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凡夫地的佛性是否會被遮蔽?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灰色軌跡)時間14年前 (2010/05/04 10:15), 編輯推噓5(5018)
留言23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1 (看更多)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佛性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 這個本來無一物,指的就是佛性,指的就是真心 所以是心作佛,不是我們成佛。 故佛說佛不可得,菩薩不可得 心既然本來無一物,卻又能遍照虛空十方法界 當然是圓融無礙、不起煩惱的 所以包括禪宗和密宗的行者,都很強調這樣的認知 禪宗是悟了自性本空後,再透過生活當中觀照自身妄心起伏 逐步降伏妄心,逐漸撥雲見日(這個日就是佛性) 而密宗了解人會起妄心,會有喜怒哀樂,會有欲望 但佛性並不因為這些欲望而有增減或髒與淨的問題 所以密宗並不完全禁止欲望,某種程度上面對你的欲望 然後逐步了解欲望的本質也是起於無明,經由實修再慢慢放下 就好像家人一直跟你說打電動不好,可是你還是很想打呀? 那怎麼辦,就乾脆讓你打吧,打了一陣子之後 你會發現,電動不過是這麼一回事,我只是一時好奇想打 打完了就可以放下了 那麼再回來討論障礙的問題,佛性不受障礙 那受到障礙的是什麼? 是我們自己… 我們自已因為隨著妄心起伏,執於五蘊六識 執於感官,執於情感、執於自身的思想意識 以為這就是我們 以為因緣合和的肉身是你的心,這就是障礙 你障礙了你自己,因為你執妄心為心 但你並沒有障礙佛性,因為佛性並不在你的身內 甚至也不在你的身外,甚至也不在所有你的感官認知 感官與外境外物相會處 本來無一物,又如何能障礙? 所以說,很多人常講「修行就是修心」 這種觀念,其實也是障礙自己,因為真心是不能修的 這種觀念等於把心認為是物質,可以修補、可以增減、可以調整 如此修行,也是凡夫 可是呢,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後,反過來思考 既然一切都是虛妄,自性無礙,又該怎麼修行呢? 佛說:「以幻修幻,諸幻滅盡,不入斷滅,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依 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所以修行,還是要以如夢如幻的身心去修行,去照見身心在演戲,觀 戲而不入迷,即可覺悟。 如果有人一直說,自性本空,佛性圓融無礙 欲望和生氣不能障礙佛性,所以整天生氣、整天罵人 整天縱容自己,卻不懂得反求諸己,觀照自己的妄心 不懂得修正、改進自己的缺點,卻一直說佛性無礙 這反過來說,也是一種執著,等於不做為了…等於落入了空談 這也是一種逃避,因為你了解自性本空,了解佛性無礙 這也僅只是了解,而這種了解並不能使你解脫,不能使你離開五蘊六識 所以說,在這個立場下,我們說要「修心」,也算是以幻修幻 以妄心修妄心,逐漸降伏妄心,然後諸幻滅盡 所以說,我們說「嗔會障礙我們的心」,站在這個立場上 也是成立的,因為嗔會障礙我們自己的妄心 所以要透過修行,逐步了解嗔的本質 也就是說,一個是偏向理論,一個是偏向實修 如何取捨和解釋,存乎一心而以 ※ 引述《Triad (謎之星雲裡的八卦星人)》之銘言: : 從這幾段經文佛的譬喻來說: : 大般泥洹經卷第三 : *** : T12n0376_p0875a02(06)║其解脫者即是如來。離諸結毒, : T12n0376_p0875a03(11)║無量煩惱毒蛇結患悉已解脫,息一切有離一切苦,得一切樂長 : 息解脫, : T12n0376_p0875a04(00)║其解脫者即是如來。離婬怒癡, : T12n0376_p0875a05(05)║一切煩惱永已除盡,拔三毒根無餘解脫, : T12n0376_p0875a06(06)║其解脫者即是如來。 : *** : 那麼,離三毒永盡煩惱解脫者方為如來。 : 大般泥洹經卷第六 : *** : T12n0376_p0895b16(00)║佛告迦葉:「譬如牛乳, : T12n0376_p0895b17(09)║一切聲聞如來之性亦復如是;猶如成酪, : T12n0376_p0895b18(09)║一切緣覺如來之性亦復如是;猶如成蘇, : T12n0376_p0895b19(09)║菩薩摩訶薩如來之性亦復如是;猶如醍醐,諸佛如來其性亦然 : 。 : T12n0376_p0895b20(01)║如是,善男子!此摩訶衍般泥洹經四種差別。」 : T12n0376_p0895b21(01)║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其性云何?」 : T12n0376_p0895b22(01)║ 佛告迦葉:「如乳未成與水血合, : T12n0376_p0895b23(06)║無量煩惱覆蔽如來真實之性。」 : *** : 雖然佛性一切眾生皆具有, : 然而仍有煩惱遮蔽深重差異.. : 而修行對於佛性顯露來說也是需要的。 : 譬如提煉酪蘇醍醐喻。 : 三毒能增長無量煩惱(對有漏凡夫地而言), : 故遠之為佳,能減則減。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 *** : T12n0374_p0539b15(01)║是故得名薩婆若智。師子吼言。 : T12n0374_p0539b16(05)║一切眾生身不一種。 : T12n0374_p0539b17(14)║或有天身或有人身畜生餓鬼地獄之身。如是多身差別非一。 : T12n0374_p0539b18(07)║云何而言佛性為一。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置毒乳中。 : T12n0374_p0539b19(03)║乃至醍醐皆悉有毒。乳不名酪酪不名乳。 : T12n0374_p0539b20(04)║乃至醍醐亦復如是。名字雖變毒性不失。 : T12n0374_p0539b21(05)║遍五味中皆悉如是。若服醍醐亦能殺人。 : T12n0374_p0539b22(06)║實不置毒於醍醐中。眾生佛性亦復如是。 : T12n0374_p0539b23(07)║雖處五道受別異身。而是佛性常一無變。 : *** : 而雖然佛性常一, : 然眾生凡夫煩惱仍深三毒所中, : 則不能引說佛性常一, : 論說凡夫受三毒煩惱所牽引的結果也視同清淨佛性所致。 : 故佛以此下毒乳醍醐譬喻, : 毒是毒,乳醍醐是乳醍醐。 : 該解的毒還是要解, : 不然中毒的還是繼續中毒(毒所致非乳醍醐所致)。 -- 我深信的人生哲學很簡單: 能少做一分懦夫,就多充一分勇士;能表白一下真我,就少戴一次假面; 如果與覆巢同下,希望自己不是一個太狼狽的“壞蛋” 如果置身釜底,希望自己不做俎肉,而是一條活生生的遊魂 李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67.62

