文章一樣,上兩圖中的藍色線代表的是風阻較大的情況,可以看到不管在 什麼情況下跟紅色線的差異都相當大,我想我不用再多說明了,低風阻就是讚,就是行啊 XDDD -- 所以我的結論還是空氣阻力比慣量重要多了,然後這邊討論的是慣量,與重量的 關係不大,因為相同重量的輪組是可以有不同轉動慣量的,詳情請洽wiki或動力學老師。 當然你能夠argue這個model並不完美,因為我只考慮輪子的轉動,還有其他的因 素需要考量,像是操控性等,不過就小弟的知識僅能貢獻這些,其餘就有請其他大大了, 有任何問題還請多指教。 -- # 4/25 Update: 昨天實在有點累加上今天要meeting,所以丟幾個簡單的例子就衝去睡啦。 WuDhar大的舉例子很有趣,所以來看看結果如何: http://i.imgur.com/A6wVXxG.png
為了讓差異更容易被看出來,我改了一下系統參數: 紅線: J = 200(虛線)、400(實線) p = 2.0(風阻較高) c = 2 t = 0 ~ 500 藍線: J = 200(虛線)、400(實線) p = 1.8(風阻較低) c = 2 t = 0 ~ 500 然後上下兩圖的系統都相同,但輸入不同: 上圖為輸出80秒後休息20秒,下圖為輸出50秒後休息50秒,圖形為黑色線。 先看上面的圖,可以看到實線(慣量大的)稍微超過了虛線(慣量小的),所以 慣量大的確是稍佔優勢,但跟我之前的結論相同,慣量的差異遠遠不如風阻重要,這點可 以從藍線與紅線之間的差異看出來。 接著來看下圖,如果花了比較久的時間休息那慣量的優勢就會被放大,可以看到 虛線跟實線之間的差距加大了。然後另一個重點,藍色虛線(風阻小慣量小)被紅色實線 (風阻大慣量大)給追上啦!然而這是在慣量增加了100%然後風阻只減少10%的情況,一 般輪組再怎麼爛慣量應該都不會增加兩倍,所以這是在極端才會出現的情況。 所以在我看來,如WuDhar大所陳述的,如果休息時間比較久那慣量的優勢就會被放 大,這點是合理的。 -- # 4/26 Update: OK之前討論的輸入都是扭力,現在來看看輸入為功率的系統,也就是下列方程: J(d^2(θ)/dt^2) + p * (dθ/dt)^2 + c * (dθ/dt) = h(t)*(dθ/dt)^-1 結果如下圖: http://i.imgur.com/lC4OFlr.png
系統參數都相同,只差在初始角速度我設為1.6而非0,因為若設為0會發生除以0 的錯誤。而左側上下兩圖的黑線為輸入功率的圖,右側新增的紅線是瞬時扭力(H / w)。 圖中可以看到,結果與使用扭力為輸入時的趨勢相差無幾。 如果有人有興趣的話,這邊是我的scilab simulation code,可以載回去玩玩。 https://www.dropbox.com/s/q6ob8tdl21b0v8d/wheelOde.sci -- 4/27 Update: 今天又突然想到,真正在騎車的時候應該不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除非真的想偷 懶。以小弟的認知,在平均功率相同的前提下,穩定與不穩定的差別應該是瞬時功率在平 均功率值上下波動的範圍大小,可以用下列函式代表: H = H_avg + A * sin(ft) H_avg是平均功率,而A就是波動的範圍大小,騎士功率穩定則A值較小,相反則 A值較大。 下圖為模擬結果: http://i.imgur.com/ptQbl1z.png
上圖為波動範圍小的結果,下圖則是波動範圍大的結果。後段可能看不太清楚, 以下是後段的放大圖: http://i.imgur.com/M7uGqqR.png
兩個輸入的H_avg同為500,上圖的A為50,下圖的A則為200。 可以看到,如果踩踏功率穩定則大慣量佔不到任何優勢,但就算是波動較大如下 圖,不同慣量所造成的位移之差距會減少,但依然是小慣量較佔優勢。不過跟之前的結論 相同,風阻的影響大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80.110.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icycle/M.1398361139.A.6AC.html

04/25 02:03, , 1F
如果加速過程的時間比滑行到停時間還長,結果好像會反
04/25 02:03, 1F

04/25 02:04, , 2F
過來?(我不太確定)
04/25 02:04, 2F
歐歐可以試試,目前是只有考慮到讓加速時間足夠達成穩態再來討論,沒有想到其它的。 不過時候不早了,先睡了再說 ※ 編輯: tw00084811 (61.224.217.119), 04/25/2014 02:25:17

