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周東遷後王畿無法擴大

看板Warfare作者 (calebjael)時間13年前 (2011/01/25 02:28), 編輯推噓10(10010)
留言20則, 12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6/10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不好意思,我對於「積年」的意思,也許不必勉強解釋為 : 「超過1年」。似乎「多年」才是正確的意思。 : : 若積年是多年的意思﹐ : : 則幽王四年(秦襄公元年)﹐伯服為王。 : : 幽王八年﹐“積年﹐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竹書紀年) : : 幽王八年﹐鄭桓公始在周為司徒﹐任內求問史伯說﹐周將亂﹐何處可安身﹐ : : 史伯回答﹕“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國語‧鄭語) : : 幽王九年﹐桓公寄孥。同時“申侯聘西戎及鄫”(竹書紀年) : : 隨後﹐左傳記載“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而竹書紀年更說出時間 : :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 : 幽王十一年﹐鎬京破﹐西周滅。 : : 從時間上來說﹐是很合理的。 : ==================================================== : 我想,關於上述所推估的「幽王王年年表」,以下先摘錄一 : 下李峰先生的看法,作為校正,事見氏著《西周的滅亡》, : p244: :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從幽王5年到幽王8年(前777-前774), : 周王室經歷了一次重要的權利重建與政府改組。《國語‧鄭 : 語》提及一位叫虢石父的幽王派大臣,他是虢氏的族長,幽 : 王晉升其為"卿士",而這個職位原本是屬於皇父的。我們不 : 知道這次冊命的精確日期。但根據《今本竹書紀年》,幽王 : 7年(前775)虢入滅焦,很可能在皇父離開後不久,虢石父便 : 開始在周宮庭中扮演重要的腳色。我們同時還瞭解到,在幽 : 王8年(前774),正如《周語‧鄭語》結尾處的一條記載告訴 : 我們的,鄭桓公被冊命為司徒。更重要的是,公元前774年, : 也就是王權合法繼承人宜臼出逃三年之後,褒姒的兒子伯服 : (或伯盤)正式被立為太子。附錄三中的年表顯示,從褒姒在 : 公元前779年受到幽王寵幸算起,伯服正式成為王室繼承人 : 時可能僅僅是個三四歲的孩童。可能立伯服為太子就是為了 這個地方就是烽火戲諸侯被懷疑的原因之一。 如果按照史記所說﹐褒姒是等到幽王三年才得寵﹐與其他史料不符合。 史記本身也好﹐國語也好﹐都說到褒姒的出生神話﹐ 夏朝的時候有兩條龍出現﹐什麼什麼的﹐然後就留下龍漦﹐ 一直傳下來沒有人敢打開。周厲王的時候﹐就把它打開了﹐結果﹐ “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 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史記) 這個棄的小孩就是褒姒。 也就是說﹐假設周厲王打開之後就國人暴動逃亡了﹐然後就是共和執政了﹐ 那麼﹐褒姒也應該生於共和八年(算懷孕1年)左右﹐隻會更早﹐不會更晚。 而共和十四年﹐周宣王才即位。