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短視近利的台灣

看板politics作者 (大厚黑海賊團長---雨燕)時間13年前 (2010/10/23 00:41), 編輯推噓0(006)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8 (看更多)
我本身不是國際實務的從業者, 很多東西是我上一個曾擔任過製藥、汽車行銷的行銷經理的 國貿實務與日本行銷手法的課程 他是日本某知名大學畢業的,他的專長是日本是行銷策略。 國際貿易最重要的是情報與服務精神,只要有這兩個, 就很容易建立好的商譽,加上本身的研發能力與商業秘密的保護, 想要使研發成果變成「極高商業利益」的產品, 或者想要經營屬於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有「服務精神」, 不是單靠上文說的建立品牌啦!或者偏重研發! 「行銷」尤其是要推展國際貿易,基本的要熟析裝船與契約上的貿易條件, 然後要知道商品的製程,各企業與工廠的長處,這部份台灣大企業做的還不錯! 但是中小型廠商很是痛苦! 然而台灣想要提高競爭力,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服務精神與情報能力! 「消費者至上」是台灣要促進競爭力的精神之ㄧ,多少企業做到? 售後服務與售前保證,除了大型的企業之外,中小企業不過只是代工而已。 有人曾說台灣的發展模式是中小型企業依附在大型企業發展的「菌株模式」! 然後就研發與專利部份,這是一個廠商是否能夠形成「獨占力」的重點, 這我說過了!我不否認這是針對大企業而言! 但是,我認為台灣要發展國際貿易,至少要作到: 1公正妥速的仲裁與嚴密專業的商業法,台灣在前者還需要努力! 2政府不該介入國際貿易,或者應該說不該企圖在實施保護政策, 但是「若一定要保護農業」,那也只要推動農業的商業化即可! 3企業應該要更重視消費者權利與服務精神,並且要學習日本的情報能力! 有些東西,明明都說了很久!也知道要作些什麼! 就是不肯做!還說不要短視近利!但是.....我想知道「利」在哪裡? 我還要找工作耶!行銷我沒輒,頂多做個研究或坐辦公室的! 結果,竟然然「短利」,哪來的「長利」? -- 厚黑的三層功夫:面厚心黑  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厚而硬,黑而亮;厚而無形,黑而無色 厚黑的讀書進程:走馬看花  埋頭苦讀->略觀大意->不求甚解->不愛讀書->無書讀無理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0.212.162

10/23 02:27, , 1F
"我認為台灣要發展國際貿易"
10/23 02:27, 1F

10/23 02:27, , 2F
"政府不該介入國際貿易"
10/23 02:27, 2F

10/23 02:28, , 3F
台灣走日本路線會不會反而綁住自己?
10/23 02:28, 3F

10/23 02:28, , 4F
"不該企圖在實施保護政策"
10/23 02:28, 4F

10/23 02:28, , 5F
"但是農業的保護還是要有"
10/23 02:28, 5F

10/23 02:28, , 6F
你到底想怎樣啊大佬﹖
10/23 02:28, 6F
抱歉,我寫字寫的不清楚,所以改了 簡單來說,台灣不能依靠政府的保護政策來當作發展國際貿易的方法。 這只是又再次淪為台灣六、七0年代以前的重商主義,這反而扼殺了台灣發展, 因此,必須要開放國際化、自由化,這是之前的推文或回文我所主張的, 台灣與日本、韓國一樣都是要靠國際貿易生存的,甚至荷蘭、新加坡等國也是借鏡, 新加坡的金融體系不像其他國家,他們跟瑞士一樣很「商業化」, 進一步說,服務業並非只是內需產業,這是大家的誤解! 服務業不但是內需,更是外銷的產業,雖然台灣無法像「美國-印度」模式, 但是,如果真的可以讓台灣的航運能夠在進步的話,會更好! 政府最好的貿易措施,就是在維護金融穩定下,推動完全的商業化, 各企業之間的情報盡量能互通有無,而非藉由「保護」來維護自身權益。 要知道,貿易依存度如此之高的台灣,無法接受來自他國的貿易制裁,尤其是中美, 國際貿易與其說是純經濟的競爭,不如說是政治與法律的競爭, 一方面,維護金融的安定;另一方面,促使良性競爭, 另外就國際商務糾紛,最好是能夠以更便利快速公正客觀的方式處理之, 例如商會或法院的仲裁與和解等,交易(談判)成本越低,貿易會越發達, 還有,政府應該多多開放各國商務資訊,最好到「近乎透明」的程度, 以及在交通與網際網路上,要更加整治,機場也好、港口也好。 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說說,雖然我之前曾說臺灣企業服務精神還未到位, 不過水準已經進步很多了,簡單而言,任何貿易的本質還是商業,要吸引顧客, 還是要保護消費者,這就是國際貿易實務中的售前、售後與中間運輸、服務的要點。 這版上應該有很多過國際貿易實務的吧! 或許我辭不達意,不過我想應該錯誤算少了吧!有錯還望指正! 最後,模仿日本是否會造成反而造成綁住手腳? 老實說,學習任何的東西剛開始都會綁手綁腳,但是就像上文的某位網友說的, 「專利大多非原創的」,我想「新的商務模式也都是舊的商務模式的延伸」, 台灣的優勢,除了是中美日三國的運輸路線必經之地外, 就是台灣的企業由於曾受日本殖民身受其影響,加上與大陸的語言,與美國的相互利益, 所以,無論是要對誰進行貿易,都能叫他國得心應手! 但是如果一味的進行保護政策,又或者只是希望能少燒錢,不去研發或重視聲譽, 以為政府就是要萬能,就能更順利發展,那更是「短視近利」! 申言之,政府只要把 1商業法與解決糾紛的管道設立好, 2整治交通, 3推動商務教育, 4開放國際貿易的各項資訊, 5使農業更商業化,投入研發資源(與工商業不同,無企業組織可進行研發), 6穩定金融體系,以及督促各企業的財務風險穩定。 其他的,在「嚴格」的督促公司企業財務操作下,要倒要擴張隨他們去! 政府有更多事必須要努力!回頭看看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吧,這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 主導國際貿易,不是政府應該的職責! ※ 編輯: stevegreat08 來自: 61.60.212.162 (10/23 03:21)
文章代碼(AID): #1CmRxJDz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mRxJDz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