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怒嗆王建煊 學生哽咽「那賺錢養我」

看板Policy作者 (沒有人在這裡)時間13年前 (2010/12/13 19:09),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16 (看更多)
沒有冒犯的意思,但我想討論還是應該先從最基本的邏輯來看 你的基本論述「大學不需要提供學生實務課程」 當這個論述的對象是泛指整個大學時, 反對者只要舉出任一反例就可反駁這個論點。 但當我們提出理工科系需要實務課程 => 你認為這是特例 當我們提出法學院需要實習課程 => 你認為這是特例 當我們提出醫學院需要實習課程 => 你認為這是特例 當然還有很多科系會需要實習相關經驗的, 例如新聞、廣告、設計、藝術、體育、教育、農水產 不知你是否認為這些都是特例? 那麼對於一個論點而言,是否特例太多了一點? 我想在這方面由s大提供的理據,最多只能支持 「大學人文社科領域中的某些特定科系,不適合提供實務課程」 ※ 引述《stevegreat08 (大厚黑海賊團長---雨燕)》之銘言: : 大學,到底是什麼機構呢? : 總結a大,n大與s大的意見,我重新出現這個問題。 : 沒錯,當初一堆學院升格為大學,本來就是不對的, : 而後來一堆高職轉成綜合高中,也是十分奇怪的, : 當然外國有這樣一個綜合中學,但是在台灣很難做到, : 因為人人都想拼大學,所以一堆補習班就出現了, : 幾乎只要你有高中就能撈個大學念念,而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 一方面,想憑著這不良風潮,拿貸款讀大學, : 另一方面,最上總是嚷嚷著學校交的很不實務啦,或者以後沒用。 : 這就得了便宜還賣乖最佳寫照。 : 回想起來,王院長說這話很難聽,不過就我聽來也有幾分道理, : 板上也不乏反省的聲音,但是仍有很多不滿的聲音, : 就「打工是為了賺實務經驗」,然後衍伸出「學校有義務培養學生實務經驗」, 還是先釐清一下, 「學校有義務培養學生實務經驗」與「學校可提供機會培養學生實務經驗」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是個有點奇怪的說法, 套用在某些純學術科系的時候更是完全沒有意義, 而板上討論的人主要是贊成後者而非前者。 : 說不對,似乎很不恰當,我應該說這樣真的能幫助學生? : 實習課到底是拿來幹麻的呢?實驗課到底又是拿來幹麻的呢? : 戶外參訪又是要拿來幹麻的呢?交換學生、開發學程又是幹麻的呢? : 大學生想在四年內學到什麼實務經驗呢? : n大提出了一些人文社科當例子,譬如法律等, : 那你知道外國有很多是學士後法律學系呢? : 再者,你又知道外國也有部份是採用學士後醫學系呢? : 原因是什麼?你不妨可以想想。 恩,其實我知道 而且我碰巧因為興趣有修過一點點學士後法律系的課程。 辦理學士後醫法學院的原因, 除了一部分是供給大學部非相關系所的人一個修讀機會以外, 另外的原因主要是希望法醫人才能多點其他領域的知識或社會歷練, 但這些不就與實習課程能提供的類似嗎? 而是否你知道,不論是否為學士後法律系, 法學院的教授都很鼓勵學生能趁寒暑假去律師事務所打點雜工, 學習更多處理實際案例的經驗嗎? 當然我承認光是一個實習學程不會讓學生完全能適應實際社會狀況, 但比起完全沒接觸過的學生而言,絕對是大有幫助的。 至於實驗課有沒有幫助,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理工學生都會說有幫助... : 衍生s大的話,大學是為了作能夠讓技術突破十幾年的研究, : 科大是為了三四年內的具體技術訓練, : 因此實務經驗就這兩者的用途來說是不同的,不能相堤而論。 : 我想再也沒有比大學四年更有時間去汲取知識、觀察社會與探求興趣了吧, : 然而,是不是被失業率嚇到了,所以要求大學要多增一些實習課呢? : 但是就台灣民情而言,如果各大學通通同質,最後依然是比印象與好名聲, : 所以,除非你的實力真的被面試官了解,否則依然無用。 : 理工科替代性很弱,因為專業知識很強, : 但換句話說,並不保證你有足夠能力去擠下已經在位置上的人, : 再說了,台灣大學生的工資比大陸工資依然貴很多, : 開放台灣與大陸的貿易與投資後,自然會到工資便宜的地方設廠, : 台灣就人口與市場潛力而言,並不及於大陸,因此失業自然會多很多。 : 如果,我是老闆我並不需要低階技術勞工,而是要高階技術勞工, : 但是高階技術勞工可以靠經驗累積,再來就是你本身有新技術, : 因此,除了能夠讓老闆認為你有這方面的技術知識,不然誰要你? : 那如何去挑選?首先我一定挑台清交成四所大學的理工領域學生, : 誰要你淡江、輔大,甚至主管認為的排名更後面的學校呢? 當你的前提假定實習課程的成果面試官完全看不出來, 那麼推導出實習課程不重要的結論一點也不奇怪。 但這樣的前提真的是正確的嗎? 如果如你所說企業永遠只會按照同樣的學校名字排名, 如果如你所說的大學通通同質, 那麼每年的產業愛用學校、企業愛用學院都是怎麼出來的? 光是台清交成四間名校,每年的排名也都不盡相同... 基本上你的假設已經否定學校辦學的意義了 況且就業市場並非你所想的那麼小, 大公司的確只會挑台清交成的學生, 但很多中小企業還是會招收較後面學校的學生的, 難道說非台清交成出身的理工學生在台灣就百分之百失業? 這樣的假設似乎不太符合現實。 : 因此,理工領域的就過來擠人文社科領域的行業,服務業、商業等, : 除了更高專業的領域,如法律、會計等受過專業長期訓練的人, : 事實上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替代性很高,唯一能與人競爭的是你腦袋裝的, : 不是你手上能做的,你能接多少訂單,你能處理多少訂單,才是能力, : 這個東西,不是靠實習就能訓練的,只有天賦,以及後天的經驗。 : 也因此,不乏在人文社科領域上看到理工科的身影, : 那麼實習對那些理工科的人而言,又有什麼用呢? : 實習頂多讓你知道個大概,但是這無異是管中闚天,井底之蛙, : 多少大學生會知道去思考,自己去查資料,大多只是眼見耳聽為憑罷了。 實習不算是後天的經驗嗎? 實習就不會改變腦袋裝的東西嗎? 實習不會培養能力嗎? 這些才是最應該討論的問題吧? 如果你的前提已經假設以上都為否, 那麼只是把結論隱含在前提中的循環論證而已。 而如果你的邏輯是, 因為非台清交成的理工學生終究會失業改行做人文社科的行業 所以理工實習沒意義。 那麼是否同樣的邏輯,乾脆非台清交成的理工學生都不要上課好了, 反正轉行後就沒用了? 又或者你說的是理工學生跑去接受人文社科實習,但是不上人文社科的課程? 那這樣競爭力不如別人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從來就沒有人主張實習可以替代掉所有其他課程吧? : 因此,與其如此,反不如就把科系間的隔閡打破,讓大學變成不分系, : 各大學改為各領域學院組成,每個學生必須修該領域基礎科目以及選修專業, : 然後再依照各學院規定,頒予修業證明, : 尤其是人文社科更應如此,因為太多科系的大一基礎科目都是相同的, : 而且該領域各科系,都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只有打破這種區別, : 才能真正訓練領域人才,換言之,大學生不斷要有該領域知識更要有專長。 : 要真的要學校培養學生實務經驗不是不好,而是這樣成效真的高嗎? : 我認為,讓在大學真正有能力、興趣明確或性向相符的人進入專業培訓的地方, : 然後讓大學內各學院自己去決定要培養怎樣人才, : 有時候,我認為學校要教的不是實務人才,而應該是領域核心人才, : 也就是除了真正有能力且興趣志向確定的人,讓他們受專業訓練外, : 大學生在學校就是要學習更種知識,並且了解實務與理論的互相不足者等, : 以及培養正確的專業倫理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想,這裡的論點有個很嚴重的概念混淆, 「大學提供實務課程」不代表「大學只提供實務課程」 也不代表「大學不培養領域知識、不培養專長」 事實上雖然對於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理論和實務的比重多少有些不同, 但兩者間都是互相配合的, 以人文學科舉例, 就像倫理學不是只會唱高調, 而是積極去討論面對實際生活狀況、利害關係的時候應該如何因應。 教育心理學也不只是討論心理學理論上的概念, 而是探討實際教育環境中,心理學的知識能提供什麼幫助。 人文學科的理論並非如你所想的一遇到實際狀況就會完全崩潰, 積極去認識理論與實際狀況的互動是一項很重要的發展方向。 : 然後,我認為為了培養大學生能夠獨立研究的能力, : 我到希望學校能開放學生對若干科可以提出事先申請後,只要參予期末考試就好, : 把剩下的時間去修其它自己認為自己學不來的或必要的科目, : 藉此縮段修業年限,與其讓學生蹲在教室睡覺、聊天、鬼混, : 不如自己回家去學習、讀書來的更好。 : 真怕大學學費貴或浪費時間,就自己自修吧,由學校進行考試認證即可, : 也不用進教室聽了兩三小時的客,嘴裡罵老師教不好又怕點名,這樣不錯啊,不是? : 可以讓有心想在更短時間修完大學四年者,可以完成啊, : 當然依然必須保留擋修的規定,至少是一種「資格」篩選吧。 : 其實,我真的很希望,台灣能引入法國與德國的大學制度, : 不過我擔心另一個問題,補習會更猖獗,所以算了,隨緣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239.173