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 退一步來說﹐即使我們認為﹐共和執政也算厲王。 龍漦變玄黿是共和的最後一年﹐那麼褒姒也該生於宣王八年。 也就是說﹐等到幽王三年的時候﹐褒姒至少也有四十一歲。 41歲才得寵的美女﹐然後42歲生伯服﹐應該說﹐跟我們平時的常識不相符合。 所以伯服絕對不可能是幽王三年之後才生﹐絕對不可能在西周內亂時隻有三四歲。 而這一點﹐至少有其他五個佐証。 一是﹐褒姒是幽王為太子時﹐征伐褒國﹐然後褒國戰敗﹐獻美女賠罪求和。 不可能幽王對戰利品一點也不看﹐要等到過上很多年後﹐幽王三年才突然發現這個美女。 二是﹐伯服名字中﹐有一個伯字。按當時慣例﹐一般都是長子伯﹐次子仲排列。 不可能一個小兒子﹐反而名字中用到伯字。 三是﹐幽王十年﹐幽王跟諸侯在太室會盟之後﹐就出兵伐申﹐ 這次出征是幽王跟伯服一起親征的﹐ 假如伯服隻有那麼小﹐不可能幽王帶著個小孩子去打仗﹐ 而且這個小孩子名義上也是領軍之一。 四是﹐竹書紀年的記載﹐伯服立為王﹐積年﹐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 才能解釋得通。 五是﹐假如伯服等到幽王七、八年才確立為太子﹐那麼幽王七、八年之前﹐ 宜臼就還是太子﹐可是宜臼早就叛逃出國了哦﹐ 而他出逃之後﹐幽王居然沒有動怒﹐沒有立即改立太子﹐ 並且﹐諸侯居然在幽王還沒立伯服為新太子前﹐就擁立宜臼為周王﹖ 如果真是這樣﹐ 那麼你的時間表會變成﹐ 幽王三年﹐寵褒姒。 四年﹐生伯服。 五年﹐太子宜臼出奔申國 七年﹐諸侯立太子宜臼為天王 同年或稍後﹐幽王改立伯服為太子 如果這樣﹐那麼幽王沒有對不起宜臼﹐是宜臼對不起幽王。 這也許合理﹐但不合人情。 因此﹐我認為在這裡是史書記載的一種追述。 而後人誤以為是這個時間。 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也就是說﹐幽王三年改立褒姒為正妻﹐然後史官追述﹐因為幽王寵愛褒姒及伯服等等。 而不是幽王等到幽王三年才寵愛褒姒。 相似的例子﹐漢高祖時對戚姬﹐ “寵愛﹐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 立戚姬子如意﹐” 那麼如果我們誤會﹐以為如意是高祖登基後才生﹐戚姬是登基後才愛寵﹐ 就跟事實相差很遠了。 不過﹐確實我們經常也會誤以為趙王如意很年輕。事實上高祖本紀中說的﹐ 趙王如意僅比漢惠帝小﹐比漢文帝還大。 所以﹐改立褒姒是在幽王三年﹐不等於幽王寵愛褒姒是幽王三年才開始的﹐ 而應該視為史官在記載事件“改立正妃、太子”之後﹐對這事件起因的一個追述。 這樣的話﹐我們的時間表就變成 幽王三年﹐改立太子、正妃。(諸侯同情宜臼﹐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 幽王四年﹐以太子伯服為豐王﹐與秦結姻。(宜臼恐懼被害) 幽王五年﹐宜臼出奔。 幽王七年﹐積年﹐諸侯始立宜臼為平王。 所以幽王八年的時候﹐鄭桓公說戰亂將起﹐何處安身﹐以及史伯說﹐ 幽王欲殺太子以成伯服﹐才都合理。 否則的話﹐如果幽王這時隻是想改立太子﹐何必一定要殺宜臼。 就是因為宜臼已經拉起一支反抗軍了。 : 鞏固褒姒的政治地位。 : ==================================================== : 再來,關於「豐王」,另外摘錄兩段陳槃先生在《春秋大事 : 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的看法,p622: : 或曰「王」。古物有豐王斧、豐王銅器。(中略)案僖二十四 : 年《左傳》,酆,「文之昭也」,則酆固姬姓矣(中略)是又 : 有姞姓與[女員]姓之豐。豐已有三,然上述爵號如「王」、 : 如「伯」,究當誰屬,亦莫能定矣。 : 同書p140: : 或曰「王」。