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聊聊蔡老師思想史-宋明理學部分

看板B991010XX作者 (史萊姆)時間11年前 (2013/06/19 03:53), 編輯推噓5(507)
留言12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5-2)四句教,致良知,盡心,孟子心性論 最後一年的總結在此戰.... 簡單用模型來說明好了, 四句教=良知的展開 良知的展開 陽明學 大學 孟子學 無善無惡心之體, (正心) (性) 有善有惡意之動, (誠意) (心) 知善知惡是良知, (致知) (性) 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 (心) 致良知 盡心 (內外打通,落實於事事物物上。) --- 模型很清楚,但是其實這邊有幾個問題, (1)良知的展開又有良知...這點沒有人去問... (2)性心性心為何是這樣對照...也沒人去問... (3)無善無惡的"心",如何生出有善有惡的"意"(這點戰很大) 老師最後的回答是,(用我的講法來整理) "心"產生"意"(念,念頭),又同時"辨別"出意的善惡,(心性模型能辨善惡)(意有善有惡) =>有善有惡,指的是有差別有區別,分別以後, =>這個「善惡」只是"有區別",而不是實際上的善惡,更不是指真正的善行惡行, =>心會"產生","區分","選擇"這些意 --- 舉例來說,心在產生念頭的同時, 產生產品的同時,也給予標籤(紅或綠),最後會選擇喜歡其中一種(某些)顏色, 但是紅或綠本身,並不是實際上已知的既定的善惡, 而只是有所區別,告訴你哪個心會安、哪個心不安。 綠(心安)紅(心不安), 選綠而做則為善(心安),選紅而作則為惡(心不安)。 光是這樣還無法完全說服我, 後來蔡老師又補充, 「孟子學裡面,沒有真正的"惡"存在。」 所以有善有惡意之動, 指的是心給予區別,但不是實際既定的善惡, 這樣稍微有說服我一些。 --- 最後,補上自己對四句教的看法, 個人認為,學了一段時間的思想史, 應該培養出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及自行閱讀文本的能力)。 實際上各家皆有其包袱, 孔子,想處理禮崩樂壞的問題。由禮萃取出仁。但仍然有禮這個包袱。 孟子,心性論解釋孔子的仁,有使命感。包袱在個性與使命感,太討人厭、太自大。 老莊,想處理百家各是其所是的問題。提出"道",各家執一偏。包袱在假設"道"的存在。 佛家,想處理痛苦來源與解脫的問題。提出"因緣"以及"空性"。包袱就在"因緣"的假設。 基督教,想處理人為何不完美的問題。提出絕對美善存在。包袱在"美善"只是性善投影? 理學,想為教育善找出根本的依歸。提出理、天為教育善根本。包袱在加裝上的理和天。 (以上為個人看法,或有偏頗或過度簡略,幾句話也很難全部說完,多包涵。) 王陽明又何嘗沒有其包袱? 個人認為,四句教在王陽明的學說中,實在是畫蛇添足,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即可總括王陽明的理論, 傳習錄,大學問,記載了夠多的對話與書信記錄。 沒有四句教,也許更好。 --- 王陽明為了回應朱熹的理論, 在大學上花了相當多的工夫去回應, 一方面因為當時大學等四書為重要書籍, 另一方面,就算不講這幾本書,別人也會來問。 所以勢必要以自己的理論,對於四書、大學,作出一套完整能說服人的理論。 致良知,其實又為何一定要是大學裡面的"致知"? 就算沒有大學,王陽明的理論依然有其價值與完整性。 四句教, 為了寫得漂亮對稱, 為了要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放進去, 為了要回應大學,回應朱熹,回應程朱一派, 為了要把(受道家影響的)理學,喜歡說的"無,有"放進去。 說真的,寫過詩的就知道, 為了格律、韻腳、對仗、排比去寫詩, 會把自己卡死, 何況又加上這麼多限制條件, 怎麼可能會寫得好? 最後,為什麼要寫成詩? 還不就是受到佛學「偈語」的影響嗎? 個人認為,四句教的包袱太多, 詩、格式、朱熹、大學、道家、有無、偈語, 豈有可能寫出又對又美的詩? 也會減少許多有陽明後學的流弊,四句教、四無教的爭執與解釋, 畢竟一首詩連王陽明在世的時候,就充滿著誤解與爭議, 那何不放下這個包袱呢?。 (說真的這樣的講法也許與老師不同,也許與王陽明不同, 但想強調的點在於"獨立思考精神", 我想一年的課程,要學得絕對不只是"聖人之言", 不如說是"聖賢之心"或"思想家的精神"吧。) (若有機會,我會再補完「儒道佛三家比較與分系」, 希望還是能完成這個自己欠很久的東西。) --- 如果是我,王陽明的思想核心,我絕不會挑四句教。 王陽明臨終的遺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個人認為是儒家與儒家心性論的核心。 (甚至代表著三教合一的起點與終點。甚至也是中國思想史的大句點。) --- 內外如一的打通,落實於事物上,履行實踐, 明心見性,無分內外,觀照萬物,映出萬物。 無論是孔子的仁,孟子的心性論與盡心,中庸的誠,王陽明的致良知, 不過就是「此心光明」而已。 讓自己的內心像是太陽一樣普照萬物,映照出萬物, 沒有隔閡、沒有蒙蔽、沒有偏見成見、沒有執著限制, 想什麼就做什麼,想的就等於做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誠實的面對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聽從道德理性的選擇, 內外如一,知行合一,忠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並推己及人, 簡單而易行,相信「人人皆有」、「人人皆可為聖賢」的理想浪漫主義, 儒家其實很簡單,思想其實很簡單, 不是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82

06/19 14:15, , 1F
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06/19 14:15, 1F

06/19 14:15, , 2F
也謝謝這一年來的整理!
06/19 14:15, 2F

06/19 19:40, , 3F
推自己的看法與立場,(及自行閱讀文本的能力)
06/19 19:40, 3F

06/19 19:41, , 4F
還有「思考問題的能力」更是貫徹始終的:)
06/19 19:41, 4F

06/19 19:48, , 5F
良知的展開 應表示四句教為良知貫徹始終(純化)的過程
06/19 19:48, 5F

06/19 19:51, , 6F
第一句強調良知未發(心之體),後三句則指良知能發動意
06/19 19:51, 6F

06/19 19:52, , 7F
同時良知能鑒察意並作行為選擇
06/19 19:52, 7F

06/19 19:53, , 8F
以孟子心性分說解釋,第三句精確而言應指性對心的作用
06/19 19:53, 8F

06/19 19:54, , 9F
性是判斷相對善/不善的機制,檢驗意(心中想法)
06/19 19:54, 9F

06/19 19:58, , 10F
四句教的解釋誠然仍有討論空間
06/19 19:58, 10F

06/19 22:10, , 11F
謝謝 拋磚引玉 :D! 希望大家期末考順利暑假快樂
06/19 22:10, 11F

06/19 23:30, , 12F
竟然出現意想不到的神人!!!
06/19 23:30, 12F
※ 編輯: salami 來自: 118.168.112.145 (06/22 04:20)
文章代碼(AID): #1HmBgYzT (B991010XX)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mBgYzT (B99101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