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李遠哲做錯甚麼了嗎?消失

看板Gossiping作者時間8年前 (2015/12/21 00:30), 8年前編輯推噓2(311)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7 (看更多)
這時又要再把這篇拿出來貼一次了,嫌文太長的人看劃的重點還有最後面郭為藩是怎麼講 的,連當時實際推動教改的教育部長都承認教改會沒有任何執行力,一切都是教育部在操 盤,網路上還是總有一些搞不清楚前因後果的人偏要往李遠哲頭上抹,而且他們都會故意 遺忘當時最紅,每天在電視上出風頭的吳京,好像沒這個人一樣,要說沒有組織力量在背 後蓄意歪曲事實誰會相信啊。 請大家注意,教改最早是早在教改會成立十多年前的戒嚴時代,就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開始 推動的,而且教改目標有一貫性,歷屆教育部都有接續前任的政策,但是確實是吳京大幅 度激進改革下開始出軌的,李遠哲很顯然只是被拿來當吉祥物而已,因為教育部需要有人 背書,現在就因為他名氣最大又顏色不對,泛藍眾全推到他頭上,至於教改大部分都是國 民黨執政期在進行的這些人就裝作不知了。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topic.php?bid=28&style=education&sID=1897164 教改十年風雲人物 與 賣向學歷社會 (1) 2003.08.07 中國時報 政大教授出書 選出教改十年風雲人物 【楊欣怡/台北報導】 教改十年史上有哪些風雲人物?根據學者周祝瑛的新書所說,包括黃武雄、李遠哲、劉兆玄 、史英、丁志仁、周麗玉等人都會在史上留名,他們有些是在體制外推動教改,如丁志仁, 有些則是很懂得運用媒體,如史英。 根據周祝瑛的說法,曾任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四一○教改聯盟總召集人、目前致力於社區 大學推動工作的黃武雄,是台灣教育改革道路上的關鍵人物,國內教改精神也可說是由他所 帶領起來。他在八十二年發行「笑罷童年」錄影帶,呼籲要解決台灣教育問題,唯有「廣設 大學」打開升學瓶頸,此後,「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 口號。 我批:台大教授的教改建議,還是學數學的,怎麼邏輯這麼簡單? 2003.08.07 中國時報 政大教授出書談教改期間歷屆教育部長 【楊欣怡/台北報導】 教改問題多,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出書直陳台灣解嚴後的七屆教育部長,是教改史上 七個最佳男主角,人人都有功過,像是「每日一驚」的吳京、「捍衛師範體系」郭為藩、「 阿扁三顧茅蘆」曾志朗等,他們都要為任內政策負責。 教改人士的建議 周祝瑛指出,民國七十六年上任的毛高文任內是台灣解嚴以來教育變革的轉捩點,他的任期 是我國經濟蒸蒸日上的時刻,因此他是「什麼都不缺」的部長,毛高文醞釀對大學法加以修 改,配合台糖公司釋放土地及地方政府合作,許多大學紛紛設立,例如中正、東華、雲科大 。不過,對於大陸學歷認證問題,毛高文則持「非常保守的態度」。 我批:民國七十六年起地方政府開始呼籲一縣一大學,以留住地方流失人才。 國民黨執政的教育政策 民國八十二年上任的郭為藩任內正處於國內教育環境變化最劇烈的階段。他在民國八十二年 修訂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首度在國小三年級開始增設鄉土教學,國中則從一年級開始增 設認識台灣鄉土藝術活動。另外,在民代壓力下,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印吳京於民國八十五年上任,他在任期間大力推動推薦甄試廢除大學聯招廣設大學 中常態編班廢除高中高職,及五專聯招,並明定時間表及實施方案。另外,其任內的大事 是建立「三條國道系統」,透過普通、技職、終身三條教育國道。此外,尚有改變升學制度 ,例如:試辦申請入學及綜合高中課程變革,如:確認九年一貫課程,而最近頗受 批評的建構式數學正是在吳京任內開始推行。吳京同時鼓勵技職學校升格大學,使台灣高等 教育機構的數量在十年內大幅增加,形成過度擴張的情形。  民國八十七年林清江接任教育部長一職,他最重要的政策即是希望透過九年一貫課程締造 國民教育新境界,決定九年一貫課程從一、四、七年級同時實施,而非逐年依次推行 。這 個決策可說對我國課程改革創下劃時代的意義,是對?抑錯?目前尚無定論。熟識林部長的 人指出,這樣快速且大幅度地推出九年一貫課程,是否與林部長當時急於為師範體系爭 一口氣的心態有關?則不可得知了。楊朝祥是在民國八十八年上任,不久即經歷了「九二一 大地震」與首度「政黨輪替」,在位只有十一個月。