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貼]大陸中國的世紀海權之夢:再論甲午戰爭

看板Warfare作者 (艦橋防空指揮所)時間17年前 (2007/08/27 03: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2 (看更多)
※ 引述《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之銘言: : ※ 引述《keins (艦橋防空指揮所)》之銘言: : : 當年驅逐艦這種艦種還沒有成型, : : 甚至日俄戰爭還是驅逐艦的首次實戰 XD : 不過有"無防護巡洋艦" : 它的基本任務跟日後的驅逐艦相仿 : 當然相對於驅逐艦"無防護巡洋艦"完全是一種遲鈍不靈又龜速的東西 ex. http://www.german-navy.de/hochseeflotte/ships/avisos/bussard/tech.html (這種船大概只有打商船的能力, 碰到水雷艇一樣要閃邊....) : : 當時日本海軍是還沒拿到裝巡-- : : 雖然是"防護巡洋艦"啦, 但是裝甲還是屬於相當薄的水準. : : (以一戰後標準來說是輕巡洋艦等級的, : : 正常裝巡的裝甲多半破120mm, 甚至更厚) : : 因為防護巡洋艦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給沒有大型海軍的國家使用, : : 必須盡可能在低價的條件下取得最高的實用性, : : 因此防禦裝甲往往是最先被犧牲掉的, 只要最基本的保護就好. : 一開始的防護巡洋艦只有一塊跟水線齊平的水平裝甲 : 裝甲以下是鍋爐艙彈藥庫等等 : 以上是住人跟挨砲子的地方... : 所謂的防護是指機關部彈藥等等會爆的地方都被保護起來 : 人命就不值錢啦 或者是另一種說法: 提供的保護剛好夠讓你開到岸邊搶灘逃命.... 這種防禦水準大概只夠擋艦上的小口徑砲, 碰上80mm以上的砲彈一定貫穿, 遇到150mm等級的請自己保重.... : : 很多被認為是造船重要原則的理論, 當時都還沒有出現. : : (例如All-or-nothing armor) : : 當時各國的造艦都是在黑暗中摸索, 利用少之又少的實戰經驗去做歸結修正, : : 甲午戰爭的前一次大規模海戰已經是近30年前的Lissa海戰了. : : ======================================= : : 嚴格來說是防護巡洋艦的發展系譜分別, : : 因為輕重巡洋艦的區分要到一戰後才出現, : : 甚至輕巡與裝巡的區分也都在甲午戰爭以後了. : : 因為輕巡與裝巡都是從防護巡洋艦衍生出來的, : : 比較早期的防護巡洋艦(如浪速)是中速(18kt)與中上口徑砲, : : 之後的防護巡洋艦(如吉野)就變成高速(20kt+)與大量速射砲. : : 結果就是這兩種分流漸漸分道揚鑣-- : : 前者的船型擴大, 同時混入鐵甲艦的概念變成裝甲巡洋艦, : 非也...是養不起遠洋型鐵甲艦的國家從"無防護巡洋艦"逐漸發展出防護巡洋艦 : 像英國就同時養砲塔艦跟炮門鐵甲艦養得很高興 : (俄國也有炮門型的裝甲巡洋艦) : 防護巡洋艦不是派到亞洲這種海軍空白的地方就是賣給南美洲或者亞洲國家 對, 不過早期裝巡與鐵甲艦的分界點其實相當不明確, 僅有減裝甲增速度這點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特別是1890年代開始出現破萬噸的大型裝巡, 戰艦跟裝巡的噸位幾乎沒兩樣, 甚至比一些近岸海防戰艦還略大) 所以嚴格來說, 裝巡系譜應該是鐵甲艦縮小的版本, 受到防護巡洋艦的影響沒有那麼明顯. 至於防護巡洋艦的來源--一部分跟你所說的一樣, 來自於無防禦巡洋艦, 另一部分大概是Armstrong的魔改造精神 (誤) : : 最後形成無畏艦時代的戰巡體系, : : 後者就是朝中型大小, 高速與中口徑砲發展, : : 最終變成輕巡洋艦系列. : : 後來的重巡洋艦反而是大型輕巡在條約限制下的變種產物, : : 也就是把船艦規模與火砲上限直接卡住, 讓大家都在這個框架下各自努力. -- "以後大概不能跟你們一起打板球了." --1940年4月, 英國驅逐艦Glowworm艦長G. Roope中校的遺言. 在挪威外海遭遇德軍重巡洋艦Adm. Hipper, 遭到炮火重創之後, 他率艦對Adm. Hipper進行自殺式撞擊, 隨後隨艦沉沒. Adm. Hipper的艦長Heye上校透過國際紅十字會頻道, 推薦他受領維多利亞勳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7.13.171
文章代碼(AID): #16qS_Ehc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72 篇):
文章代碼(AID): #16qS_Ehc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