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有關洋博士和土博士

看板PhD作者 (文亞南)時間18年前 (2006/02/24 11:01), 編輯推噓8(809)
留言1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6 (看更多)
我想很現實的是 台灣回國教書的教授 如果當初畢業能在美國找到教職, 那他們根本不會回國教 師資的部分就講到這了, 其他的請自行體會 講太多就太沒有學術倫理了 我自己也在唸台灣的博士 現在在美國短期研究 我的觀察, 台灣唯一的優點可能是學生還不錯, 至少量大 至少跟美國排名比較後面的學校來比不會遜色 美國前面的學校的話, 至少工科方面 一大堆印度跟中國的留學生, 就算台大學生資質沒比人家差好了 用功程度就差一大截 更不要說經費差這麼多 台灣一邊唸一邊上家教的 至於台大電資相關的研究單看SCI點數是可以排到top20左右了 但是這是用人海戰術發paper換來的 我現在的待的實驗室, 老師目前指導的學生只有博士兩名碩士一名 人家還是IEEE fellow, IEEE journal三十幾篇, conference更是不用說了 光是那個師資跟學生的比例 台灣的老師要帶一個棒球隊的學生, 美國老師帶的學生比台灣少 出的paper卻比台灣多 更不要說老師會真的了解你的題目出點子跟你討論 而不是"你要教老師", "要去應付老師的各種執念" 台灣人努力在那邊做ic tapeout, 一年發的了一篇算很不錯了 美國人研究最先進的algorithm, 幾個月就一篇 台灣在很多研究領域都在做吃力不討好的follow的研究 美國人卻在研究最先進的東西 太先進了有時候paper還找不到人審 這樣誰會reject你, 看都看不懂了怎麼reject 當然反過來說, 在台灣的環境下拿到博士的人我很佩服他們 如果未來還能繼續量產paper的話, 這種人一定是人中龍鳳 可能比國外回來的博士還厲害, 土雞一定比飼料雞強 何況是在飼料場生存困難的那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6.151.108.242

02/24 12:02, , 1F
不過也有拿到米國名校 offer 或是 tenure 的人回來貢獻
02/24 12:02, 1F

02/24 12:15, , 2F
我知道的時候真的是相當佩服,鐘鼎山林還真的是人各有志呀
02/24 12:15, 2F

02/24 13:58, , 3F
嗯,我老闆就有拿到美國還不錯的學校教職,幾年後是回國
02/24 13:58, 3F

02/24 14:01, , 4F
你講的有一點我最同意,就是用功的程度(平均)差得太多。
02/24 14:01, 4F

02/24 14:04, , 5F
但台灣在 IC 方面不只做 tapeout, 您可以看看張耀文老師
02/24 14:04, 5F

02/24 14:06, , 6F
和其實驗室在 EDA 領域最重要 conf./jour. 的發表結果--
02/24 14:06, 6F

02/24 14:08, , 7F
那個幾乎完全在拼 algorithms 的,可是人家就做得很好。
02/24 14:08, 7F

02/24 14:10, , 8F
總之,你講的我蠻多都同意,但我想提醒的是台灣也不完全
02/24 14:10, 8F

02/24 14:11, , 9F
是一灘死水,尤其新一代回國(或土產)的老師,很多熱忱和
02/24 14:11, 9F

02/24 14:13, , 10F
拼勁比(大部份)前世代的教授們剛回國時的態度就差上許多
02/24 14:13, 10F

02/24 14:16, , 11F
[補] 還是想為某些老師講話,你可以查查像劉炯朗/李德財
02/24 14:16, 11F

02/24 14:18, , 12F
...他們當初在美國的經歷 (前者還當過 MIT/UIUC 的教授)
02/24 14:18, 12F

02/24 14:24, , 13F
你第一段太以偏概全了 (或你認為那兩校在電資不算什麼?)
02/24 14:24, 13F

02/24 22:41, , 14F
Why you keep talking about IC? Many other subjects.
02/24 22:41, 14F

02/25 14:48, , 15F
Why can't people keep talking about IC when they
02/25 14:48, 15F

02/25 14:53, , 16F
concentrate on that field?
02/25 14:53, 16F

03/01 09:14, , 17F
大大你可以用回文的嗎
03/01 09:14, 17F
文章代碼(AID): #13_dR-cd (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_dR-cd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