由於任期較短,政策大多延續前幾任部 長的規畫。 民進黨執政的教育政策 民國八十九年上任的曾志朗在位期間,主要推動的有訂定兒童閱讀計畫,推動九年一貫課程 公布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推動人性化教育等。曾志朗常被問及是否要進行九年一貫課程 部分的改革,他曾陷入長考。另外,有鑑於建構式數學所引發的爭議,他曾經下過三道行政 命令,要求基層學校停辦建構式數學,但因已實施多年,且教科書內容很難在短期 內改變,因此建構式數學在各校一時無法喊停,令他相當痛心。 教育部長黃榮村的教育政策大致延續前幾任部長的腳步,周祝瑛指出,黃榮村性格上最大的 特性是有「彈性」和「柔軟」,面對各階層及職務上均能應對得體、適應良好。目前對黃榮 村的評價,一位曾經負責行政院重要院務的人士指出,一般人認為黃部長工作相當努力,但 最大的問題是經驗不足;黃部長雖然過去曾參與過多次民間或政府的教改活動 ,但比較缺 乏一般行政主管所應有的抗壓歷練。同時也有人形容他是一位擇善而不固執的人,因此面對 外在團體的壓力時立場不易堅持。 誰捉弄教改?吳京被點名 【記者楊蕙菁/台北報導】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上午發表「誰捉弄了台灣教改?」新書) 誰捉弄了台灣教改?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今天雖未公開點名,但她私下指出,前教育部長 吳京任內做成的九年一貫課程、三條國道造成日後大學擴張太快等決策,讓較多的學生承擔 了這些錯誤;吳京是捉弄台灣教改的那個人。 周祝瑛分析自毛高文以來的歷任部長指出,吳京在任時「每日一驚」,對社會人士是「驚 奇」,對教育部同仁卻是「驚嚇」,因為許多政策都是同仁隔天從報紙上才得知,缺乏內部 事先協調、溝通。 她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數學時數較以前減少三分之一、語文少了一半,明顯可知學童 的數學和語文程度有下降的隱憂。而吳京提出的「三條國道(技職、普通和回流教育)」政策 ,周祝瑛認為,教育部讓大量技職校院升格改制,大學數量迅速擴張,是導致日後學生素質 大幅滑落的主因。 相較於對吳京的批評,周祝瑛對已故部長林清江的施政則讚譽有加,她認為,林清江是歷 任部長中最能夠抓住教改核心的部長。 【記者楊蕙菁/台北報導】 前教育部長吳京表示,九年一貫課程當初規畫時是要減輕教材分量,不是增加內容,他也沒 有要求合科教學,實施時程也不是他決定的;他在任內做的很多事,只是將過去沒有落實的 政策嚴格執行罷了。 吳京也感慨,台灣現在變得有話說不清、是非不分。 吳京說,九年一貫課程當年是因為社會反映學生教材太多、書本太重,教育部才著手規畫減 輕學生負擔。經專家學者的檢視,九個年級可精簡出30%太艱澀不必要重複的內容,他希望 分量減少後,老師不必趕進度,可加強師生互動。 後來教育部進一步發現,何以九年級課程中竟有30%不必要的重複或艱澀內容,才知道以往 的課程都是分國小低、中、高年級和國中四個階段編寫,他認為有必要將九年課程重新檢 視,才有九年一貫課程。 【2003/08/07 聯合晚報】 台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上午說,九年一貫課程是台灣光復以來最草率的教育政策,「 像一輛不成熟的拼裝車」,每一個環節都出問題。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藿呼籲,希 望明年總統大選前,各組參選人馬都不要亂開教育的支票,尤其不應該拿全民納稅人的錢來 負擔錯誤的教育決策。 長期關心教改的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也說,九年一貫課程成敗不是教育部的責任,而是 當時行政院教改會的具體建議去做的。他說,行政院教改會當年提出的教改總諮議報告書第 38頁已具體建議,國中小學課程必須進行統整,教育部只是依此「權威」執行。 吳武典、劉廣定等人上午出席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的新書發表會。吳武典引述中研院士許 倬雲日前的一篇文章表示,教改的過程缺乏評議和試驗就付諸實行,「九年一貫課程是台 灣光復以來最草率、最應被檢驗的教育政策」。他又說,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涉及學生、師 資教學、升學和教科書等問題,但每一部分都不連貫,像一輛不成熟的拼裝車。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如果還是推動改革的人,「算什麼改革? 【2003/08/07 聯合晚報】 周祝瑛:教改缺乏標準作業程序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十年教改衍生的問題逐漸浮出檯面,各界批評如萬箭齊飛,卻常淪為口水戰。