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中國對二戰的貢獻?

看板Warfare作者 (小潔我愛妳)時間9年前 (2015/04/15 00:44), 編輯推噓5(507)
留言12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6/76 (看更多)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尤其是 1937- 1941 年間中國軍民獨力抗擊日本帝國主 義的侵略 , 極大地損耗了日本法西斯的國力。由於侵華戰爭曠日持久、消耗巨大 ,日 本軍國主義國家的財政收支入不敷出、戰略資源極度匱乏、工農業生產皆陷入破產境地。 事實上 ,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日本法西斯的國力就已經急劇衰退 , 瀕臨崩潰。 這實為引致日本法西斯最終敗亡之根本所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正 義戰爭中 , 具有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而學術界通常從4個角度考察和論述 : 1.中 國的抗戰歷時最長 , 開始最早 , 結束最晚;2.中國的抗戰粉碎了日軍的“北進”企 圖 ,遲滯了日軍的“南進”計畫;3.中國的抗戰牽制大量日軍 , 消滅日軍人數最多 ; 4.中國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等國所實施的“先歐後亞”的戰略。最為重要的一 點 , 即中國的抗日戰爭、尤其是 1937-1941 年間中國軍民獨力抗擊日本侵略 , 極大地損耗了日本法西斯的國力 , 從而使日本軍國主義喪失了賴以長期進行戰爭的 經濟基礎。早在 100 多年前 , 恩格斯就指出 : “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 礎的 , 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 生 產 為 基 礎 , 因 而 是 以 ‘經 濟 力 量 ’, 以 ‘經 濟 狀況’, 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質手段為基礎的”。恩格斯的論述清楚地表明 , 以經 濟力量為基礎的國力對於戰爭的進程及結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 , 以全部國力進行 較量的戰爭 , 必然有一個過程 , 不可能僅憑一次戰鬥就決定勝負。1945 年 , 日本軍隊仍然處於膨脹狀態 , 但除了投降之外別無選擇 , 就是因為日本法西斯的國力 已經耗盡了。因此 , 研究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 , 不可忽略日本法西斯國力耗盡的 真實過程。 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日本法西斯國力造成的損耗,首先表現在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 國主義的國家財政。1931年 ,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 。 自此 , 日本經濟 便開始轉入戰爭軌道。是年 , 日本軍費便達到 4.6 億日元 , 占國家財政預算的 30% , 而這其中又以侵華戰費為主要專案。1937- 1941 年 ,日本侵華戰 費的支出為 377.58 億日元 , 約占“大東亞 戰 爭 ” 期 間 ( 1937 - 1945 ) 的 日 本 陸 軍 總 預 算914.5 億日元的 41.3% 。而這 5 年 間的軍費占國家同期歲出總額的比重 , 分別高達 71.6%、75.4%、71.8 %、67.9%、70.5% 。迫於軍費劇增 的 壓 力 , 日本早在 1932 年便停 止了貨幣金本位制,大量發行主要由銀行認購的公債 , 後來又實行財政赤字的政 策 , 開 始 了 所謂的“高 橋 財 政 ”,即軍需通貨膨脹。1937- 1940 年間,公 債與銀行借款的數額,常年占到日本政府歲入的 60%左右 。 1937 年 6 月末 , 日本發行的公債就已經接近 106 億日元。從七七事變開始到 1941年末 , 日 本又發行公債 207 億日元 , 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行軍事公債總額的 8 倍之多 ,需要指出的是:由銀行認購的公債額已經占到同期公債總發行額的 77% 。而由銀行認購戰時公債 , 對於已經陷入財政危機的日本政府和現金存量消耗殆盡的日 本銀行而言 , 無異於飲鴆止渴。在這種情況下 , 由日本銀行認購日本政府發行的絕大 部分公債 , 實際上與銀行直接擴大基礎貨幣的投放並無不同。就是說:政府發行多少公 債 , 銀行就發行相當數量的鈔票。於是,通貨膨脹次第而生 , 進而引起物價飛漲,普 通民眾的生活費用指數從 1937 年的 103 升至 1940的 144.4而物價飛 漲又刺激了國際支出的更大增長,從1936年到1941年日本政府的年度支出曾加了6倍。國 家財政完全陷入了惡性循環。 為了籌措與日俱增的侵華戰費 , 日本政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 不擇手段地擴大財政收 入。除了大量發行公債 , 從七七事變開始 , 它還向民眾徵收多項涉華新稅。納稅人數 也從 1937 年的 100 萬增加到1941 年的 700 萬 ; 稅收收入以 193 6 年的稅入為基準 100, 到 1941 年則激增為 350 ,然其所得仍遠遠不足 以應付侵華戰爭的巨大開支。