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聊聊蔡老師思想史-宋明理學部分

看板B991010XX作者 (史萊姆)時間11年前 (2013/06/18 19:02),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7 (看更多)
(2)程顥 10+10=20 (2-1)識仁篇:對「誠」的解釋,與中庸比較,與孟子比較,其中的道家成分 (2-2)定性書:內外動靜、無心無情、與張載比較 --- 幾點筆記寫在前面: 1.首先朱熹認為"二程之學皆自周氏出",勞思光認為不是。 2.二程語錄同時混有程顥程頤說法,不易判定。 3.周張劭不見得能稱為儒家, 而二程開始有"儒家"自覺, 但受道家影響甚多,又未必全與先秦儒家相同, 實際上應該直接歸類為"理學"較佳。 這件事情在宋明理學裡一直重複出現, 實際上以我個人角度,宋明理學家自稱為儒家,反而是一大敗筆。 4.二程提出"性即理"的看法, 但是對於仁和性的定義,似乎變化很大。 單看課本所引用文本,以及勞思光的分析,實在有些混淆, 更遑論前要比周張,後要比朱, 最後還得與更早的孟子中庸相比。 建議把仁、性、理的定義,回歸文本, 討論「"程顥"在"識仁篇"中對"仁"的看法」, 是一個較安全穩定的分析方式。 --- (2-1)識仁篇 識仁篇中的重點在「誠」(中庸),以及反身而誠(孟子), 這裡需要與中庸、孟子相比較,並且找出其中的道家成分。 --- 1.與中庸比較 首先個人認為程顥的識仁篇 (噢..我的自然輸入法終於認得"程顥"了) 「誠」的"模型"其實與中庸滿像的,但是"源頭"卻有不同。 如果把「中庸的誠」比喻成一條"由源泉冒出,打通入海的河流", 「程顥的誠」比較像是"由天上而來的水管冒出,打通入海的河流"。 也就是說,模型相同,但是源頭不同,火車頭不同。 其中的差別在於「仁」的解釋, 在儒家的解釋中,「仁」基本上就是上述模型的"源頭", 但是孔孟的「仁」,來自於(內在的)「心性」(道德理性), 但是程顥的「仁」,來自於(外在的)「天地萬物」(天地萬物之理)。 因此與中庸相比較,「誠」的模型是相同的,(「反身而誠」的方法也很相似,) 但是模型的源頭「仁」,則是不同的, --- 蔡老師的說法: 天地不仁->道家->關照的冷智(被動的東西)->推開與萬物的距離 天地皆仁->程顥->視為同體 程顥的仁,無"物我內外"之分,(到了很高的境界,則知「仁」是一體。) 不需防檢不需檢索,(境界到了則能一體待之,但需要很高的境界。) --- 2.與孟子比較 程顥引用許多孟子說法, "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又提到"勿忘、勿助長"。 這裡都和孟子有明顯關連。 但蔡老師認為程顥之仁,與孟子有差異, 最大的問題在境界與功夫。 程顥認為,只要境界到了,反身而"誠",反身到"仁體",就能知"天地萬物為一體", "不需防檢不需檢索"、"未嘗致纖毫之力",直接到達"仁"的境界。 實際上與孟子明顯的差別在「工夫」。 孟子認為需要「盡心」才能達到, 每個人都有這種"能辨善惡"的道德理性、思考能力, 思則得不思則不得、從大體為大人。 借用王陽明的說法:"人須在事上磨",和蔡老師一直強調的"工夫"是相同的。 (此外 程顥之仁屬於天地萬物 而孟子之仁則談論人之心性 見後面性的討論) --- 3.與道家比較 程顥的仁,可以看出明顯的儒道混合的色彩,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存久自"明",安待窮索。」 「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 「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張載也有此說法)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仁至"難言"。」 仁:無對無方 <=> 義禮智信:有對有方。 --- 4.試著區分模型(個人整理) 知天[ 知性[性=人之性 [(源頭) [仁=道德理性=心性模型=能辨善惡 孟子[ ↑ 盡心[ ↑誠 [ ↑ [ ↓ [ ↓ [實踐(在事上磨) [性=理=天地萬物之性=天地萬物之理 [(源頭) [仁=天地萬物一體 程顥[ ↑ [ ↑誠 [ ↑ --- (2-2)定性書 (識仁篇說太多了..定性書寫精簡一點好了) 1.程顥的「性」其實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光看課本引文就有差異, 又說「道即性」、「生之謂性」、「性即氣」。 似乎出現了道家、告子、張載等等的影響。 實際上最好以定性書或特定文本為範圍作討論。 2.程顥在定性書中的性,道家色彩十分重, 包括:無內外動靜、無心無情等等說法, 「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性無內外。」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無對、無別) 「聖人之常,以情順萬物而無情。」(蔡老師:不是沒有感情,而是沒有區分內外動靜。)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 可以看出「定性書」中的「性」,其實有很濃厚的道家色彩, 甚至有很多「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無心無情」、「患於用智」的說法。 3.與張載比較 由於定性書是回應張載的書信, 其中可見與張載的差異。 張載希望能「定性」,又認為定性需要「靜」,因此很「防外」, 程顥認為「無內外動靜」,即可「定性」,因為「性無內外」。 (此處可順帶說明,張載如何以"氣論",推論出對"性"的看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82

06/18 20:51, , 1F
程顥的性偏重自然之性,沒有刻意提出"人性"
06/18 20:51, 1F

06/18 20:53, , 2F
無情者,無私情也
06/18 20:53, 2F

06/18 21:00, , 3F
對..老師有說二程的性和孟子的性 比較 會考XD
06/18 21:00, 3F
※ 編輯: salami 來自: 118.168.112.145 (06/22 01:59)
文章代碼(AID): #1Hm3ueHz (B991010XX)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m3ueHz (B99101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