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捷安特TCR碟煞c夾要選哪台?

看板bicycle作者 (危 險 心 靈)時間4年前 (2020/05/09 00:16), 4年前編輯推噓43(463113)
留言162則, 34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8/12 (看更多)
各位板友晚安週末快樂 這邊跟大家分享幾則今天看的公路車煞車實測報告跟我的解讀 首先這個主題是在討論公路車 那些喜歡扯登山車 越野車的 你可以滾了… 接著幫大家複習一下高中物理摩擦力的章節跟單車比較相關的部分 摩擦力分靜摩擦力跟動摩擦力 然後動摩擦力有動摩擦系數 靜摩擦力有最大靜摩擦系數 而最大靜摩擦系數總是大於動摩擦系數 也就是說若你要把兩個平面從相對沒有滑動的狀態下施力產生滑動 你必須施以稍大於最大靜摩擦系數乘以正向力的力量 然後當兩個平面開始滑動之後 兩者間的摩擦力就會小於你破壞兩者靜止狀態所施的力 而正向力就是兩個平面給予對方的做用力與反作用力 接下來談一下煞車的機制 簡單分兩個部分 1夾器、卡鉗碟盤等施力對輪組的減速 2外胎與路面之間的減速 前者由於輪框/碟盤一直在轉動 而夾器卡鉗固定不動 因此在煞車的過程必然是使用動摩擦力 動摩擦系數須實測得知 而正向力正比於於騎士的握力 後者一般情況下輪胎是滾動 對路面沒有相對滑動 因此兩者間是靜摩擦力的狀況 設路面完全是平的 那麼正向力就是你跟車的總重 (當然還要看重心在前後輪的分配 有人說前三後七…) 然後如果是下坡的話正向力要在乘以重量的餘弦函數 其實是小於平路的 (所以前面有板友說覺得下坡比較難鎖死 應該是錯的) 而當卡鉗夾器施予輪組的煞車力量大於最大靜摩擦力 外胎就會對地面開始產生相對滑動 也就是所謂的打滑 不過這個情況也並不是完全失去摩擦力 只是從靜摩擦力變成動摩擦力 減速的力道變小其實只是比較小的問題 比較大的問題是若你在打滑時不是完全直線行進 而是過彎 地面給你的向心力也會瞬間變小 然後你就有可能被甩出去雷殘 因此對凡人來說 打滑的情況無論如何都應該盡量的避免 而接下來我會用網路上極其有限的中文測試報告來說明公路車煞車不打滑的極限 首先是這篇 https://www.cycling-update.info/classroom/start-off/1826-5-1 然後裡面提到的CHC測試標準可以參考這篇 (ptt縮網址還被說是廣告連結…) https://www.tba-cycling.org/uploadfiles/454/公佈欄/TBIS自行車產業標準/中文/tbis_4210_part_4__ch_.pdf 摘要就是CHC測試標準是假人跟車100公斤下去在平地做測試 然後我們可以發現碟煞乾煞測試最多大約可以測到600N 溼煞差不多到300N以後就因為打滑測不到了 而且對於受測的五組碟煞系統來說 在輕煞不打滑的前題下 同樣的握力 溼煞的煞車力會掉10~30%不等 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雨天完全不受影響 然後也可以推估以我人加車不到80公斤的情況下 溼煞最大差不多240N是極限 如果是下坡還要在打折 (當然用的胎不同也會有差 這個稍後會探討) 當然如果你對前面我提到的高中物沒有異議 應該會同意這個溼煞的極限是可以套用在C夾上的… 接下來是這篇 