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殺婆羅門教的人,無罪?

看板Buddha作者 (...)時間10年前 (2013/09/08 03:09), 編輯推噓4(406)
留言10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8 (看更多)
釋迦佛以掘地割草砍樹來比喻,用了兩次,但兩次卻有不同的下場。 「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 「彼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闡提也。譬如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 撻無有罪報。殺一闡提亦復如是無有罪報。何以故。諸婆羅門乃至無有信 等五根。是故雖殺不墮地獄。 前一段「會下地獄」。後一段「不墮地獄」? 這裡面還有一個詞不能錯過:"惡心" 我們把第一段拉長一點來看,並且另外上色: 善男子。有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撻。以是業緣墮地獄不。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應墮地獄何以故。如佛昔為 聲聞說法。汝諸比丘於餘焦木莫生惡心。何以故。一切眾生因惡心故墮于 地獄。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應善受持。善男子。 若因惡心墮地獄者。菩薩爾時實無惡心。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 乃至虫蟻。悉生憐愍利益心故。」 當釋迦佛給迦葉菩薩問了這個問題之後,他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不墮地獄。 但是迦葉菩薩說會墮地獄,一切眾生都會因為惡心而墮地獄。 釋迦佛不能說他全錯,因為惡心的確會導致下地獄。 所以先讚許他說的對,但其實不對。菩薩那時候其實沒有惡心,所以不墮地獄。 所以當給定的情境如果只有掘地割草砍樹時, 代表沒有惡心,不墮地獄,這才是釋迦佛要的答案。 那接下來就要講到第二個比喻, 殺害婆羅門就像掘地割草砍樹,無有惡心,不墮地獄。 這會讓人心生疑惑。 經典裡所謂的三殺,下中上,到底是指一般人造就的殺業,還是菩薩? 從文意看來,應該是在講一般人。 因為: 菩薩不會沒事去殺害眾生,然後又因此而下地獄。 因為經典裡更前面的地方有講到,菩薩或許會為了護正法奪取眾生之命, 但是下地獄的仍是該眾生,因為毀壞大乘經典之故。 該眾生下地獄後,因反省,而對大乘經典生信敬心, 命終生甘露鼓如來世界,壽命具足十劫。 「以是義故我於往昔乃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 所以三殺是在講一般人造就的殺業。 然後這裡面的下殺是指殺害畜生。畜生因為仍有微弱善根, 所以殺害畜生會「墮於地獄畜生餓鬼」。 接著講中殺、上殺,再來講殺害一闡提者。則不墮此三種殺中。 一闡提,這裡的一不是指數字的一,只是一個譯音。 「彼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闡提也」 維基百科是指斷滅善根的人。 所以這裡的意思應該很清楚: 一般人殺害不信佛教的人,沒有罪報,不會下地獄。 如果再加幾個字 佛經裡說,殺害不信佛教的人,沒有罪報,不會下地獄 這是非常危險的說法。 或許可以說,不下地獄不代表沒有業。 殺害者雖然不下地獄,但是會跟被殺的婆羅門結下業, 在來世因此而產生接踵而來的一切糾葛。 這也是一種解釋。 (我知道有些信佛的人看到有人對佛經稍有質疑就會不高興。 我不是要來踢館,我自己是佛教徒。 我會去讀這一篇章,是因為有人用這個來質疑佛經。 所以希望聽聽諸位前輩的說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1.37.82 ※ 編輯: anawak 來自: 111.241.37.82 (09/08 03:52)

09/08 04:07, , 1F
沒什麼 不了義罷了,對象不同 說法不同
09/08 04:07, 1F

09/08 04:15, , 2F
不會啊 這個板完全可以質疑佛經
09/08 04:15, 2F
※ 編輯: anawak 來自: 61.231.1.48 (09/08 07:41)

09/08 08:18, , 3F
我只覺得讀經不能斷章取義,要參看前後文
09/08 08:18, 3F

09/08 08:18, , 4F
我也有回了一篇,可以請開板大把後文看完
09/08 08:18, 4F

09/08 08:19, , 5F
經文有其整體性,看完再來質疑,才更有完整根據
09/08 08:19, 5F

09/08 08:20, , 6F
這篇的前後文是釋尊對迦葉尊者說明
09/08 08:20, 6F

09/08 08:20, , 7F
他為何會呵罵提婆達多,才會講到後面這些事情
09/08 08:20, 7F

09/08 08:21, , 8F
對於你的疑問,後段經文就有解釋了
09/08 08:21, 8F

09/08 09:00, , 9F
我有回應您一篇在底下,把前後文都整理並簡單解釋
09/08 09:00, 9F

09/08 09:00, , 10F
雖然我的翻譯並不完備,但我想應該能夠讓您明白我的意思
09/08 09:00, 10F
文章代碼(AID): #1IAtdU5K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AtdU5K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