《說苑反質》:「穆王奢主,能聽賢納諫,遂 : 霸西戎;《墨子》佚文;「秦穆王遣戎王以女樂」。丁山父 : 先生曰:「申胥哭師秦庭,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之詩載在秦風 : ,則曰『王于興師』。秦之先公在其國內,殆亦稱王矣」。 : 槃謹案此論前人所未發。《毛傳》、《鄭箋》、《孔疏》並 : 解《詩》中之王為天子,迂格不通。《淮南脩務》:「申包 早期秦國君中﹐也隻有穆公有稱穆王﹐ 其原因﹐應該是因為穆公霸西戎﹐西戎多戎王﹐ 因此﹐秦對東方諸侯稱秦穆公﹐對西方稱穆王。 其例子可看後世唐朝的天可汗﹐ 唐太宗對內稱皇帝﹐對西域稱天可汗﹐ 而不是以可汗為尊。 並且後世中國皇帝﹐也不再稱天可汗了。 而秦哀公賦無衣給申胥﹐王於興師中﹐毛詩等解讀為秦借周王之名﹐ 也未必就可以說“迂格不通”。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少數例子﹐ 春秋時﹐還有多少諸侯有稱王的﹖ 齊、魯、宋、鄭、晉、秦的許多國君﹐並沒有。 所以﹐王國維用少數幾個偶然例子﹐就說西周時諸侯在自己國內可以稱王﹐ 是說不過去的﹐因為並沒有成數量的証據。 : 胥「七日七夜至於秦庭......以見秦王......秦王乃發車千 : 乘......」。此謂哀公為秦王,則彼王亦謂秦王,蓋可知矣。 : 比照李峰先生前書《西周的滅亡》p213: :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自涇水流域隴縣-千陽地區的矢國。矢 : 國的統治宗族與周王室同屬姬姓,兩者源於同一個祖先,而 : 矢國的物質文化也與周文化難以區別。不過在大量的金文中 : ,矢國統治者自稱或者被矢國的成員稱為"王",在地位上與 : 周王相等同。更重要的是,散氏盤(JC,10176)紀錄了矢國 : 對它的鄰國─散,也就是這件器物的主人有過一次土地賠償 : ,為此散鑄造了這件青銅器,也稱矢國之君為"矢王"。這些 : 銘文證明矢國可能與周保持著一種特殊關係,雖然矢與周可 : 能是同族,但極有可能矢處在西周國家的政治體制外,是一 : 個坐落於周西北邊疆的獨立小國。 我字庫裡沒有那個字﹐隻能用矢字代替。 矢就是吳啊﹐所以矢同姓而稱王﹐有他的歷史淵源。 周的古公﹐生太伯跟季歷﹐季歷生了周文王﹐ 古公想傳位給周文王﹐所以太伯去吳﹐把位子讓給季歷。 這個吳﹐以前人認為是江蘇省那個吳﹐相距太遠了。 所以前人(包括顧頡剛先生)早就論証﹐ 這個吳﹐是史記中說的吳山。 而吳山﹐就在岐山附近﹐也就是這個矢﹐ 也就是文獻中提到的“昔周邑” (說到這裡﹐題外話一下﹐應該不是太伯避讓季歷﹐因為吳山也在岐山、周原附近﹐ 反而是文王東遷到100多km外的豐京去建新邑﹐不過文王確實後來強盛起來) 所以矢國(吳國)也是姬姓﹐國君也跟文王武王一樣稱王﹐ 並不奇怪。因為本來他們才是老大。 並且﹐關於矢王的青銅器、考古發掘物﹐是非常多的﹐ 矢國與散國的至少一次聯姻、有一個矢王娶鄭姜為妻、 矢與散國土地紛爭﹐周來調停等等﹐ 然我們明確知道﹐確實有一個矢國存在﹐並且也有許多矢王出現。 反而是豐﹐如果要認為豐京有一個不是伯服的諸侯王﹐需要提供証據才行。 周還有什麼情況﹐會出現這種讓諸侯稱王的特例﹖ : ==================================================== : 最後,關於「石鼓文」《而師》鼓文中的「王」、「嗣王」, : 由於我完全不懂「石鼓文」,所以只好倉卒上網找一篇文章 : 應急,很幸運,董珊 君在2009年4月29日發布了一篇《石鼓 : 文考證》。感謝其能無私地分享。以下節引部分段落: : (前略)我認為,"天子"與"嗣王"是同一人,據秦景公四年磬銘 : ,均宜定為周靈王泄心,並不需要作遊移不定之論。