https://www.cycling-update.info/classroom/start-off/1386-11-pk 摘要就是11組框煞輪組在握力40N的乾煞測試下煞車力道大約都落在200到300N 平均起來其實是較上一段受測的五組碟煞要優秀的 這跟我前幾天參加GIANT的TCR試乘會對於碟煞乾煞制動力沒有特別感覺是一致的 但是溼煞測試從比碟煞還威的220N到最慘的20N都有 落差極大 鋁框一般都還維持了不錯的溼煞煞車力道 碳輪有些掉得很慘 真的非碳輪不騎的人也許真的買碟煞會比較好… 我的結論是就像我之前說的 各類的產品都有好貨跟爛貨 喜歡買什麼貨自己選 對於不喜歡的產品也不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如果用溼煞表現最好的racehorse RT30搭配我的人車總重 我下坡不能煞超過CHC測試標準的最小握力40N 顯然是很輕鬆的… 最後關於外胎抓地力的測試 網路上的中文報告非常非常少 (某種程度也代表多數車廠跟騎士並不care吧…) 我只找到單車誌81期有做這樣的測試 https://www.facebook.com/cycling.update/posts/782977151755563/ 但是免費內容只提到測試方法 實測數據你必須花$買雜誌來看 最大靜摩擦力 將輪胎安裝於輪組,固定輪胎使其無法轉動,並於輪胎上方施加35kg重量, 輪胎下方接觸一玻璃滑動平台,量測拉動該平台所需最大力量, 數值越高代表抓地力較好 我買了電子書看 發現九款胎最大靜摩擦力差異其實不大(也就是可以隨便買的意思!?) 大約都在30kg上下 大約294N 套用前3後7的說法 如果前兩篇的測試連人帶車100kg 後輪正向力70kg 最大靜摩擦力的確跟第一篇的最大乾煞力道600N差不多 最後講講我對煞車的看法… 其實我覺得每款車都幾千幾萬人在騎 不可能有什麼車什麼配件是絕對不能用的 只有跟你調性合不合而已 有人覺得他用比較輕的力道操控會更精準 可是有的人就須要一定的力道才會穩啊 像我就覺得你要把握力精準度控制在10公克內絕對比控制在100公克內要困難啊… 像LBJ常常三分比罰球還準 你要怎麼解釋?? 然後就是如果你常騎山路的話就會知道 除了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之外 精準控制力道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因為只要煞車力道是穩定的 你其實只要在肉眼看到車速降到你設定的目標的瞬間放開煞車就好 力道小就煞長一點 力道大就煞短一點 重點是不要煞太大力 打滑就gg了 (如果你對於雨天下坡破PR有偏執話這一段請乎略…) 然後如果前方突然有事故 大部分也是用最小程度的減速 換取一點點時間空間去閃過障礙然後繼續前進 通常沒有人在講什麼煞停的… 以上… 感謝沒有直接end的人 祝大家騎車平安順利 心靈制動力u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2.23.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588954614.A.64D.html ※ 編輯: heibow (1.172.23.211 臺灣), 05/09/2020 00:19:45 ※ 編輯: heibow (1.172.23.211 臺灣), 05/09/2020 00:21:10

