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松山是否應作直航機場

看板Policy作者 (evo n610c)時間16年前 (2008/04/15 15:55),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17 (看更多)
※ 引述《PlasmidDNA (evo n610c)》之銘言: : → suwilliam:擔心的不是木馬~松機除非專作民航~否則腹地不敷直航使用 04/15 13:21 : 推 LORDJACK:你的意思只是依現有的運量來分擔部分的直航航班啊 04/15 13:30 : → LORDJACK:老實說經濟效應上遠不如松山搬遷啊 04/15 13:31 : 推 suwilliam:其實還蠻想知道台北縣市還有哪裡適合蓋機場......XDDDDD 04/15 13:38 當時在政黑我是看到有位網友在講利用民航航線進行軍事行動的往事, 所以 才講了木馬屠城這個東西. anyway, 我還是用回文講得比較清楚. 這邊講的是政策, 那我們就從現在的政策來看松山機場. 松山機場是軍民合 用機場, 軍是國防部管, 民是交通部民航局管, 這兩個都是中央單位, 而這 兩個中央單位目前都是反對把松山機場當直航(理由: 當然不是腹地問題, 而是怕木馬屠城.....). 在這種情況下, 台北市政府根本不可能做什麼跟改 善松山機場交通動線相關的工程(有沒有規劃我不知道, 也許馬英九主政時 代有做, 現在郝龍斌政府就不一定了), 市政府頂多只能做到內湖線與松山 機場掛勾起來. 現在松山機場週邊能利用的土地一眼望去可能沒有, 但那邊 有非常多的土地, 現在可能是軍方使用的, 或許還是可以釋放出來. 況且機 場停車場還是可以往地下走, 現在停車場費用很貴是因為利用率低, 一旦政 策開放, 情況就可能不一樣了. 此外是腹地問題. 我上文就講過, 現在松山機場每天最多 86 班, 最多 64 班是飛到花蓮, 台東, 馬公, 金門, 與馬祖. 這表示從台北到這些地方的 需求是不能單純的把直航運能轉到中正機場就能解決的. 台北到高雄與台南 的班次僅 21 班, 飛一趟虧一趟. 但遠東跟復興的運能就是那麼高, 把飛機 擺在地上搞不好虧得更多, 所以只好不斷的虧錢飛下去. 把松山機場轉為區 域國際航線後, 大陸(我不知道大陸會同意哪些地方的大陸人民來台觀光, 因此頂多只有部份大陸觀光客可以利用虹橋機場到台灣)與東京觀光客如果 要到台北就很方便, 想到東部或離島要轉接國內班機也很簡單. 至於商務旅 客, 畢竟台灣要找個城市做為金融中心與營運總部, 不會是高雄也不會是台 中, 一定是台北. 那遠東地區最主要的金融中心與營運總部在哪? 也正好就 是台北, 上海, 東京, 與漢城(我故意用這個舊名, 科). 所以腹地在哪? 當 然就是城市本身. 我一直要講的東西就是松山機場在直航上的地位與意義與中正機場是完全不 同的, 兩者合作的機會遠比競爭大. 當然我不知道 520 之後的馬英九政府 是有什麼樣的直航政策, 我一直用的是馬英九從他當台北市長/國民黨主席 以降對松山機場定位的講法, 也就是松山機場只做為區域國際機場. 如果說 馬政府搞個這樣的東西: 比如說大陸開放北京, 上海, 西安, 廈門, 廣州, 漢口等六點, 台灣開放松山, 中正, 小港等三機場, 結果是松山對大陸六點, 中正對大陸六點, 小港對大陸六點等這種蠢事的話, 那我也絕對反對. 至於把松山機場遷走, 比如說改成台北的中央公園, 這也是個政策規劃, 利 弊當然都有. 但我認為利遠不如弊, 主要原因就是松山機場從開始廢置到成 為真正的森林公園, 沒有個幾十年辦不到. 紐約的中央公園是從十九世紀下 半開始建造, 當初那裡根本是一片沼澤地, 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略有規模. 不用講別的, 大安森林公園到現在都還沒什麼森林的樣. 台北是不是要有個 中央公園? 可以有, 比如說陽明山公園, 但陽明山公園的交通惡劣得很! 另 一種可行性是如同馬英九之前所提出的國土規劃. 我認為北北基應該合併成 為一個台北市, 這時也有機會做個真正的中央公園. 真正要用心規劃的還是 交通動線. 但松山機場一廢置, 台北與東部與離島的空中交通就只能由中正 機場負擔, 而且台北市的部份商業利益也就此消失, 我個人比較反對這樣的 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57.12

04/15 16:33, , 1F
也不同意廢松機~但要直航的話~乾脆順便開放東北南亞航線
04/15 16:33, 1F

08/03 19:20, , 2F
因為要成為森林要很久所以就不蓋公園 你的邏輯好棒喔
08/03 19:20, 2F

08/03 19:20, , 3F
比航空版還要專業呢
08/03 19:20, 3F
文章代碼(AID): #1815-5cF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15-5cF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