黃奇逸先 : 生認為,"天子"與"嗣王"對文,說明"天子"與"嗣王"不是同一 : 人。王輝先生不同意黃奇逸此說,他舉出中山王方壺銘文"以 : 儆嗣王"句,此為太子可稱嗣王之証。此外,《尚書》中多篇 : 提到"嗣王",多指剛即位的時王,又《禮記·曲禮下》說"外 : 事曰嗣王某",是已即位仍可稱嗣王之証。 : 不過,黃奇逸先生想區分這兩種稱謂的看法,我覺得仍是有啟 : 發性的。此處仍需區分事件、作詩、刻石三者之間的時間先後 : 關係。泄心在秦景公四年來秦參加慶典並遊獵,此時尚未即王 : 位,可被稱為"嗣王"即太子。他代表了周天子而來,因此可使 : 用周天子之鴐六車馬。第二年靈王即位,因去年靈王至秦曾共 : 同宴樂遊獵,秦人甚感榮寵,所以寫作磬銘、石鼓詩並刻石以 : 為紀念。詩作於靈王即位之後,為追述前事,在《而師》鼓交 : 待了泄心來秦時之身份仍為"嗣王",在其他各鼓,則使用作詩 : 時的稱謂"天子"。這類根據後來的稱謂以記敘前事的記事手法 : ,在史書中是很常見的。 : 上面證明周天子(嗣王)靈王泄心來過秦地。在這個前提下, 我沒看到有証據証明周靈王到過秦地。能否指出﹖ 另外﹐而師不可能是秦景公時作的。 而師等這一批秦石鼓﹐是唐朝時發現於岐山附近﹐ (恰好就是在前面提到的矢國附近﹐附近在汧河對面﹐就是強大的西虢﹐ 另一個姬姓強大諸侯﹐幽王的重臣虢石父。) 秦景公是秦穆公的孫子秦共公的孫子﹐其時春秋五霸都已經過去﹐ 而秦朝在秦穆公之後﹐是轉而衰落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所以秦景公時﹐秦軍戰績並不佳﹐東方敗於晉﹐晉軍追擊甚至越過涇河。 (其時秦景公他爸秦桓公時﹐晉軍就打敗秦軍越過涇河了) 秦景公不得不親到晉國結盟﹐秦的勢力向西方退縮。 而且﹐秦景公時﹐下克上正流行﹐秦景公的爺爺秦共公時﹐ 趙穿弒晉靈公﹐隨後楚莊王北上問周鼎大小。 秦景公時﹐欒書弒晉厲公﹐公子圍弒楚王郟敖﹐自立為楚靈王。 秦景公的弟弟後子針出逃投靠晉國﹐說﹐ “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秦景公死後﹐後子針真的回秦國了) 同時崔杼跟慶封弒齊莊公﹐慶封又殺崔杼﹐然後楚靈王再殺慶封。 秦景公死後﹐兒子秦哀公即位時﹐ 楚平王弒楚靈王﹐過幾年又鬧內亂﹐伍子胥出逃吳國。 在這種情況下﹐秦景公會怎樣隆重地來歡呼周王呢﹖ 況且﹐秦景公的墓已被發掘﹐他越制采用王的規格入葬﹐ 這樣的人會尊周嗎﹖ 再則﹐秦景公之父秦桓公在位27年﹐不算早夭﹐秦景公應該也不算小﹐ 因此秦景公4年秦景公才行冠禮的可能性不大。 當然﹐這幾個都是片面的推測了﹐我也不敢說一定不對。 不過自古以來﹐關於石鼓文的年代﹐有秦襄公、秦獻公、秦文公、秦穆公 等說法﹐我確實是未見秦景公的說法。 為什麼采用秦襄公呢﹐因為秦襄公時開始興起﹐後來還進入諸侯的行列﹐ 對秦來說非常隆重﹐所以才要特別弄這批石刻之祖。 其次﹐當時周幽王時﹐周還很強﹐秦隆重歡呼周王是合理的﹐ 而後來周一弱﹐這批石鼓文竟然就沒人記得了﹐直到唐朝時才被意外發現﹐ 韓癒等還以為是周文王作的。 第三﹐發現這批石鼓文的地方﹐剛好是封禪書中說﹐ “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靈公作吳陽上畤﹐並此原上”的三畤原﹐ 括地記引用了封禪書的說法﹐而史記正義又引用了括地記的說法。 畤就是古代專門建造的祭壇﹐秦有記載的祭壇﹐也沒幾個。 第四﹐這個地方也就是汧河跟渭河相匯的地方﹐秦襄公死後﹐ 他的兒子秦文公“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佔曰吉﹐”後來又在此作了鄜畤﹐修建了城邑﹐ 可見這個地方至少在秦文公之前﹐就已經是秦人眼中的好地方。 後來秦文公時﹐來了兩隻叫陳寶的神鳥﹐所以這個地方後來也叫陳倉也叫寶雞。 