僅以日本政府1937 年的一般預算而論 , 其收支不敷 額已達 8.2 億以至於 25.6 億日元的侵華戰費不得不作為特別追加預算來籌措。 不僅如此 , 窮兵黷武的日本軍國主義在維持和擴大侵華戰爭的同時 , 另外還要準備陸 上對蘇聯開戰、海上對英美開戰 , 因此戰費捉襟見肘。僅以 1939年為例 , 日本 全年的總預算額不過 89.6 億日元 而侵華戰爭就要用掉 46 億日元 , 所剩用於 其他軍事開支 , 國家的財政狀況更加顯得困窘 , 並且迅速走向惡化。1936- 1 941 年 , 日本國家財政支出不得不增加了 2.3 倍 到 1941 年 10 月初 , 日本外匯儲備告罄。“需要付外匯的契約到期時 , 日本政府勢必拖欠”國內、國際 收支的困窘 , 極大地降低了日本財政負擔長期戰爭的能力。 二、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日本法西斯國力造成的損耗 , 同時顯現在嚴重地消耗了日本 原本就相當匱乏的戰略資源。日本資源貧乏 , 許多資源、尤其是戰略物資依賴進口。侵 華戰爭的巨大消耗 , 沖抵了戰時經濟體制下所厲行的“原料國策”。據統計 , 193 4- 1936 年 , 日本進口的工業原料佔有形消費 ( 有形消費量指產量加上進口量 減去出口量 ) 的比重 , 石油是 94%、鐵礦石是 93%、煤是 11%、鹽是 65 % , 而硫酸、橡膠、棉花、羊毛則完全仰給於國外 ; 進口的農產品佔有形消費的比重 , 大米、小麥、糖、黃豆分別是 19%、23%、7%、69%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 原本打算利用中國的豐富資源征服印度與南洋群島 , 進而征服小亞細亞和歐洲 , 但戰 爭的結果卻事與願違。日軍以軍事進展為基礎 , 制定了《滿洲產業五年計劃》,建立了 華北開發公 司與華中振興公司 , 力圖從佔領區掠取各種資源。由於敵後抗日根據地的 迅速發展 , 日軍的實際控制被局限在交通幹線上的中心城鎮 , 並不能獲得充分的物資 供應。到 1941 年 , 日本在國內、殖民地和佔領區生產的石油只能滿足其消費的 18.4%, 鐵礦石僅能滿足其消費的 42.4%, 鉛、鋅等重要戰略金屬的產量則 不足消費量的 20%。這種狀況 ,使得日軍以戰養戰的計畫陷於破產。為了維持長期的 消耗戰 , 彌補從 “大東亞共榮圈”中拼命劫掠的不足 , 日本軍國主義政權極力加強 對國內的統制。它們先後頒佈了《重要產業統制法》、《工業組合法》、《匯兌管理法》 、《米穀統制法》、《石油工業法》、《制鐵業法》和《汽車製造業法》等 , 大力施行 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以後 , 為了適應戰爭規模的 急劇擴大 ,1938 年 4 月 , 日本頒佈了《國家總動員法》, 規定國家實行從武 器、彈藥、飛機、船舶到通訊器材、工業設備、建築材料、燃料、電力以至食品、飼料和 藥品在內的物資管制 , 並且規定政府有權徵用物資和監督企業的投資方向。儘管如此 , 日本資源緊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1940 年 , 日本的主要工業原料的自給 率 , 鐵礦砂僅為 17%、石油是 7% , 鐵礬土及橡膠是零。至於鎳、鈷等稀有金屬 , 則完全依賴進口 ,鹽、硫酸、鉛等大部分依賴進口。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所帶來的資 源極度短缺 , 成為日本進行長期戰爭的致命弱點。 戰時的日本施行國家軍事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直接結果 , 就是重工業的畸形發展。與軍 工生產緊密相連的日本重工業產值與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37年的54.8%迅速升值1941年 的65.9%。年的武器生產總值 , 按不變價格計算 , 是 1937 年的4 倍多 。然而 , 從日本的經濟實力來看 , 在 1937年, 其工業生產總值僅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的 5%[13]。於是 , 日本不得不犧牲輕工業來大力發展與軍事相關的重工業。在 資源有限的條件約束下 , 這種人為扭曲產業結構的行為 , 勢必造成產業結構失調和國 民經濟畸形發展 , 後果是毀滅性的 : 一方面 , 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資料生產 部門的嚴重萎縮 , 直接導致人民生活水準的急劇下降 ; 另一方面 , 軍工產業的急劇 擴張 , 也嚴重地壓縮了與正常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的生產。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 , 反 過來 , 使得軍工生產難以為繼。戰爭期間 , 日本主要戰略物資的生產指數 , 清楚地 反映了這一變化趨勢。以1938年為基準 100, 普通鋼材由 1940 年的 93 降至1941年的 87, 而在同期 , 煤炭由 126 降至 124, 銅由105 降 至 89, 柴油由 50 降至 36, 堿由 73 降至 65。軍工生產投資過大 , 最 終削弱了戰時日本的國力。有學者指出 , 從 1939 年起 , 日本的國力以每年大約 10%的速度逐年下降。到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 由於侵華戰爭 , 日本 法西斯國力已經進入嚴重的衰退。 