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關於八田與一的另類看法

看板TW-history作者 (鷲嶺之魂)時間3年前 (2020/06/19 00:19), 3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3 (看更多)
對日人會有這麼美化,多半是在水力規畫上高瞻遠矚的關係。 整合治水、灌溉與發電的整體規畫,替後人省了很多時間。 像石門水庫戰後也是打算做混凝土拱壩, 但是因為碰到1959法國有拱壩潰壩才改成土石壩。 (從拱壩變為土石壩、水利故事集) 不然石門土石壩的成本等於拱壩加強。 水庫為了安全跟所需水位,又因為其它因素讓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跟超脫現實何干? 胡佛水壩211m(1936)蓋出來的時候,八田或許覺得技術上與高度是可行的吧。 後來石門水庫不夠用了,結果只能檢討在豐水期上面提高使用水位作為用水交換。 日本當時不太敢做超高混凝土拱壩的原因在於 1.所處環境耐震性的顧慮 2.對於選址地理環境的對策與設計理論還在發展中。 3.解決混凝土收縮的問題 4.1938年導入從胡佛水壩柱狀模組工法有所成.塚原水壩87m。 再等到戰後那年AE輸氣劑問世集大成才有解。 雖然也有嘗試同美國設計重力曲線形水壩從最早的烏原水壩30.6m(1905) 到小牧水壩79m(1930),最後在三永水壩14.2m(1943)就不走這條了。 戰後混凝土拱壩有三成水壩36m(1953)當基礎,同一時間就蓋起來上椎葉水壩110m(1955) 且就算不論混凝拱壩,純重力混凝土壩日本還是有所成,如水豐壩106.4m(1944) 到佐久間水庫156m(1956),也才不過十年間的事情而已。 1963年碰到葛樂禮颱風在石門雨量下了1189mm/24hr之後, 有鑑於曾文雖然地質沒辦法,且受限需要水位只能蓋土石壩, 但也基於更為強烈的強降雨,針對壩體特性跟建材、疏洪道變更設計, 成為實質上的土壩。 總而言之日本蓋水壩有其脈絡跟漸進性,因地制宜的做法就算是極少數也不失其功能。 最後德基的主壩設計師是吉越盛次。 烏山頭如果論綜合壩體總體積,是多於胡佛跟O'Shaughnessy Dam的。 論大只是看是哪種指向而已。 摘 技術革新における漸進性と技能依存性-1950 年代の日本のダム施工技術- ダムコンクリートの歴史 コンクリートダムの施工方法の変遷 技術者の言説からみた.近代日本におけるコンクリートダム技術の変遷 曾文水庫工程紀事拾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44.124.20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history/M.1592497169.A.000.html ※ 編輯: anedo (210.244.124.201 臺灣), 06/19/2020 00:22:09 ※ 編輯: anedo (210.244.124.201 臺灣), 06/19/2020 11:52:02
文章代碼(AID): #1UwvGH00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wvGH00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