政治大學教 育系教授周祝瑛今天將發表新書,追問剖析「誰捉弄了台灣教改?」,書中提到教改亂象固 然和教育部長更動頻繁有關,但缺乏常設研發機構,沒有標準化的教改作業程序(SOP) ,導致教改興廢缺乏科學根據,才是教改真正致命傷。 究教改過程,發現他們在一九八○年代由社福國家轉型為自由經濟國家,教育首當其衝,由 政府主導的低學費政策,逐漸退讓給市場機制,各種教育決策權及資源相繼鬆綁,多元化卻 導致更多勢力介入教育,衍生不少問題,這些過程一一在台灣重演;但台灣更激進,不到 十年間,從校長官派改遴選的人事鬆綁,到師資多元化、開放教科書、建構式數學等課程改 革及多元入學方案等,無不牽一髮動全身,問題更多。 「台灣的教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要把我們的孩子帶到什麼地方?」周祝瑛說,不僅她經常 如此自問,周邊同事、家長、教過的實習及現任老師更是質疑不斷。以建構式數學為例,很 多家長目睹孩子接受一套看似不合理的教法,卻又不確知孩子的能力是否真的增加,一旦插 手,又可能導致親子衝突,直到推動六年才廢除,教育部卻從頭到尾說不清楚,無法自圓 其說。 周祝瑛說,教改亂象不斷,歷任部長難辭其咎,但他們背後隱藏更嚴重的結構問題,例如 育部缺乏長期的研發智庫,無法預見問題,提前擬定對策;推動教改缺乏科學化、標準化的 作業程序,往往理念太複雜說不清,又沒先經實驗就全面推動,事後缺乏績效評估機制,做 錯了也不及時回頭;更重要的是,事先常未廣泛徵詢基層教師意見,也未致力提升其能力 。 【2003/08/07 聯合報】 郭為藩:多元入學 其實與聯考無差 記者孟祥傑/台北-舊金山越洋電話採訪 教改問題近來吵得沸沸揚揚,前教育部長郭為藩坦承,教改十年來「的確出了很多狀況」, 多元入學和聯考其實無差,九年一貫作法卻不一貫,歷任部長在位時間不長,在未有足夠時 間研擬配套方案就貿然推動新方案,是教改出問題最重要的原因,不應該把責任都推到中研 院長李遠哲身上 教改推動並不只十年 郭為藩說,其實教改推動已不只十年,毛高文擔任教育部長時開始研修大學法、師資培育法 、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籌備委員會,以及修訂高中與國中小學課程,早就已在推動教改, 教改並不是「四一○教改大遊行」與「四一○教改聯盟」後才開始推動的工作 他指出,雖然行政院教改審議委員會是在「四一○」之後成立,並對教育事務提出全盤性建 議,交由教育部長參考,「但決策權仍在教育部長,教改會只是提出建議而已,並沒有決策 權,現在教改出了狀況,把過錯歸咎於李遠哲與教改會並不公平。 「教改會的建議並不具約束力,教育部怎麼可能照單全收?」 郭為藩強調,每次教改會提出的「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行政院都會請教育部表達看法, 研議教改會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他說:「教育部才是決策單位,不可能被一個沒有行政約 束力的單位牽著走。 民編教科書配套不夠 郭為藩舉例說,九年一貫、多元入學、開放民編教科書、小班小校等,都是教改會於他任內 時所提出的建議,當時他就極力主張,在未有足夠配套措施前不宜貿然實施推動,其中只有 民編教科書在立委與社會壓力下被迫開放,但他也只開放國小教科書而已,所以外界批評 他是「保守派勢力」。 所以目前的教育亂象是當年教改會提出的建議 但是照單全收的卻是郭為藩部長之後的吳京部長 原因之一應該就是缺乏長期穩定的智庫,只憑個人的經驗(在美國的生活經驗)做 下不符國 情的決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65.20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50629017.A.BDC.html

12/21 00:31, , 1F
加班拉
12/21 00:31, 1F
※ 編輯: MerinoSheep (118.171.65.202), 12/21/2015 00:33:30

12/21 00:31, , 2F
有人自介?
12/21 00:31, 2F

12/21 00:31, , 3F
你自介?
12/21 00:31, 3F

12/21 00:32, , 4F
原PO好久沒看到惹
12/21 00:32, 4F

12/21 00:37, , 5F
1F XDD
12/21 00:37, 5F
文章代碼(AID): #1MTjUPlS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MTjUPlS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