三、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日本法西斯國力造成的損耗 , 間接體現在有效地破壞戰時日 本的工農業生產 , 進而導致日本國內民眾士氣低落、社會反抗事件加劇、政局動盪不安 和內閣更替頻繁。因為缺乏原料與資金, 日本軍需工業之外的工業生產陷於停頓。以日 本主要出口部門—紡織工業的生產為例, 1937- 1941 年, 棉紗產量從 3966 000 捆減為 1 915 000 捆 , 毛線產量從 55 000 噸減為 28 000噸, 人造絲產量在這一時期也下降了 65%。為了支撐侵華戰爭, 從 1937 年 7 月 15 日起, 日本頒行《國民徵用令》, 徵集勞動力到有關軍工生 產部門參與勞動。1938 年 , 有民用工廠的 80 萬名工人和商店的 30 萬名業 主與 130 萬名店員被徵用 ; 1937- 1941 年 , 農村勞動力轉入軍工生產 者約 112 萬人, 加上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數字, 共達 250 萬~300 萬人。由於 農村勞動力大量被徵調, 日本的糧食產量逐年急劇下降。到1945 年 , 日本的糧食 產量下降至僅為 1935 年的 1/2強。戰爭的持久和經濟的困窘, 引起日本各地工 人的普遍不滿和消極抵抗 ,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高額缺勤率。這給日本的戰爭經濟以沉重 打擊。由於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下降 , 日本“對主食實行了全面統制 , 對消 費者實行憑證定量配給制度 ,幾乎所有的物資不是憑票就是憑證 , 而另一方面 , 黑 市交易到處氾濫”。在“奢侈是大敵”的口號下 ,1939年 , 日本國內禁止銷售棉 製品 , 翌年又擴展到毛製品和混紡製品 ; 1940 年 , 日本實行憑票供應砂糖、 火柴、木炭等日用品和政府統購大米的制度 ; 1941年, 日本又實行大米配給制和 憑票供應衣料。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漲, 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更加艱難。日本工人的實 際工資以 1937 年為基數 100, 1938年減為 98, 1940 年激減為 86, 1941 年則為 84, 並且被迫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 由於生活困苦 , 從 1936 年開始, 日本的工人運動日漸高漲, 於 1937 年上半年擴大到重工業、 軍事工業、交通運輸等許多要害部門農村的租佃糾紛也顯著增多 , 據日本官方統計 , 1937- 1941年, 每年發生 3100~6100 次之多。國內的貧困影響到 前線和後方的士氣 , 動搖了日本軍國主義繼續侵略戰爭的政治基礎。於是 , 日本政 府強制民眾參與各種由政府組織的集體活動 ,力圖通過參拜神社、遙拜皇宮和為日軍 佔領中國主要城市舉行祝捷大會來鼓動國民的士氣 , “不過 , 這些活動並不是國民 主動參加的”。實際上 , 日本國力在 1938 年達到頂點後即開始下降。從 1939 年到1940 年春 , 勞動力不足 , 油、煤、電等能源匱乏 , 糧食嚴重 短缺。“日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 開始進入“最暗淡的時期”。時任日軍參謀副總 長的澤田茂就此表示 : “外強中乾是我國今日的寫照 , 時間一長失去了保障侵略戰 爭的能力。戰時內閣的數度更迭 ,更是直接暴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政治虛弱。從 1931-1945 年 , 日本更換了 15 屆內閣。而在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 發之前 , 日本內閣即由若槻禮次郎至東條英機連續更換了 13 屆 , 平均每屆執政 不足 8 個月。儘管日本政府頻繁更換內閣以尋求出路 , 但未有一屆內閣有能力應付 時局的惡化。綜上所述 , 我們可以看出 , 1937- 1941 年間 , 日本軍國 主義政權雖然採取種種措施 , 力圖維持戰爭,但由於侵華戰爭的曠日消耗 , 日本的 國家財政和戰略資源枯竭 , 工農業生產皆陷於崩潰的境地。國內民眾和前線官兵的士 氣因此低落 , 破壞了日本法西斯繼續進行侵略戰爭的能力。對此 , 有學者深刻地指出 , “戰爭 經濟的困窘 , 在戰線崩潰以前 , 已經奪去了日本完成戰爭的能力”。中國軍民在此期 間獨力抗擊日本的全面侵略 , 在人財物等方面均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然而 , 也正 是中國人民在這 5 年間的艱苦抗戰 , 使得日本遭致慘重的損失。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 之前 , 日本法西斯國力由於侵華戰爭的消耗 ,實際上已告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 美、英在太平洋戰場和蘇軍出兵中國東北的對日作戰 , 實質上不過是對處於崩潰中 的日本法西斯再加一些推力而已。歷史的發展表明 , 1937—1941 年間 , 中 國的持久抗戰給日本國力造成的巨大損耗 , 實為引致日本法西斯最終敗亡之根本所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7.213.1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9029877.A.C0F.html