05/04 10:21, , 1F
05/04 10:21, 1F

05/04 10:22, , 2F
心識增一分無明 則少一分正念 性不易見
05/04 10:22, 2F

05/04 10:23, , 3F
是障蔽 性空原朗耀 本障礙不得
05/04 10:23, 3F
※ 編輯: BRIANERIC2 來自: 61.31.167.62 (05/04 10:33)

05/04 12:46, , 4F
此文深得我心XD看來我的推理應該合理
05/04 12:46, 4F

05/04 13:22, , 5F
推:)
05/04 13:22, 5F

05/04 13:23, , 6F
我想要明心見性,所以我會好好觀照!!
05/04 13:23, 6F

05/04 18:27, , 7F
還早
05/04 18:27, 7F

05/04 18:29, , 8F
初見朝日為日中,還覆烏雲才覺遲;
05/04 18:29, 8F

05/04 18:30, , 9F
風起雲湧日晃曜,但求光明非求日。
05/04 18:30, 9F

05/04 18:57, , 10F
我說 無所求心普空寂 自性光明何須求
05/04 18:57, 10F

05/04 19:27, , 11F
如果那個偈子已然見性,不會等到「何期偈」才
05/04 19:27, 11F

05/04 19:28, , 12F
被五祖印可。如果分不出六祖這兩個偈子在見地
05/04 19:28, 12F

05/04 19:30, , 13F
差別,能不能有如五祖般的善知識幫忙拉回正途
05/04 19:30, 13F

05/04 19:30, , 14F
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05/04 19:30, 14F

05/04 22:48, , 15F
言無所求是無所求非無所求?
05/04 22:48, 15F

05/04 22:50, , 16F
心普空寂是空是寂非空非寂?
05/04 22:50, 16F

05/04 22:51, , 17F
感恩s大
05/04 22:51, 17F

05/05 18:23, , 18F
言無所求者即非無所求 是名無所求
05/05 18:23, 18F

05/05 18:23, , 19F
言普空寂者是離普空寂 故名普空寂
05/05 18:23, 19F

05/05 18:24, , 20F
這是王安石的詩我覺得很好所以拿來引用
05/05 18:24, 20F

05/05 18:37, , 21F
如果要再玩可以說言非無所求即非非無所
05/05 18:37, 21F

05/05 18:37, , 22F
求…XDDD 別玩了
05/05 18:37, 22F

05/06 19:29, , 23F
把"無所求"改成"眾生""功德"也一樣
05/06 19:29, 23F
文章代碼(AID): #1BtuDF5E (Learn_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BtuDF5E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