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甚麼低音唱不大聲?&鋼琴一鍵多絃原因

看板ask-why作者時間15年前 (2009/05/14 15:4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0 (看更多)
※ 引述《nidor (awful)》之銘言: : ※ 引述《Geigemachen ()》之銘言: : : 真的鋼琴的設計關鍵其實為了要達到音樂表現的需要(也剛好處理了coherence條件) : : 另有ADSR envelope的考慮,不過這也跟原po本來想要問的聲學共同原則也差得很遠了。 : 你說的我了解。 : 但是我不清楚ADSR是否純粹是多弦共振的結果。 : 若是如此,那鋼琴的單絃低音應該會不帶有ADSR envelope的特性才是。 : 你這邊有沒有資料顯示鋼琴低音的envelope呢? 有的,我剛剛錄好了波形放上來, http://tinyurl.com/o28gka 原連結: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023928&id=1015618611&saved#/ photo.php?pid=30476007&id=10156186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DSR_parameter.svg 一條絃的 55Hz低音絃 的波形,由Decay進入Sustain的轉折不明顯, 三條絃的440Hz高音絃合成的波形,由Decay進入Sustain的轉折很清楚 : : 假設一條低音絃有一條高音絃的三倍聲量, : : 但是三條高音絃一起振動,卻常常不會比一條低音絃聲量要大, : : 我的答案是這三條的相位不coherent。 : 以這樣的假設為前提,我認為你的說法是合理的。 好的,有共識了 : 但是正如你前面所說,以真實的鋼琴而言,我認為這個前提是很有問題的。 : 我拆過。 : 我的提問也是基於真實鋼琴的構造而產生的。 : : 以1kHz的音高為例,T=1ms,各絃被打擊的時間差dT若在T/10以內,則dT<=100μs : : 以我身邊的直立式鋼琴拆開琴蓋,概算鋼琴擊槌速度約為 v_槌=4cm/0.5s=8cm/s : : 而三條絃在擊絃方向的位置差異dz造成了三條絃的相位不同 dz=v_槌*dT<=8μm : : 一根頭髮的直徑也不過17 to 181 μm,各絃定位的高度,地面水平程度,人為震動.. : : 都可以輕易造成8μm的差異。 : 若如此說來,當垂直擊弦,琴槌撞擊琴弦時間相同時,這個現象就消失了。 ^^^^^^^^^^^^^^^^^^^^^^^^^^^^^^^^^^^^^^^^^^^^^^^^^^ 事實上就是無法保證差異在8μm以內,我的算式就是針對擊弦列出的, 如果垂直擊絃,擊槌的平面打到絃的路程差無法掌握在8μm=0.008mm以內, 就會造成T/10的時間差,也就造成2pi/10=36度的明顯相位差, 就不coherent | 擊槌 | ___ ___ ____ | | | 擊槌搥打方向 ■ ▼ ■    ■       絃1 絃2 絃3 擊槌本身就是有高低起伏還會被琴絃弄出凹痕的東西, 三條琴絃也是用螺絲拴起來的三個高低不同的個體。 本身就是凹凸起伏的擊槌,打到高低起伏的三條絃上,三條絃起振的相位沒有把握 必然相同。 能夠把這些位置搞定在8μm以內,根本就是雷射光學實驗室定位的水準, 在嚴格禁止晃動的雷射光學實驗室,每次實驗都沒把握固定在8μm以內,每次都要重調。 除非調音師很有空,把鋼琴裡的上百條絃對應的螺絲, 每次按鍵都是槌打敲擊過程都有位移,還有耗損中的擊槌表面絨布, 都做了精密測量,精密微調,恐怕nidor的這個高難度願望才可能實現。 : 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垂直擊弦的鋼琴沒有ADSR envelope。 推論不成立,因為無法掌握在比頭髮還細得多的8μm以內。 不止位置差可以造成這問題,三條絃的音高有細微差距造成共振頻率不同, 也可以造成不coherent的問題。鋼琴久久不調,動不動就會造成三條絃中 至少有兩條頻率差個1-3Hz,注意聽鋼琴尾音的拍音就知道了。 鋼琴調音師光是調這些同一音不同絃不準的問題,調音一次花了三小時,收費1500元, 常常還調不準,調好的音又走位了。 三條絃要完全coherence,或是fully coupled,物理上工程上都是很困難的。 偏偏ADSR本來就是要三條絃weakly coupled就可以達到, 所以鋼琴製造者與調音師們都選擇放棄nidor的完美夢想, 就放任其不要完全同相位fully coupled(因為也不好作也不好用), nidor的願望也更難在真實生活中的鋼琴上實現了。 : 我不知道這樣的結論是否成立,但是我印象中許多琴槌是與琴弦垂直的。 ^^^^^^^^^^^^^^^^^ 當然是接近垂直的,不垂直還平行的話那還得了... : : 我原來要表達的coherence物理上的表示式與數量級是這個意思。 : : → nidor:但是我很懷疑實驗的結果會符合你的理論。 05/13 02:30 : : 實務上鋼琴設計並不選擇全部同調p1≒p2≒p3, : : 而是讓三條絃有微弱耦合但不見得完全同相位, : : (把三條絃位置固定時應該也考慮好此事了) : 相位是時間的差距,而不是位置的差距吧? 行進中的擊槌,在不同的時間點到達不同的位置, x_槌=v_槌*t_槌 x與t當然是有關聯的,不然擊槌不會動怎麼發揮擊槌的功用呢? : : 有相位差=0與π的Normal mode模態都存在, : : (要用Fourier analysis展開振幅,修正我原來依照單頻率狀況列出的式子) : : 要擊槌打下剛發出的音打下的音很快decay,又有足夠長的sustain。 : : 就叫做ADSR (attack-decay-sustain-release) envelope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SR : :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ano_acoustics#Multiple_Strings : : 鋼琴被期待要有loud attack with a fast decay but a long sustain : : 這就是為什麼要給一個音/琴鍵有三條絃來發聲的好處。 : :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三條絃發出的音不見得全部都同相位, : : 事實上好的鋼琴製造商就是要保留部分不同絃相位差為π的模態, : : 要不然就作不到sustain的音色表現了。 : : 拉回原話題,原po提到的鋼琴本身就是經過很多音樂喜好需求考量來設計的樂器, : : 有不少鋼琴特有的豐富資訊。 : : 如果nidor有興趣我可以另開一標題了。 : 我認為影響最大的主因其實不是相位差,而是更簡單的東西。 : 響板的巨大尺寸。 : 若將鋼琴的鋼架取出,連接上一個極小的共振箱, 響板一般是用木頭作的,你要把鋼琴的鋼架取出, 我不確定你要不要把響板與鋼架一起拿出來,剩下的鋼琴部份是怎麼維持組裝的, "連接上一個極小的共振箱"的同時是否會讓鋼琴後半部直接架空。 琴絃的兩端固定的轉軸也固定在響板上,響板的作用是與被固定的琴絃一起共振, 所以響板本身的木種與材質紋理也是故意選過的, 讓大面積的響板可以產生大面積的平面波向外輸出。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unding_board 每條絃的兩端轉軸都固定到響板上共振。 : 我認為影響最大的主因其實不是相位差,而是更簡單的東西。 : 響板的巨大尺寸。 整體而言有點奇怪。 考慮響板與琴絃的關係 怎麼接  串聯,並聯, 怎麼耦合 fully/strongly/weakly/not coupled 看看你說的事情可能是怎麼發生的。 ■ -[空氣]-■ ■     ■   ■ -[響板]-■ ■     ■ ■ -[琴絃]-■ ■=琴體鋼骨 如果部分琴絃中的聲波反覆經過響板, 也就是串聯-strongly/weakly coupled的狀況下, 響板裏的共振條件 2L=nλ f=c/λ=nc/2L 其中c是響板中聲速, 若響板尺寸L很大,n=1對應的頻率f0很低,會允許f0整數倍的高頻率也共振。 nidor所言應該會造成"f0整數倍"頻率的琴鍵因為共振而大聲,其他的琴鍵不共振較小聲 而不是"低音較高音大聲" 以上nidor試圖推導的現象的適用範圍也有問題, 因為每條絃的兩端轉軸都固定到響板上共振, 別條絃附近的響板很大但是也不是直接共振的部份, 絃的端點切入的部份有金屬轉軸固定, 金屬絃,金屬轉軸螺旋,木質響板,三者的聲速不同,會有介面折射反射現象, 實際上共振的部份應該是與絃長相同的木質響板才對,對現象L應該代入絃長對應的響板 長度比較對。 此兩現象即使混合考慮,也不會必然讓低頻音響變大,也不會直接出現nidor想要的結果。 : 我相信可以大幅改變被放大的音頻範圍--而原本清晰可聞的低頻不見了。 這是可能的,發生的。 : 說穿了也就只是共振是否符合自然頻率而已.... 我舉一個你的美夢成真的明顯例子,串聯-strongly coupled 一間鋼材所蓋的教會大樓,有十幾層樓高,把一台管風琴建築在很接近鋼骨的位置, 結果高樓的鋼骨與管風琴發生了強烈的耦合共振。 因為f=c/λ=nc/2L 中 L=高樓的鋼骨長度 是很大的, 所以n=1時的f=f0是很小的,f=n*f0就分布得很密, 教會禮拜時,常常彈到了頻率很接近f=n*f0的音, 結果管風琴的聲波就共振到了鋼骨大樓末端放出, 造成鋼骨大樓頂端放出管風琴的強大聲波,干擾附近住戶, 也因為鋼骨在管風琴發出了f=n*f0附近共振,管風琴演出的音樂一直被鋼骨干擾。 既然不利人也不利己,此教會就先暫停使用此管風琴,以後再考慮怎麼改建其架構。 這是nidor所說的現象,從鋼琴移到管風琴上的極端強烈案例。 nidor如果願意付鐘點費給調音師,他們應該很願意分享實際經驗,提供現場變因實作。 我自己彈鋼琴當娛樂也很多年了,至少對基本音量,音準上,沒有這類的困擾。 此類現象對調音師也沒有造成困擾。 -- -- ▽×E=-δB/δt ∮E‧dl=-d(∮B‧ds)/dt ▽×H=J+δD/δt ∮H‧dl=I+d(∮D‧ds)/dt ▽‧D=ρ ∮D‧ds=Q ▽‧B=0 ∮B‧ds=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63.43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5:53)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6:00)

05/14 16:20, , 1F
專業文
05/14 16:20, 1F
多謝,不客氣!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8:03)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8:39)

05/14 18:42, , 2F
對於你的文章 小弟提出點疑問 希望能釋疑。回應在下面
05/14 18:42, 2F
會需要釋疑的問題還不少, 我自己還有一個還沒找到原因的重要問題, 那就是為什麼一條絃的低音絃的音量明顯比"三條絃中的一條中音絃"聲音聽起來要大, 由於低音絃的捲法很厚一直繞螺旋,中音絃卻不繞螺旋,又多了一個構造因素, 讓問題變得比較複雜。 施以同樣的力,打在不同質料長寬高的構造體上,到底何者轉換成聲波的效率較好, 這個很基本的重要問題我還沒找到表示式,我也相當程度地困惑。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8:43)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18.168.163.43 (05/14 18:57)
文章代碼(AID): #1A2ypFRY (ask-w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10 篇):
文章代碼(AID): #1A2ypFRY (ask-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