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漢朝時為什麼堅持要分封

看板gallantry作者 (yongqing)時間12年前 (2012/07/26 10:23),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如果拿到學術研討會上,這些看法會引發很多精闢的討論。基本 : 上要絕對地說「有」,或者「沒有」;要絕對地說「是這樣」而 : 「不是那樣」,都會遭遇很多的史料徵引與詮釋的挑戰。以下謹 : 就藏書中摘錄一點點小篇幅,可以參考一下前輩學者的討論與看 : 法是如何?學術討論本來就應該做「文獻回顧」的先行研究,然 : 後才好展開議題的闡發。基本上目前是可以看到,有一些前輩學 : 者的主張跟您的看法好像有點不太一樣,這會影響到我個人對您 : 的看法之認識(肯認與否認,都有可能) : ------------------------(以下引文)---------------------- : 嵇哲,《先秦諸子學》,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1年(1982年)1月 : 10日再版 : p252: : 墨子以為戰爭之於天下,有害無利,故倡非攻,欲求非攻主義之實 : 現,則又主張兼愛。春秋之末,政治多為貴族所把持,平民無由上 : 達,則倡尚賢。列國分立,非攻則無由統一,故又繼之以尚同。此 : 其政治方面之主張,亦由尊天而來也。 : p264: : 墨子非攻主義,由於救世之熱忱,出於兼愛之思想,兼愛非攻, : 為墨子學說基本之觀念。假令兼愛非攻之道,果能形於春秋戰國之 : 際,諸侯各安封地,互不侵犯,則必停於列國並立之狀態,而無統 : 一政令之政府,亦非完善之政治組織;故欲達到理想之政治目的, : 墨子乃有尚同之義。尚同者,言人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下比,以建 : 強有力之統一政府也。天子者、政治之元首也。政治在使社會治平 : ,思想集中,而政治組織,首重統治人類之思想。墨子乃提出在人 : 類中選擇賢良人士,以為社會思想之準則,此即所謂天子也。 : ---------------------------------------------------------- :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下冊,台北:學生書局,民73年(1984年) : 8月再版 : p720: : 梁啟超曰:「秦并六國,實古代千餘年大勢所趨,至是 : 始成熟,非始皇一人所能為,並非秦一國所能為,其功 : 罪由尤非一人一國所宜任受也。」戰國載記 : 綜觀春秋戰國大勢,皆在兼併下趨向統一。而統一之者,何以不在 : 歷史文化深厚之中原,而在西偏新進之秦國?蓋東方諸侯雖文化深 : 厚,皆抱狹義的國家觀念,始終未樹立遠大規模,不足以應付新興 : 之機運,暮氣沉沉,惟圖保守苟安。秦則自立國即循西周開創路線 : ,堅持大一統原則,乘時造勢,因利乘便,活潑運用,百折不撓, : 卒收功賞。 : ---------------------------------------------------------- 所以該書作者王恢認為秦自非子被封於秦邑以來就有不臣之心囉? : 姚秀彥,《先秦史》,台北:三民書局,民73年(1984年)10月再版 : p272: : 人才與國運總是消長的,國家強盛有前途,人才總是不遠千里來萃 : 集,如戰國初期之魏,中期齊稷下。現秦富強,有統一中國之勢, : 人才自然紛紛入秦,何況呂不韋又著意招攬?據說當時門下有三千 : 人替呂不韋著書,書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言,認為已詳 : 盡了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置於咸陽市門旁,宣布諸 : 侯各國游士賓客,如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從呂氏春秋,可看出戰國以來的各家思想,有合流趨勢,儒法道墨 : 儒陰陽各派思想,在這本書中合流,而沒有排拒的現象。思想界的 : 合一,也就是中國統一的理論基礎。呂不韋雖然是在造就他個人的 : 勢力聲望,而招致東方學者入秦,但卻也溝通了東西雙方的歧見, : 對於統一六國,或許也減少了思想觀念上的阻力。 : p275 : (按:秦王政26年)至此,列國分立的局面結束,大一統政權建立, : 先秦諸子大一統理想和觀念得以實現,是從夏商有史以來的新局面。 : ---------------------------------------------------------- 所以姚秀彥認為秦毀他國明堂社稷是先秦諸子的理想囉? : 李震,《中國政治國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5年 : (1986年)5月 : p159: : 又議改制。當時之丞相綰等仍主封建,因上陳建議云:諸侯初破, : 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此一統治遠地 : 之封建主張,卒實現於漢初之劉邦)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 : 便。 : 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 : 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 : 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 : 意,則安寧之術也(戰國以下已實行此種君主集權之制)。置諸侯不 : 便。 :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 : 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 : 三十六郡。 : ---------------------------------------------------------- : 陽寬,《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初版1刷、 : 2004年初版7刷 : p443 : 孟子曾經認為整個局勢最後是會「定於一」的,只有「不嗜殺人者 : 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篇)。)