04/15 00:47, , 1F
請問這是那本書或論文的呢?
04/15 00:47, 1F

04/15 00:49, , 2F
看二战时中国抗战对日本国力的消耗
04/15 00:49, 2F

04/15 00:56, , 3F
對面願意承認國府的貢獻,挺令人高興的
04/15 00:56, 3F

04/15 00:59, , 4F
現在對岸抗戰史研究對於國民政府的肯定是蠻推崇的
04/15 00:59, 4F

04/15 02:44, , 5F
原來1941年日本缺油是八路軍的貢獻.
04/15 02:44, 5F

04/15 02:45, , 6F
然後經濟大蕭條的歷史脈絡一樣華麗的無視
04/15 02:45, 6F

04/15 06:09, , 7F
樓上把日本人的觀點都一律無視也是一絕
04/15 06:09, 7F

04/15 06:10, , 8F
日wiki跟日本教授都跟你不一樣的講法,恩原來比他們更清
04/15 06:10, 8F

04/15 06:10, , 9F
04/15 06:10, 9F

04/15 07:46, , 10F
結論問題不小啊, 太平洋戰爭只是"再加一些推力"?
04/15 07:46, 10F

04/15 19:43, , 11F
不是踹那願意承認國民黨的貢獻,是只要能黑日本的勢力
04/15 19:43, 11F

04/15 19:43, , 12F
都會加以大鳴大放~
04/15 19:43, 12F
文章代碼(AID): #1LBKFrmF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BKFrmF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