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納粹德國

看板Warfare作者 (艦橋防空指揮所)時間16年前 (2008/01/17 01:12), 編輯推噓4(404)
留言8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8/27 (看更多)
※ 引述《MRZ (臺大歷史系教授......Orz)》之銘言: : ※ 引述《dhand (大羅、小羅、小小羅)》之銘言: : : 小弟在看過二戰紀錄片七部曲(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後有幾個問題: : : 1.為何當初納粹德國非得在空戰上打贏英國才肯讓陸軍登陸?不能硬上嗎? : 德國海軍:我沒那麼多船把陸軍送到英國......orz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況且德國空軍也很難保證英吉利海峽上24小時沒有英國戰艦出現. 雖然第二年的克里特島之戰, 德國的第八航空軍對地中海艦隊取得一定的空優, 但是對於戰艦級的大型艦還是很難造成喪失戰力等級的嚴重傷害. 而一旦有英國戰艦出現在英吉利海峽, 對登陸部隊來說就是大屠殺. 德國空軍的炸彈丟巡洋艦以下的船是很ok, 對戰艦嘛....大概要等到滑翔炸彈出現了. (除此以外最有效的解答是魚雷, 但是德國空軍有魚雷攻擊訓練的單位寥寥無幾) 德國海軍? 1940年8月當時Bismarck才快要完工而已, 而兩艘戰巡的主砲又不適合對英國戰艦交戰.... : : 2.為何不採用包圍英國的戰術?像投名狀那樣圍蘇州 截斷英國的後援,讓英國 : : 自己滅亡... : 德國潛艇:喔,那麼你以為我們很閒嗎? 1940年的德國潛艇數量也不足以這樣做. 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 潛艇的作戰屬性也不適合這樣做. 因為圍堵戰法代表的往往就是得在英國近海, 跟英國人的海空反潛兵力對戰, 而潛艇最適合的事情, 永遠都是在避開反潛兵力獵殺的情形下, 對於速度慢武裝薄弱的商船發動攻擊, 這也是德國潛艇運用狼群戰術的原因. 而在大西洋上, 潛艇對單一船團進行狼群戰法, 運用無線電進行集結, 使船團有限的反潛兵力無法面對突然湧入的飽和攻擊, 這樣才能以最小的損失得到效益. 而且, 進行封鎖也有以下日本人所遇到的問題: 日本海軍在作戰海域分配潛艇進行偵查時, 習慣使用所謂的"散開線"配置, 可以將之想像為一排散兵坑組成防線一樣-- 而這樣做到後期的問題, 就是一旦美國人破解情報, 只要抓到一艘, 其他艘的下場就是被美國驅逐艦當成鮪魚, 延繩釣一次就是一大串..... (這也是為什麼馬里亞那海戰中, 日本投入的50艘潛艇被打掉一半以上-- 本來潛艇部隊希望能救出困在島上的第六艦隊司令高木武雄中將, 但是高木知道潛艇損失慘重後, 決定發訊請本土不要派潛艇前來營救.) : : 3.為何納粹不等到把英國打下才再去打蘇聯? 這樣做不是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 : : 的麻煩嘛? 還有為何不進攻伊比利半島? : 希特勒:我不喜歡打鼾聲音太大的北極熊. 進攻伊比利半島? 拜託, 佛郎哥好歹還是親德的吧.... : : 5.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 美國沒理由參戰 那這樣納粹有何能讓歐洲變成德意 : : 志帝國嗎? : 羅斯福:沒關係,我只需要多六個月的時間去說服國會對德國宣戰. -- "這是我跟各位最後一次握手了." --1943/12/26北角海戰中, 德國戰鬥巡洋艦Scharnhorst艦長Fritz Hintze上校, 透過廣播對艦上官兵告別. 幾分鐘後, 命中無數砲彈與11枚魚雷的Scharnhorst翻覆, Hintze上校與艦隊司令官Erich Bey少將在將救生衣交給部下後, 留在艦橋上與座艦一同沉入北極海, 全船的1968名官兵之中只有36人獲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8.52.227

01/17 01:14, , 1F
同樣親德,一開始就把義大利併吞也許對德國比較有利XD
01/17 01:14, 1F

01/17 01:30, , 2F
西班牙又硬又難吃,啃了還怕牙齒痛...
01/17 01:30, 2F

01/17 01:45, , 3F
希特勒:我才不會笨到跟拿破崙一樣被西班牙的暴民拖住咧
01/17 01:45, 3F

01/17 01:47, , 4F
可是他跟拿破崙一樣出兵俄國然後輸給冬將軍...
01/17 01:47, 4F

01/17 02:27, , 5F
鈕老書中提到的德國笑話:義大利對德國最好是保持中立
01/17 02:27, 5F

01/17 02:28, , 6F
這樣它可以牽制敵人十個師的兵力
01/17 02:28, 6F

01/17 02:28, , 7F
如果決定要與德國為敵,我們只要花五個師就可以打下它
01/17 02:28, 7F

01/17 02:29, , 8F
但如果當我們的盟邦,咱們要花廿個師去保護它
01/17 02:29, 8F
文章代碼(AID): #17ZZi3rE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ZZi3rE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