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讀書會的一點想法

看板book作者 (巴哥哇哇!)時間13年前 (2010/09/11 18:1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5 (看更多)
原文恕刪 我的理解..其實這串文重點好像不是標題讀書會 而是想要透過濃縮、精簡或挑重點的方式呈現書籍內容 讓閱讀好下手,或者讓少碰書的人不會因為看到大大一本就卻步 (是這個意思吧?) 其實..我個人認為好像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啦 但是也許要把「教科書、普科書」跟「文學作品」分開來討論 教科書或研究類的書籍要簡單寫(我意思是讓普羅大眾能夠接受) 大概有兩種形式 1.普科書:坊間也常常見到,像什麼日常生活的法律問題、10個最美的實驗...之類的 就是用一般大眾可以理解的語彙來撰寫,讓事情比較好理解,缺點是當然就 是深度的問題的,總不能在這種書上把所有推倒公式或原理全部列出來。 不過反正這種書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讓讀者有最最透徹的理解。 2.大綱(講義):好像是補習班發的那種東西(是我看到元文第一個幻想的成品),可能 比前者要更為濃縮、精簡,可以很快的獲得知識或了解結構。 講到這裡,我心裡的問題也浮出來了─到底什麼叫做入門? 是給的東西很少但很重要叫做入門嗎?那什麼又叫做重要的? 還是給的東西能引起興趣叫做入門?那什麼又是能引起興趣的? 我想無論原波是想要走哪種形式,最重要的應該是想想看「你的目的是什麼?」 以《十個最美的實驗》這本書來說,一般人當然不可能讀遍大部分的研究之後再來選; 但是這個作者幫大家忙,因為他讀過很多研究,所以選出自己覺得最美的實驗「介紹」 給大家,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辭彙描述實驗過程跟結果,中間還帶入研究者的生平逸事, 借此引發讀者的興趣。如果讀者覺得有趣,他可以有一個目標繼續深究。 或者是《看漫畫學xx》系列,把一般人覺得難以親近的物理、統計,用漫畫拉近距離, 可想而知的是裡面介紹的內容一定不會很深,但是它的目標就是讓你覺得這些學科不那 麼可怕,加上用圖解的方式解釋。 另外一種,坊間很多考研究所的用書,裡面整理很多架構跟表格(甚至還有速記法),這 也是呈現方式的一種,內容清楚、是重點、有大綱,但是很無趣,你可能可以很快的流 覽過該學科在講什麼,或者應付考試填充題,但是你不太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有很大的 啟發或興趣,因為這種寫法的目的不是讓你覺得很有趣,而是讓你可以應付考試。 所以整個來看,原波想整理書的內容,首先要想想「你到底想呈現些什麼」。即便是 同一本書,不同人寫出來的大綱都會不一樣,你的目的會影響你寫出來的東西。如果 你想要引起興趣,你可能需要一個主題(例如:十個最美的實驗);如果你想要速成, 你可能需要著重整理表格或對照。 但是,請記得,學術類書籍的整理絕對不是一般的寫摘要而已,不管你是引起興趣或 應付考試或其他種,原則上對該領域不熟的人是沒有辦法做這件事的,自己都不懂了 怎麼有辦法寫給他人懂呢? ----------------------------------------------------------------- 再來是文學類的書籍(爭議好像比較大?) 我大概明白原波的意思,我們小時候讀的兒童讀物其實很多都是古典名著的濃縮版 很多書也寫得很清楚啊.. 所以一種方法大概就是仿照兒童讀物的寫法,把故事精簡。 不過精簡的故事一定會失去原味;要留哪段要刪哪段都會是問題 想像一本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你要精簡時一定會很頭大的,因為那些 「看起來瑣碎、不必要的字句」,往往是建構起整個畫面場景的關鍵,可能漏了 其中一個,故事的邏輯就不對了。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味道跑掉了」。長篇故事之所以長篇,不光只是時間的 推移,而是故事帶著你跟主角一步步深入(或淪陷)。舉《睡眠之屋》當例子,作者 透過一小件、一小件,每天每個人跟睡眠有關的情節或舉動或想法,才把整個故事 串起來,慢慢的跟著故事走,你會覺得所有人物的行為和決定都是不得不發生,所 以你才會跟著主角哭、跟著主角笑;但是把這些小細節省略,直接跳結局,故事就 會變得很荒謬,而失去了感動。 或者像《父之罪》裡面,馬修在辦案過程中不斷回憶起他過去的傷痛,這些傷痛看 似跟案情無關但是又影響著馬修的行動和想法。隨著時間前進,馬修也越來越難熬, 心裡的創傷讓他身體不適,看馬修拖著這樣的身體去解決案件,我覺得我的頭也跟 著好痛@@,很進入書中(馬修史卡德)的狀況。但是這堆東西不影響破案啊,不太可 能摘要(或濃縮)時寫:「馬修今天去找犯人,而且他的頭很痛」;但是把馬修頭痛 拿掉,我想《父之罪》應該也不會這麼成功了。 又或者像電影靈異第六感,其實號稱鬼片但是也沒什麼嚇人場面,偶爾出現的鬼也 都兩三秒就過去,前面一百分鐘就是演一個小孩一直說看到鬼,然後一個分析師一 直想分析小孩;可是正因為前面是這樣淡淡的鋪陳,觀眾才會更覺得結局很震撼很 深刻,前面一百分鐘的平淡忽然都變得有意義。導演用一波一波的小浪才能堆積出 最後的高潮。如果從一開始就一直嚇人嚇人逆轉逆轉,那也沒幾個人會對結局感到 驚訝吧。 總的來說,文學作品的菁華通常不是在結局;當然它可能有一個高潮,可是沒有平 淡是顯現不出高潮的。但是也不是說濃縮(或精簡)這件事情不能做啦..只是要知道 這有利有弊。好處當然就是大本書可變得比較可親,壞處就像上面說的會失去一些 趣味。 對我來說,我自己覺得一篇好的序(或簡介或書評),比起濃縮版更能吸引我去讀這 本書就是。不過前提是我不怕書,這可能跟習慣有關,看書習慣的人比較不會想去 讀精簡版。但是話說回來,我們小時候也是讀兒童版或簡單版啊,所以我感覺原波 應該是想定位在引導人們進入閱讀的「台階」功能吧。 最後......像哲學之類的書籍應該又是另一類,你很難用三言兩語傳達一種思 想;或者說,你敢用三言兩語摘要一本思想書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234.112
文章代碼(AID): #1CYrNU6Y (boo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YrNU6Y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