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有關 十二年國教 的政治性推論

看板politics作者 (鯁在喉)時間12年前 (2012/05/15 09: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29 (看更多)
※ 引述《zeuklie (Unlimited blade works)》之銘言: : 前提,我論的是「國民教育」,現行制度下高中、大學不是國民教育, : 而考慮到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方向,故把高中納入討論範圍。 : 什麼是國民教育? : 國民教育法 : 第 1 條 : 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 : 、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 簡言之,國民教育的目的是養成健全國民。 : 「指定教材」自然是養成健全國民時採用的教學工具。 : 國家為了養成健全國民時採用的教學工具,與家長為了養育理想後代時採用的教學 : 工具,在理念上是很接近的。 : 國家要求國民學會什麼,家長要求後代學會什麼。 : 小學不是國中入學準備班,國中不是高中入學準備班,高中不是大學入學準備班。 : 是國家針對不同年齡國民的心智成長階段,以不同的教材施以教育,以養成健全國 : 民。如此而已。 什麼叫做「『指定教材』自然是養成健全國民時採用的教學工具」? 教育必然教學工具只有兩個: 一是專業老師群,二是學校資源,教材不是! 德國10歲前年教育,難道就是統一教材?難道德國國民義務教材就是統一? 如你所舉的法條 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 、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怎麼推演至 國家為了養成健全國民時採用的教學工具,與家長為了養育理想後代時採用的教學工具, 在理念上是很接近的。 未免推演過快? 國家為了健全國民,就應該促使國民多閱讀,而非指定教材, 統一教材,除了藉由考試而成績導向僵化思考,如何提升競爭力? 家長為了養育後代,更不應該採用統一教材,因為每個家庭期望的後代不同, 指定教材後,家長真的會依照教材教育後代一樣的價值觀嗎? 「國小是國中教育基礎,國中是高中教育基礎,高中是大學基礎」 倘若不是如此,統一教材站不住腳,如此就產生了銜接問題, 既然沒有銜接問題,那麼開放用不同的教材,就不會是必然工具! 反而更應該在不同階段,讓國民從語言與數理工具,拓展是更一般的閱讀, 甚至,要求讀書心得、各領域的應用知識、團體報告等, 創意與墨水是國際競爭力的兩個「重要基礎」 「國家針對不同年齡國民的心智成長階段,以不同的教材施以教育,以養成健全國民」, 是有個問題的,為何是「不同教材」,而不是「更深入與廣泛的內容」? 換言之, 各個階段不是需要「不同教材」,而是「漸漸深入程度的教材」, 在台灣,多少學生畢業後對於「書」是根本不想動的, 一個國民沒有閱讀習慣 又對問題沒有不同見解並溝通與尊重的國家,哪來競爭力? 這樣的國家, 只是訓練一堆80分的中庸之材,而沒有100分的天才, 外國,只需要誕生一個100分的天才,就足以改變社會了! : 國家要國民有互相交談的能力,故教育國語; : 國家要國民有邏輯計算的能力,故教育數學; : 國家要國民「知曉本國的法規」,故教育本國憲法。 : 「一次成績」是啥?與國民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 : 公私立大學各科系或其他教育機關,對入學者要求什麼程度的那些知識技能,不是 : 國民教育的目的。 : 只是公私立大學各科系或其他教育機關「配合」國民教育制度,依國民教育的教材 : 來決定入學的門檻。 : 實際上許多以技能為主的科系與教育機關(例如音樂系),要求學生的能力(樂器演奏 : 技能)不是國民教育所教的。 : 同樣的,名校醫學系只招收全科目滿級分的學生,也不代表國民教育的目的是要把 : 每個學生都教成全科目滿級分。 : 而教材,也只是教學時採用的工具。不是什麼多偉大的東西。 : 教材的內容因應學習者的心智能力,有所選擇是當然會發生的結果。 不是要國民有互相交談的能力,才需要教育國語, 因為,互相交談只需家長教育即可,日常生活中大家說話需要什麼教材? 如果「文化、事件陳述、價值觀等」背後的多種觀點,既然不是學童能學會的, 那麼,*[1;33m「『知曉本國的法規』,故教育本國憲法」*[m有何益? 法規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的集合體,更是日常生活事實的運作規則, 要國民知曉法規,卻不理會「文化、事件陳述、價值觀」,這不是莫名其妙嗎? 不同法規背後的價值判斷與文化有許多見解,主要是促進思考而非教育, 至於,邏輯思考的能力從而教育數學, 由國家要求各階段需要的能力,由學校選擇適合教材,又有何問題呢? 教育的中心是「學習」,國民教育只是讓民眾「具備基本能力」, 現代的基本能力,不是國語、數學與憲法, 而是,語言與閱讀能力、邏輯推演能力、創造力與行動力,以及尊重生命與公德心, 這些能力,為何需要統一教材?反而是需要多方閱讀吧! 國民教育是未來高等教育與出社會基本能力要有的基礎, 如果,國民教育不重視學童未來的能力,那麼國民教育就不再是國民教育了, 因為這樣的「切斷」國民教育與高等教育,國民哪來「健全」? 德智體群美五育中,只有智育是可能「最有理由」需要統一教材的, 其餘四育,無須任何統一教材,甚至是不用教材,而是需要專業老師, 但是智育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將來升學與工作嗎? 歐美的國民教育是有高職體系的,也就是高中與高職分流, 難道,我國國民教育「拒絕」高職體系嗎?這是我所質疑的! 公私立大學各科系或其他教育機關「配合」國民教育制度 這句話更是匪夷所思,只有初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之說, 怎麼會是「高等教育『配合』初等教育」,這就好比蓋房子, 我只知道,一樓怎麼蓋,地基怎麼打是以將來更高樓層為基礎, 我沒聽說,其餘各樓層只需依照當初一樓與地基來建築的,這叫本末倒置! 依國民教育的教材來決定入學的門檻 與下句 實際上許多以技能為主的科系與教育機關(例如音樂系),要求學生的能力(樂器演奏 技能)不是國民教育所教的。 兩句邏輯思考是完全衝突的, 說國民教育是決定大學入學的基礎,另一個說兩者無法有直接的關係, 其中的衝突,就在於倘若兩者沒有相關, 那麼從一開始大學入學就不該以國民教育成績定輸贏了,因為那更浪費教育資源! 再說了,國民教育本來就是「五育」,音樂不是五育?不然是...? 還是國民教育只有智育? 「教材,也只是教學時採用的工具。不是什麼多偉大的東西。」 「教材的內容因應學習者的心智能力,有所選擇是當然會發生的結果。」 教材只是教學工具,既然如此怎樣的學生,需要怎樣的教材,由誰作決定? --國家、老師、家長還是學生? 現在的社會, 一方面說,現在國高中小孩不學好,價值判斷低落, 另一方面又說,「因應學習者的心智能力有所選擇」卻似乎不是學生決定, 那麼,社會到底期待「小孩變成怎麼樣」? 「僵化的邏輯模式、淺窄的見解與知識、對人與社會的漠不關心」, 難道不是作為社會與整個教育體制一直所害怕的? 「無法升學或找到理想工作,失去與他人競爭力」, 難道不是作為家長一直所害怕的? 有趣的是, 到底何時才是要讓小孩開始學會獨立思考、興趣發覺及與人相處的能力呢? 難道等高中畢業進入大學? 原來,家長與老師當小孩時,也是高中升大學一年內就「忽然成熟」了? 或者是,我家比較特別,爸媽那一代都需要打工貼補家用, 我現在才知道,他們說以前小孩都比較早熟是騙人的,因為是「瞬間」變熟的 : 所謂「文化、事件陳述、價值觀等」背後的多種觀點,是什麼年齡的心智能力才能 : 學會的? : 而如我所說,學校教師選擇了某出版社的教材,學生只能學到該教材內有包含的觀 : 點。 : 「廢除統一教材」仍然不必然可教育學生多種觀點。 : 而同一教材當然也可能包含了多種觀點,只是需要使用更多倍的教學時間,把多種 : 的觀點全部都灌輸給學生而已。 學校老師選擇某出版社的教材,學生只能學習到該教材有關的? 