05/09 00:23, 4年前 , 1F
謝謝分享
05/09 00:23, 1F

05/09 00:29, 4年前 , 2F
推 百款車百種人 A不適合不代表B也不適合
05/09 00:29, 2F
※ 編輯: heibow (1.172.23.211 臺灣), 05/09/2020 00:40:23

05/09 00:39, 4年前 , 3F
這篇真的用心,推
05/09 00:39, 3F

05/09 00:41, 4年前 , 4F
我想問個問題:有辦法找到握力為40N之外的測試
05/09 00:41, 4F

05/09 00:43, 4年前 , 5F
R大 碟煞那篇其實有很多不同握力的測試
05/09 00:43, 5F

05/09 00:43, 4年前 , 6F
結果嗎?因為我平常轉6N的扭力板手都會有些吃力了
05/09 00:43, 6F

05/09 00:43, 4年前 , 7F
框煞的話 可能得花錢去拜託CHC了…
05/09 00:43, 7F

05/09 05:36, 4年前 , 8F
個人觀察下山不少人是壓著等速下滑,用最大煞力的沒
05/09 05:36, 8F

05/09 05:36, 4年前 , 9F
那麼多。鋁框就好,細胎抓地是碟煞無用論常用論點
05/09 05:36, 9F

05/09 06:25, 4年前 , 10F
6N扭力吃不吃了要看力矩好嗎==
05/09 06:25, 10F

05/09 06:38, 4年前 , 11F
推啊!我大概說了一千次有,碟煞就是為碳輪而生
05/09 06:38, 11F

05/09 06:53, 4年前 , 12F
更換夾器/煞車皮/陶瓷邊都是的辦法,碳框從材料就跟
05/09 06:53, 12F

05/09 06:53, 4年前 , 13F
鋁框不是同個考量點出發...
05/09 06:53, 13F

05/09 07:34, 4年前 , 14F
碳框雨天煞車真的危險
05/09 07:34, 14F

05/09 08:02, 4年前 , 15F
推科學
05/09 08:02, 15F

05/09 11:31, 4年前 , 16F
C煞小飛輪就是帥~~
05/09 11:31, 16F

05/09 11:32, 4年前 , 17F
其他我不敢騎出門..
05/09 11:32, 17F

05/09 12:01, 4年前 , 18F
所以碳框選碟煞,鋁框都可以
05/09 12:01, 18F

05/09 12:18, 4年前 , 19F
沒錯 自己覺得帥是很重要的考量 甚至是最重要的考量
05/09 12:18, 19F

05/09 12:27, 4年前 , 20F
我用捷安特的碳纖輪下雨天從陽明山握下把滑下來,非
05/09 12:27, 20F

05/09 12:27, 4年前 , 21F
常好啊,煞車線性也足夠力道
05/09 12:27, 21F

05/09 12:28, 4年前 , 22F
握上把是一定不夠力
05/09 12:28, 22F

05/09 13:28, 4年前 , 23F
campagnolo的上把夠力,Shimano的手要比較大
05/09 13:28, 23F

05/09 13:29, 4年前 , 24F
不管如何,天天都要騎車才不會吧對不起車車
05/09 13:29, 24F

05/09 13:34, 4年前 , 25F
好文
05/09 13:34, 25F

05/09 13:36, 4年前 , 26F
碳框的問題不只是雨天制動力啊
05/09 13:36, 26F

05/09 13:36, 4年前 , 27F
你忍心讓雨天沙土去刮你的家當嗎QQ
05/09 13:36, 27F

05/09 13:37, 4年前 , 28F
碳纖表面在怎麼硬是有比沙石還強?
05/09 13:37, 28F
※ 編輯: heibow (61.227.27.36 臺灣), 05/09/2020 13:45:47

05/09 14:22, 4年前 , 29F
其實鋁框的表面也沒有沙石硬 陶磁邊硬度可能接近
05/09 14:22, 29F

05/09 14:30, 4年前 , 30F
但陶瓷邊還是會因為砂石粉塵被煞車夾到磨掉不是嗎?
05/09 14:30, 30F

05/09 15:27, 4年前 , 31F
slimmonkk 會~
05/09 15:27, 31F

05/09 16:14, 4年前 , 32F
零壹也正為了C夾跟碟煞吵得夯。XD
05/09 16:14, 32F

05/09 16:17, 4年前 , 33F
我自己覺得C夾跟碟煞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差異,讓我
05/09 16:17, 33F

05/09 16:18, 4年前 , 34F
非要兩者只能擇一。畢竟我也用過還不算太差的RS785
05/09 16:18, 34F

05/09 16:19, 4年前 , 35F
下一部碟煞車…看看明年DA會不會改款吧。
05/09 16:19, 35F

05/09 16:27, 4年前 , 36F
都沒什麼討論到碟煞改變輪組構成之後的剛性變化
05/09 16:27, 36F

05/09 17:33, 4年前 , 37F
做夢夢到年底的da不出夾器
05/09 17:33, 37F
還有 85 則推文
05/10 23:20, 4年前 , 123F
你覺得是氣噗噗就氣噗噗吧 25T上不了武嶺 嘻嘻
05/10 23:20, 123F

