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林肯是否有解放黑奴?

看板historia作者 (Janeite)時間11年前 (2013/03/08 05:21), 編輯推噓9(903)
留言12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0 (看更多)
※ 引述《LUDWIN (暑假已經過完了)》之銘言: : ※ 引述《jodawa (jodaway)》之銘言: : : 我原本以為林肯為了堅持解放黑奴,所以不惜引發南北戰爭,但是之前曾經在李敖的節目 : : 上聽他說,根據林肯的書信,林肯並沒有堅持一定要解放黑奴,他最主要的目的是維持美 : : 國的統一,黑奴問題是其次。 : :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請各位大大解惑,謝謝。 見獵心喜的翻案論還是看看就好。 林肯是位律師,也是位善於雄辯的政治人物, 所以他的用詞還沒弱到給政敵抓把柄的程度(相較於某位拿法學博士的皇....)。 他對奴隸制度的表態多到爆炸,所以他的態度很清楚: 我在道義上很肚爛奴隸制度,但要辯論這問題我希望在法律上談, 所以那堆拿聖經出來戰人的廢奴主義者跟我不同掛的。 然後他認為國家是一切根本,所以國家的統一是所有事情的最優先 為了避免分裂,什麼都可以談,包含蓄奴制度,但就是不要打仗。 引一段1854年10月在伊利諾州Peoria的演講節錄: Our republican robe is soiled, and trailed in the dust. Let us repurify it. Let us turn and wash it white, in the spirit, if not the blood, of the Revolution. Let us turn slavery from its claims of “moral right,” back upon its existing legal rights, and its arguments of “necessity.” Let us return it to the position our fathers gave it; and there let it rest in peace. (我們共和國的聖袍沾汙了,淹埋在灰塵中。讓我們把他弄乾淨吧!讓我們將其洗白, 在精神上,而非用革命的鮮血。讓我們把奴隸制度從"道德權利"的言論轉回既有的法 律權利,以及各種"必要的"論述中。讓我們將其還回到我們祖輩們給予的位置,使其 回歸平靜。) 很不巧,偏偏最糟的事情發生了。 : 基本上美國立國是聯邦制,但各加盟州對於內政上的決定範圍有所質疑 : 這就有點像是加盟店和加盟本部的關係 : 身為加盟店長,總是會有些被加盟本部綁手綁腳的行政規定和裁量範圍問題 : 如果都能適時化解就好,但是有些特定專門性的問題可能就很難化解 : 南北戰爭就是把各加盟店的問題一次爆出來痛打一頓 : 也就是各加盟店長直接在店長會議上開幹,然後烙幫手直接文的武的大戰一番 : 至於黑奴問題,這有點像是行政裁量遇到憲法人權保障的問題 : 南方州認為自己身為農業取向州,黑奴的使用是州產業不可或缺的部份 : 甚至是州歷史的一部分,聯邦應該視黑奴使用是州內政而非人權問題 : (南方:我叫我小孩去打工賺錢,你們這些死公務員少拿兒少法來嗆我) : (北方:有這種道理,你的人得來我這邊才算常人,那憲法定假的喔) : 不過後來也有很多人發現棉花大量生產使用黑奴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 : (南北戰爭1860開打,但紡織機制造出大量棉花需求也才在19世紀初期,不到一兩代) : 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用的,所以黑奴傳統說常常被產業史家拿來笑XD : 其他像是行政管轄權的事情更是紛紛擾擾,南北戰爭前的美國政治事件 : 其實就是各州和聯邦互相劃定裁量範圍的競爭 : 黑奴的運用問題則是引爆問題的引信 : 但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東西該給州管,什麼又是聯邦管』 : 只是黑奴問題聽起來比較正經八百冠冕堂皇而已:P 這比喻太樂觀了, 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政局在台灣鄉民的眼中可能只有索馬利亞的水準。 美國剛成立時連加盟店的關係都達不到, 而是只是個有個精神規章(叫做邦聯條例),然後安一堆名譽代表的空殼公司, 平常裏頭的職權沒啥實權,一切都要開會,然後各州說可以才能動 因為大家覺總公司的存在就是種錯誤,所以會長找吉祥物來就好, 硬要比的話,跟某島國的動物聯盟幾乎是差不多的。 後來雖然聯邦論扭轉輿論,使得經過多年筆戰和鄉民亂戰之後總算修出部憲法, 但這個憲法為了要過,閃避了一堆問題,本文就只有五條, 告訴你要有三權分立原則,和三者的最高主管機關是誰, 但三者的職權到哪,其實說的很模糊。 他的價值是附款塞了十條權利法案進去,才讓他變得很重要。 也是因為太模糊,以至於司法機關的首腦聯邦大法官的權力要過十多年才確定下來。 就是這樣,所以結果就變成主張州權和主張聯邦的兩派持續角力。 在立法上,國會的席次可以變動,玩的遊戲可多,所以還好, 但行政上,則是誰當家作主,一次還可以當四年,自然就隨我惡搞, 所以州權派的總統上任,惡搞政府不但自己超爽選民也很開心,惡搞的習慣也持續下去。 但問題是,經過幾十年來,改良版動物聯盟內的人口持續成長, 國家規模和經濟實力一直膨脹, (不像某動物聯盟,隊伍變少,票房也越來越差) 這個過去還可以裝死沒看到的二元對抗就惡化成為地域衝突。 到廢奴問題激化的1840年代晚期, 比較鄉民的南方社會結構和獨立時大致沒什麼變化, 用黑奴這種綁住勞動力的方式大家十分能接受 但北方則早已都市化和工業化,經濟上仰賴自由市場, 立場上也越來越傾英,越來越講國際觀,廢奴就變成很有市場。 於是這種地域的緊張關係, 變成用奴隸制度廢除與否的方式呈現出來。 然後正反兩邊的辯論方式也跟今天我們認知的大異其趣。 支持廢除者的主張不是拿人權(那年代沒有這東西)出來戰, 而是拿本聖經出來,跟你說人人都是上帝的完美傑作,所以不要把人當動物使, 而且你看歐洲各國大家都廢了,這是國際趨勢; 反對派則是跟你說這是我們的習慣,而且我們的黑奴也過得很愉快啊, 吃飽沒事不要來找我們麻煩啦。 於是最後兩邊就像今天的廢不廢死一樣,各說各話, 各自找極端的例子(支持者找受害者血淚控訴,反對者則是說你們在唬爛)亂戰。 最後演變成互不相讓的情況。 所以林肯雖然在情感上支持廢奴, 但沒事總一直強調請回到法律層次來談,還有他不是清教徒廢奴主義者。 因為其實這問題在當時幾乎是二選一的價值觀之爭, 所以也不是南方就都反廢奴,北方就都支持。 最好的例子就是林肯和羅伯特李將軍。 林肯住的伊利諾州在北方,但其實他的妻家幾乎都蓄奴, 當地居民也都反廢奴者居多,以至於他老是選輸對手道格拉斯。 相較之下,羅伯特李是維吉尼亞人,但他就是態度非常明確的廢奴主義者, 他不但很早就把家裡的黑奴遣散,當初林肯開戰時差點答應去北方就職。 但造化弄人,因為廢奴議題最後和地域對抗綁住, 這等於是個開關,反而引爆改良動物聯盟歷史上最不可碰的禁忌, 就是州權派和聯邦派的決裂。 聯邦每拒絕一個蓄奴州,南方和州權派就出來嗆政府欺壓人民, 兩邊的疑慮就加深一次。 最後整個引爆點就在林肯這位這輩子的運氣全在共和黨總統初選爆發的新總統身上。 因為他過去對奴隸制度的表達方式, 讓早已不信任聯邦的南方各州覺得"幹,這傢伙是廢奴政客,他上任一定會硬幹" 而不鳥他在選前強調一切都可以談的論點,自己先硬幹。 於是一上任紛紛宣布獨立,於是整個爭論瞬間就從對支持廢奴與否, 一下拉到聯邦與州誰為重要的議題上。 於是支持廢奴的羅伯特李只好選擇當個光榮的維吉尼亞人,為南方效力, 而林肯則是以總統的名義開戰,從此分道揚鑣。 至於解放奴隸宣言本身則是林肯日後覺醒開外掛的神奇故事了, 再次暫時不談。 於是,說黑奴議題其實是個果汁機, 一打開後把原來不能碰的東西都絞了進去, 反而讓過去可以談的問題變成必須上戰場解決的歷史共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 編輯: chinese228 來自: 140.112.4.195 (03/08 06:08)