04/25 02:51, , 3F
合理,我的模型假設是如突波(1-0-1)般的不連續發力
04/25 02:51, 3F

04/25 02:51, , 4F
而慣量大的物件有處理突波輸入時使響應變緩的能力
04/25 02:51, 4F

04/25 02:52, , 5F
(如同電容愈大對穩流效果愈佳)
04/25 02:52, 5F

04/25 02:52, , 6F
嚴格來說只有輸出突波「下降」時才有優勢,突波上升
04/25 02:52, 6F

04/25 02:52, , 7F
還是慣量小佔優(如前幾篇速度圖),所以你原先突波模
04/25 02:52, 7F

04/25 02:52, , 8F
型會是慣量大贏,而後來設定的sin「連續」函數是慣量
04/25 02:52, 8F

04/25 02:52, , 9F
小贏,連續效果造成慣量大優勢不再(特異功能沒了),
04/25 02:52, 9F

04/25 02:53, , 10F
但還是可以發現你曲線下降時慣量大(實線)在上,上升
04/25 02:53, 10F

04/25 02:53, , 11F
時慣量(虛線)小在上(說連續也只是不斷的瞬間下降),
04/25 02:53, 11F

04/25 02:53, , 12F
只是這能力變的幾乎無用,(如果能保證電流很穩自然不
04/25 02:53, 12F

04/25 02:53, , 13F
需要電容來穩流),結論應該是如果你覺得你輸出就是穩
04/25 02:53, 13F

04/25 02:54, , 14F
,那重輪完全廢,而重輪優勢條件再加一項:突波輸出
04/25 02:54, 14F

04/25 02:56, , 15F
重點,單車不是比滑得遠,是比先到
04/25 02:56, 15F

04/25 03:02, , 16F
等一下,你第一個圖是 等扭力,這樣實線虛線的總能
04/25 03:02, 16F

04/25 03:03, , 17F
不同,目測實線總做功比較大
04/25 03:03, 17F

04/25 03:03, , 18F
做工比較大,跑比較遠的結論.....
04/25 03:03, 18F
哈哈,這就是動態方程與靜態方程的不同啊~ 一般功的計算方式為: W = F * s 但這個只適用於合力F為定值時,若F不為定值,這項式子就會變成積分: W = (積分){ F * ds } (積分符號我打不出來,囧) 這是用於位移與力量,而轉為合扭力T與角度θ時就會成為: W = (積分){ T * dθ } = (積分){T * w * dt} 然後,在這個ODE的假設下,合扭力為: T_total = T - p*w^2 - c*w 可以看到合扭力是會受到角速度的影響而改變的,所以所有外力對物體所作的功是這個 T_total乘上w之後對時間t的積分,然後我真的不會算XD,不過我相信不管是慣量大或慣量 小,扭力T所作的功會相等,但因為阻力的的影響最後物體所得到的總能量會不同,當然距 離也就不同。(這邊也要更正一下,扭力T所作的功可能還是要看w(t),不確定會不會相 同) 追根究底,「忽略風阻」正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我上篇文也犯了一樣的錯,若是不考慮風 阻也就不會有這項差異存在,這次的討論也著實讓我上了一課。 ※ 編輯: tw00084811 (180.204.11.38), 04/25/2014 23:18:11

04/25 23:47, , 19F
輸入不同的功,比較誰跑得遠,意義何在?
04/25 23:47, 19F
呃,我這邊討論的是相同的扭力T對輪子轉動距離的影響,而相同的扭力,以人來說就是 輸出的能量相同不是?還是minghanwu大有更高深的見解,還請指教。

04/25 23:51, , 20F
功率 = 力矩 * 角速度, 所以你第二個圖的面積,就是
04/25 23:51, 20F

04/25 23:51, , 21F
總功, 明顯不同
04/25 23:51, 21F

04/25 23:52, , 22F
因為你是固定力矩,功率和角速度是正比
04/25 23:52, 22F
嗯…這個問題我在上面已經有回答了,這個距離的差異,或是你要說是輸入功的差異並不 是單純由力矩T所造成,而是所有的外力T_total(見上方回覆),所以輸入的功並不是只 有力矩 * 角速度,而是所有的外力T_total乘上w(t)然後對時間t積分。 ※ 編輯: tw00084811 (114.41.170.253), 04/26/2014 00:22:21

04/26 00:29, , 23F
功率等於扭力*轉速,如果轉速都一致才能說功率相等
04/26 00:29, 23F

04/26 00:30, , 24F
而人輸出的能量應該是用功率算才對
04/26 00:30, 24F
的確,這也是我的model的問題,因為我是用扭力而不是功率,所以方程式應該變成: J(d^2(θ)/dt^2) + p * (dθ/dt)^2 + c * (dθ/dt) = h(t)*(dθ/dt)^-1 應該是這樣吧?明天再試試。 ※ 編輯: tw00084811 (180.204.11.38), 04/26/2014 16:44:51

04/27 01:58, , 25F
推算式魔人!
04/27 01:58, 25F
我只是個就讀機械研究所的學生,我相信還有很多數學比我更強的人能夠直接解出上述系 統而不需要電腦輔助。不過我老師一直在強調一點,數學是要拿來用的,是要拿來解決生 活上或工程上的問題,而不是只拿來考試拿文憑。 ※ 編輯: tw00084811 (180.204.11.38), 04/27/2014 15:21:47
文章代碼(AID): #1JMKmpQi (bicyc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JMKmpQi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