孟子所以要把「不嗜殺人」作為能 : 統一的唯一條件,是針對當時兼併戰爭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 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篇)的情況而說的。荀況認為「天 : 下歸之之謂王」(荀子王霸篇),就是說,做到天下歸心,就能完成 : 統一的「王」業。呂氏春秋曾慨嘆「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亂 : 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 : 得休息」(謹聽篇,觀世篇略同)。又說「天子既絕,賢者廢伏」, : 「當今之世濁甚矣,黔首(人民)之苦不可以加矣」(振亂篇)。呂氏 : 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迫切需要,同時還明確 : 地指出了「民之所走(趨附、歸向)」是在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 過程中「不可不察」的,所謂「欲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 : (功名篇)。的確,人民群眾在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 : 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六國的歷史任務, : 首先就是由於國家的統一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 : ---------------------------------------------------------- 所以大學者陽寬不覺得「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這句話套用在血洗諸國 的秦皇頭上怪怪的,甚至認為那些行為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 望? : 宮源海(主編),《德法之治與齊國政權研究》,山東濟南:齊魯書 : 社,2004年4月 : p350: : 戰國時期,經過群雄爭霸的攻略兼併,小國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已露 : 出端倪。稷下諸子各派都是大一統的積極熱情的鼓吹者,表現出了 : 對統一國家的嚮往和實現統一的堅定信念。 : 孟子作為稷下儒家學派的代表之一,堅信"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孟 : 子‧公孫丑下》),而中國必將"定於一"。荀子主張"四海之內若一 : 家"(《荀子‧儒效》),"天下為一"(《荀子‧王霸》)。管仲學派 : 強調"四海之內,可得而治",並提出統一天下的制度,如"書同文, : 車同軌"(《管子‧君臣上》)等。可見,實現大一統,是稷下學者十 : 分關注的問題。 : ---------------------------------------------------------- 原來i大您之前所刪之文所憑藉的論點是出於這裏 看來孟子在對岸被視為是位比Nostradamus還神準的預言家 http://i.imgur.com/woWTh.gif
套一段被大預言家孟子金口承認「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雖然不知道當時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多人都接受楊朱﹑墨翟的 觀點想法,但可以讓大預家開金口罵禽獸至少表示飯碗應該 被搶了不少才會那麼生氣啦 天下之人異義,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 ,其人數茲多,其所謂義者亦茲眾。(《墨子.尚同》) : 傅斯年,《傅斯年「戰國子家」與《史記》講義》,天津:天津古 : 籍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 p36: : 中國之由分立進為一統,在政治上固由秦國之戰功,然在文化上則 : 全是另一個局面,大約說來如下: : 齊以宗教及玄學統一中國(漢武帝時始成就)。 : 魯以倫理及禮制統一中國(漢武帝時始成就)。 : 三晉一帶以官術統一中國(秦漢皆申韓者)。 : 戰國之亂,激出些獨行的思想家;戰國之侈,培養了些作清談的清 : 客。但其中能在後世普及者,只有上列幾項。 : --------------------------(END)--------------------------- 其實我只是來備份的, 只是始終看不出上面這部份拿來這裏是想表達什麼 -- 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216

07/26 10:49, , 1F
推備份XDD 另一篇要不要順便?
07/26 10:49, 1F
上篇的c大有引言了 其實我很敬佩i大 手上有不少書也是受i大推薦才買來看 ※ 編輯: yongqing 來自: 1.34.2.216 (07/26 10:56)

07/26 11:12, , 2F
我也同意i大博學多聞,不過通常引文完,還是得加上自己解讀的
07/26 11:12, 2F

07/26 11:13, , 3F
意思,這樣才能讓人得知他的思考方向和切入觀點
07/26 11:13, 3F

07/26 11:14, , 4F
畢竟引文僅是書的一小部分,沒有解釋很容易變成 斷章取義 或
07/26 11:14, 4F

07/26 11:14, , 5F
過度解讀
07/26 11:14, 5F
文章代碼(AID): #1G4Ae6vg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G4Ae6vg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