03/08 10:14, , 1F
推...史匹柏的《林肯》其實表現得很清楚 林肯就是這態度
03/08 10:14, 1F

03/08 10:20, , 2F
只要聯邦能不分裂 國會是考慮暫緩解放黑奴的...
03/08 10:20, 2F

03/08 10:21, , 3F
但既然南方都自絕於聯邦之外了 就乾脆徹底解放黑奴!
03/08 10:21, 3F

03/08 13:45, , 4F
03/08 13:45, 4F

03/08 14:39, , 5F
03/08 14:39, 5F

03/08 20:39, , 6F
不好意思 請問原版的動物聯盟是指?
03/08 20:39, 6F

03/08 21:10, , 7F
中華職棒XD
03/08 21:10, 7F

03/09 00:36, , 8F
靠夭,拿中職來比當年美國政局實在很適合
03/09 00:36, 8F

03/09 00:37, , 9F
就連爪爪歌原本也是印地安人的戰歌
03/09 00:37, 9F

03/09 01:58, , 10F
噁~~~州權和聯邦權的問題,之前美國憲法念這個念到讓人想吐
03/09 01:58, 10F

03/10 20:35, , 11F
剛開始的政局真的很像種花擲蚌... XD
03/10 20:35, 11F

03/11 16:34, , 12F
推,感謝回文
03/11 16:34, 12F
文章代碼(AID): #1HEGJ9qX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HEGJ9qX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