這就是迷思了,因為老師選擇教材,不該選書商,而是選擇教授內容, 為何歐美教育大都是非統一教材?因為都是老師自己依照學區決議自編教材! 同一教材會包含多種觀點?倘若如此,家長與補習班一定會叫苦連天, 因為家長他們的孩子,就要學習更多了, 而補習班教育他們的學生時,就沒有統一答案了,就無法公式化了, 成績沒有客觀標準,補習班生存就會出現問題了, 由於兩方意見,同一教材如何可以多種觀點? 現在的家長會想遷學區,讓自己的小孩找到適合的接受教育環境, 既然如此有如此風氣,統一教材基本上就可以不用了, 因為想要怎樣的教育環境與內容,由學區自由決定,家長可以選擇, 至於,那些不想或沒有能力遷學區的,就依照該學區要求的內容教育, 入學考試,到底該用怎樣的方式,「一試定終生」或「平常在校表現」呢? 有人說後者,會讓學生壓力提高,因為無法有表現不好的情況, 但是,「一試定終身」時,考生剛好感冒或月事來呢? 有人說後者,會讓老師主觀意見蓋過學生客觀表現,導致學生受到老師控制, 但是,當小學時期不用考試,中學時期定期會考與性向詢問, 隨時可以「轉換跑道」,成績的評比由專業老師決定,選課由學生選擇, 那麼,怎麼會讓「老師主觀意見蓋過學生客觀表現」呢? 醫生需要滿級分,這在各國幾乎都是如此,怎麼外國就沒這麼多顧慮呢? 公私立大學個科系要求不同,所需要的門檻也不同,需要的學生也不同, 「統一標準」本來就是個問題了, 若真要考試,國文與作文、英文四大能力、數學等三大基本科就差不多了, 至於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等,在校會考成績就足夠了, 有人會說,可能學校表現不好或不是興趣,卻忽然喜歡了,可能會影響就學, 然而,各大學目前有規定不能轉學、轉系或雙主修、輔系嗎? 另外,訓練人才與精英,也要訓練他們的社會人文關懷、專業與熱忱, 要知道,投入精英教育所花的資源是最多的, 欠缺熱忱,大學四年後跑去轉換跑道或賣麵種田,那麼資源是不是一種浪費? 或者,欠缺專業,大學四年後找不到工作,資源是不是也是浪費? 再或者,欠缺社會人文關懷,真的如某作家說的「只是訓練有素的狗」,是不是悲哀? 不是有人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嗎? 台灣大學教育學費很便宜的,多由政府稅收補助之,稅收又多來自民眾, 我們花了一大筆錢在各級教育上,不就是希望能改變社會,提高競爭力嗎? 我真的很懷疑, 一個「限制教材內容、僵化學習者腦袋、凍結學生關懷人的個性」的教育, 這樣的國家真的具有競爭力、這樣的社會能夠繼續進步,或者這樣的學生真的有價值, 「能力」不是成績,而是在不同領域上有各自不同優良表現, 大學入學倘若以「國、英、數」為考試內容劃分等級, 加上在校積分與成績、學生人格特質分析等因素,比「一試定終身」更加客觀 有「很多墨水」、「創造力」與「公德心」,學會獨立自主,為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 就不會成為「靠爸靠媽」一族,或者「無法為自己負責」的社會敗類.... -- 任何定於一尊的想法都是偏頗的, 任何從一而終的要求都是幼稚的, 任何一面的智慧都有其光芒所及與不可及之處, 任何一面的智慧不能也不該以其所能而全盤否定其他的智慧                         -------陳師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218.36.2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180.218.36.2 (05/15 09:58)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111.249.153.27 (05/15 18:15)
文章代碼(AID): #1FiRRrCi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29 篇):
文章代碼(AID): #1FiRRrCi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