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聊聊蔡老師思想史-宋明理學部分

看板B991010XX作者 (史萊姆)時間11年前 (2013/06/19 01: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4)朱熹與中和新舊說 10+10=20 (4-1)中和舊說,中庸,中和,湖湘學派,體用模型 (4-2)中和新說,心性情三分,四端七情、天理人欲於體用模型之歸屬 --- (4)中和新舊說 所謂的中和新舊說, 主要在討論:「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庸名句。 蔡老師的專長在四書, 因此程朱陸王的大對決, 當然一個戰場是"中庸", 一個戰場是"大學"。 --- (4-1)朱熹中和舊說 朱熹早年受「湖湘學派」影響,提出「中和舊說」。 湖湘學派為程顥後學,以胡五峰等人為代表, (朱熹早年求學對象在湖湘學派中似乎很小咖,名字自己去看,應該不用背!?) 湖湘學派的關鍵在:「先察識,後涵養。」 如果"察識"屬於已發,"涵養"更在察識之後, 因此"未發"究竟是怎樣,一直不得其解。 (勞思光說法,後來胡五峰成為朱熹之敵論,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參考老師講義: 朱熹後來有所悟, 反對了「未發之前」(小程)、「未發之際」(楊時)、「未發_見解」(李侗)的說法, 朱熹提出了體用模型: 體 性 理 未發 (無不善<--對照程頤說法) ------------- 用 心 氣 已發 (有善惡<--對照程頤說法) 「以性為未發之體,以心為已發之用。」 心始終流行不已,任何時刻皆是"已發"。 --- 這個部分可以參考牟宗三的"三系說"。 基本上於「程朱」、「陸王」之外,另外整理出第三系, 其中的湖湘學派胡五峰等人就是此系。 此系可獨立分出第三系, 如果勉強整合,則較偏向陸王一系。 此外,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內容談的是朱熹的中和舊說。 上述朱熹「舊說」,由於較接近"湖湘學派",也因此較接近"陸王"說法, 王陽明為了塑造"朱子晚年也跟我說的一樣"的假象, 所以寫了這篇"朱子晚年定論"。 不過,私以為王陽明吃朱熹這個豆腐,吃得有點太大了。 但怎樣也比不過朱熹直接修改大學內文啊。XD --- (4-1)中和新說 朱熹40歲,悟「中和新說」, 朱熹46歲,有「鵝湖之會」, 時間上來說,朱陸鵝湖之會時,朱熹已經有"中和新說"。 中和新說,以結果來看,的確是他自己所悟, 因為這種分類法要求,以前還真沒見過。(誤) 朱熹巧妙的把"心"提出來,放在一個特殊的位置。(似乎是勞思光說的"未定項"?) 這個心,和孟子心性論的"心"不同, 當然也和陸王心學的"心"不同,甚至北宋四子也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說法。 實際上看來,模型與程頤的「水波」相當有關連性,建議放一起討論。 可以發現其實與程頤「水波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 簡單把模型整理如下: 理 無不善 心之體 心之靜 性 水之靜 未發 心--------------------------心---- 水----------------------- (氣) 有善惡 心之用 心之動 情 水之動 已發(中節) (欲) (水之濫 已發不中節) 1.心統性情、心兼性情、心主性情。 2.存天理滅人欲,是希望"已發不中節"者(人欲),能夠成為"已發中節"。 程頤朱熹一直不是我的強項, 不過整合老師筆記、老師講義、課本解釋、課本文本, 大致上能整理出這兩個模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82 ※ 編輯: salami 來自: 118.168.112.145 (06/22 02:13)
文章代碼(AID): #1Hm9rWD8 (B991010XX)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m9rWD8 (B99101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