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問諸葛亮

看板SAN作者 (暴 民)時間17年前 (2007/02/26 20:5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2/37 (看更多)
※ 引述《nirvanalove.bbs@bbs.wretch.cc ()》之銘言: : ※ 引述《boman.bbs@ptt.cc (暴 民)》之銘言: : > 你只看自己喜歡的字眼當然是這樣,然而從袁子維護諸葛亮的說話中 : > 筢反映了陳壽之說不假,這也是為什麼裴松之會收錄這一篇,下列兩 : > 段節錄至《袁子》。 : > 又 問 諸 葛 亮 始 出 隴 右 , 南 安 、 天 水 、 安 定 三 郡 人 反 應 之 , 若 亮 速 進 , 則 三 郡 非 中 國 之 有 也 , 而 亮 徐 行 不 進 ; 既 而 官 兵 上 隴 , 三 郡 復 , 亮 無 尺 寸 之 功 , 失 此 機 , 何 也 ? 袁 子 曰 : 蜀 兵 輕 銳 , 良 將 少 : ꄊ: > A 亮 始 出 , 未 知 中 國 彊 弱 , 是 以 疑 而 嘗 之 ; 且 大 會 者 不 求 近 功 , 所 以 不 進 也 。 曰 : 何 以 知 其 疑 也 ? 袁 子 曰 : 初 出 遲 重 , 屯 營 重 複 , 後 轉 降 未 進 兵 欲 戰 , 亮 勇 而 能 鬥 , 三 郡 反 而 不 速 應 , 此 其 疑 徵 ꐊ: ] : > 。 : > 曰 : 何 以 知 其 勇 而 能 鬥 也 ? 袁 子 曰 : 亮 之 在 街 亭 也 , 前 軍 大 破 , 亮 屯 去 數 里 , 不 救 ; : > 官 兵 相 接 , 又 徐 行 , 此 其 勇 也 。 亮 之 行 軍 , 安 靜 而 堅 重 ; 安 靜 則 易 動 , 堅 重 則 可 以 進 退 。 亮 法 令 明 , 賞 罰 信 , 士 卒 用 命 , 赴 險 而 不 顧 , 此 所 以 能 鬥 也 。 曰 : 亮 率 數 萬 之 眾 , 其 所 興 造 , 若 數 十 萬 : ꐊ: > ꜠功 , 是 其 奇 者 也 : > 。 所 至 營 壘 、 井 灶 、 圊 溷 、 藩 籬 、 障 塞 皆 應 繩 墨 , 一 月 之 行 , 去 之 如 始 至 , 勞 費 而 徒 為 飾 好 , 何 也 ? 袁 子 曰 : 蜀 人 輕 脫 , 亮 故 堅 用 之 。 : > 以 亮 之 才 而 少 其 功 , 何 也 ? 袁 子 曰 : 亮 , 持 本 者 也 , 其 於 應 變 , 則 非 所 長 也 , 故 不 敢 用 其 短 。 曰: 然 則 吾 : > 子 美 之 , 何 也 ? 袁 子 曰 : 此 固 賢 者 之 遠 矣 , 安可 以 備 : > 體 責 也 。 夫 能 知 所 短 而 不 用 , 此 賢 者 之 大 也 ; 知所 短 : > 則 知 所 長 矣 。 夫 前 識 與 言 而 不 中 , 亮 之 所 不 用 也 ,此 : > 吾 之 所 謂 可 也 。 : > 第一段就是我說的諸葛亮失敗的地方,「徐行不前,屯營重複」,白 : > 白浪費機會。 : > 第二段是袁子為諸葛亮本領大但功業不顯解說,他也認為諸葛亮不善 : > 應變將略,但他認為諸葛亮自知不善應變將略,所以不用奇兵,這是 : > 諸葛亮利害的地方。 : > 如果只是走山路或地形限制而慢的話,相信除了你外沒有人會說他慢 : > ,然而從文中內容來看,是諸葛亮自己因謹慎而拖慢來走。 : 喔,你之前發文怎麼沒有說清楚你的理論是"因謹慎而錯過良機"呢? 你好像是接著 : 張郃話題後面接上諸葛慢這個話題,好像連貫得不是很好 不要在拖時間,快點拿出張郃行軍快的證據。 : 如果綜觀原文,袁子基本上對武侯評價還是頗高的,我想批評總是難免,畢竟諸葛亮 : 沒有成功,但袁子並沒有貶低他的軍事才能,諸葛亮不善出奇,個性謹慎,我想大家都 : 知道 袁子的對諸葛亮的軍事評價是很高,但從他的論據中可以推出諸葛亮只 懂練兵但不會用兵,一個缺乏應變的將領怎樣說軍事水平都不會高。 : 但這些還是不能說明你的理論----諸葛亮無軍事才能,子午谷能成功 能成立,不是嗎? : 不管你提出再多批判,你最後還是得回歸到你的理論原點,來確認你是否正確吧 : 像我的理論原點就很簡單,諸葛亮有軍事才能,政治成就更是被認為是歷史上突出的人 : 物之ㄧ,另外我也認為子午谷不太可能成功,當然子午谷奇謀根本沒實行過,事後諸葛 : 比較沒意義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子午谷之謀的關系是用後者來證明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普通,只有缺乏推理能力的才會有你 這樣的想法。 -- 暴 民 http://www.glink.net.hk/~kch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26.82.36
文章代碼(AID): #15ujYic5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ujYic5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