05/11 05:57, 4年前 , 124F
到底是大飛輪看起來像輪椅 還是牽車看起來像殘障
05/11 05:57, 124F

05/11 05:57, 4年前 , 125F
哪個需要看護我覺得很一目瞭然了吧?
05/11 05:57, 125F

05/11 05:57, 4年前 , 126F
下次騎武嶺看到有人牽車時我會注意他的飛輪的
05/11 05:57, 126F

05/11 05:58, 4年前 , 127F
如果是25T牽車 科科
05/11 05:58, 127F

05/11 11:15, 4年前 , 128F
還在爬坡25T...現在不是2020嗎
05/11 11:15, 128F

05/11 11:48, 4年前 , 129F
本肥宅如果體重只有現在的一半,也想用25T
05/11 11:48, 129F

05/11 11:49, 4年前 , 130F
(TAT)
05/11 11:49, 130F

05/11 17:29, 4年前 , 131F
輪胎抓地力胎寬很重要吧,c夾的限制就是在胎寬,碟
05/11 17:29, 131F

05/11 17:29, 4年前 , 132F
煞解放了這個限制但有多少買碟煞公路車的會上>28c
05/11 17:29, 132F

05/11 18:15, 4年前 , 133F
有啊escape
05/11 18:15, 133F

05/11 20:04, 4年前 , 134F
現在剛要進入大寬胎時代
05/11 20:04, 134F

05/11 20:26, 4年前 , 135F
我 tcr isp 就是上28c, 未來還打算弄一組匡來上32
05/11 20:26, 135F

05/11 20:26, 4年前 , 136F
你拿公路車去爬山就是逼他坐登山車的事,在這個前
05/11 20:26, 136F

05/11 20:27, 4年前 , 137F
提下某些配背上登山車規格也沒什麼不對
05/11 20:27, 137F

05/11 20:47, 4年前 , 138F
tcr能32嗎?夾器那兩個軸就碰到了吧
05/11 20:47, 138F

05/11 21:14, 4年前 , 139F
等等,「登山車」本來就是個詭異的譯名耶。
05/11 21:14, 139F

05/11 21:15, 4年前 , 140F
拿公路車去爬山,如果是走公路,那就是On-Road。
05/11 21:15, 140F

05/11 21:16, 4年前 , 141F
Road bike做這件事,剛好而已啊。XD
05/11 21:16, 141F

05/11 21:23, 4年前 , 142F
早期的環法賽選手抽著煙爬大山的時候,離現代MTB
05/11 21:23, 142F

05/11 21:23, 4年前 , 143F
雛型誕生還有很~久很久。
05/11 21:23, 143F

05/11 21:26, 4年前 , 144F
公路車裝MTB零件的理由有很多很多,但選擇了那個
05/11 21:26, 144F

05/11 21:26, 4年前 , 145F
前提,好像有點…(苦笑)
05/11 21:26, 145F

05/11 21:29, 4年前 , 146F
雖然我一向不喜歡對岸(其實還有香港)的譯名,
05/11 21:29, 146F

05/11 21:29, 4年前 , 147F
但我得承認「山地車」是比較好的翻譯。
05/11 21:29, 147F

05/11 21:37, 4年前 , 148F
「越野車」不也很好嗎?
05/11 21:37, 148F

05/11 21:39, 4年前 , 149F
我在跟局外人解釋為什麼公路車要爬坡時
05/11 21:39, 149F

05/11 21:40, 4年前 , 150F
會特地叫越野車來分出差別
05/11 21:40, 150F

05/11 21:41, 4年前 , 151F
即使到了2020,不騎車的人還是認為
05/11 21:41, 151F

05/11 21:42, 4年前 , 152F
爬山就是要用登山車
05/11 21:42, 152F

05/11 21:59, 4年前 , 153F
「山地車」跟Mountain Bike比較貼合。「越野車」
05/11 21:59, 153F

05/11 21:59, 4年前 , 154F
又是另一個範疇了。
05/11 21:59, 154F

05/11 22:13, 4年前 , 155F
不過如果真遇到跟局外人解釋的場合,我也會用
05/11 22:13, 155F

05/11 22:13, 4年前 , 156F
「越野車」。畢竟真的不想用對岸名詞。
05/11 22:13, 156F

05/11 23:18, 4年前 , 157F
不需要額外多說什麼的解釋就是好解釋
05/11 23:18, 157F

05/12 01:55, 4年前 , 158F
其實下大雨還想騎車,我真的會騎 escape,除了有寬
05/12 01:55, 158F

05/12 01:55, 4年前 , 159F
胎抓地力好外,有裝土除管他什麼積水都不用慢下來就
05/12 01:55, 159F

05/12 01:55, 4年前 , 160F
是爽,騎完也不用馬上擦車因為不會心痛,大雨首選 e
05/12 01:55, 160F

05/12 01:55, 4年前 , 161F
scape
05/12 01:55, 161F

05/12 10:12, 4年前 , 162F
其實不懂為什麼要把MTB分開來講,都是碟煞單車。
05/12 10:12, 162F
文章代碼(AID): #1UjONsPD (bicyc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UjONsPD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