12/14 07:48, , 1F
工科以外 除了法科與醫科 還有很多需要實習的
12/14 07:48, 1F

12/14 07:49, , 2F
譬如語言科, 傳播, 商科, 管理科, 農科...
12/14 07:49, 2F

12/14 07:49, , 3F
講起來應該是大多科系都很需要實習
12/14 07:49, 3F

12/14 07:49, , 4F
對對 體育就更要實習 哈~
12/14 07:49, 4F

12/14 08:00, , 5F
化工界就非常重視實務,做不出實務的理論, 就沒啥價值
12/14 08:00, 5F

12/14 08:00, , 6F
不要以為李遠哲只是會理論, 他可是實驗超級高手...
12/14 08:00, 6F

12/14 08:31, , 7F
個人不是反對實習~只認為大學跟技職間需要較清楚的分別
12/14 08:31, 7F

12/14 08:33, , 8F
若兩者沒什麼差別~通通改稱大學就好~沒必要分那麼多名詞
12/14 08:33, 8F

12/15 10:37, , 9F
如果大學純搞偏研究,那有需要這麼多人搞研究嗎?
12/15 10:37, 9F

12/15 10:37, , 10F
如果大學與技職要較清楚分別,那大學數量該銳減...
12/15 10:37, 10F
文章代碼(AID): #1D1VxPIh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5 之 16 篇):
文章代碼(AID): #1D1VxPIh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