第五﹐到了汧河﹐這邊是散國、矢國﹐河那邊是虢國﹐都已經是周的勢力核心﹐ 假如秦襄公嫁妹妹的話﹐穿越部分戎人勢力﹐兵力護送到這裡﹐周朝來這裡接新娘子﹐ 然後雙方在這裡大肆慶祝﹐以為紀念。 甚至可能周朝就在這裡正式拉攏﹐封秦為諸侯(後來平王隻是不得不再次承認﹐ 因為秦兵可沒真的護送平王﹐用這個來做借口承認幽王許諾秦為諸侯而已) 那麼秦特別在這裡刻石鼓做紀念﹐並不奇怪。 反而等到以後才來這個地方讚美周王的話﹐顯得很突兀。 : 才可以討論他為什麼來秦。王輝先生據秦公磬銘"共桓是嗣"、 : "……宜政" 句認為,靈王泄心來秦目的是賀秦景公之冠禮。 : 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的。(後略) : ====================================================== : 關於周幽王禪讓給伯服的新說,我想,如能補強更多的論據的 : 話,必然大見真章。 : 我簡單說一下我持保守態度的理由: : 1.豐,又可作酆、灃。光是豐國就有三姓之豐國,不問薦居豐 : 地的戎國了。秦聯姻之豐王,其國名、其種族、其地望,未 : 必就是周文王所營造的豐京,因為豐地可能有好幾個。 是的﹐不過﹐酆在丹江附近﹐已經靠近楚國﹐ 就是後來楚的豐邑。酆確實是武王的弟弟﹐ 不過﹐竹書紀年記載﹐酆侯在周成王十九年時﹐已經因好酒淫樂而被成王廢國了。 另一個灃國我不確定在哪裡﹐這裡就不敢說了。 不過象酆侯﹐跟豐王的寫法﹐應該還是不同的。 問題還是回來在﹐沒有他們能稱王的証據。 : 2.關於石鼓文中的「嗣王」,考其行文事例,未必就是指「已 : 經稱王的前太子」,而較有可能就是指「太子」的意思。而 : 石鼓文中的「天子」,到底是不是就是「周幽王」,「嗣王」 : 是不是就是「伯服王」,基本上,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還是有 : 爭點存在。 : 3.西周初期至春秋初期,西土各國稱王的做法,不見得就真的 : 完全同後人的想像一樣。西周盟邦的小國就有稱王的,戎國 : 若強,敵對之甚者亦可預期其得有稱王之舉。甚至秦國本身 : 在春秋初期也關起門來稱王的。因此要說稱「王」一定就是 : 伯服王,有點勉強。 : 4.相關周幽王立伯服(盤)為太子的史事繫年,由於李峰先生已 : 略為整理好了,是很方便的參考。如果要做更深入的討論, : 也許該從重整一個更有確信力的、新的幽王王年之年表開始, : 會比較好著手。 : 以上。 這幾個我同意﹐大家謹慎點討論問題﹐一定沒有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0.85.123.106 ※ 編輯: calebjael 來自: 120.85.123.106 (01/25 02:30)

01/25 03:03, , 1F
01/25 03:03, 1F

01/25 03:10, , 2F
01/25 03:10, 2F

01/25 03:34, , 3F
01/25 03:34, 3F

01/25 03:43, , 4F
推,邏輯清楚推理細密,都是好文
01/25 03:43, 4F

01/25 04:17, , 5F
01/25 04:17, 5F

01/25 08:16, , 6F
好文 推~~
01/25 08:16, 6F

01/25 09:16, , 7F
精彩
01/25 09:16, 7F

01/25 09:38, , 8F
01/25 09:38, 8F

01/25 13:03, , 9F
兩王假設我還是認為論點比較薄弱 周厲王出奔時 太子也沒繼位
01/25 13:03, 9F

01/25 13:04, , 10F
所以才有共和 幽王如真立伯服為王 史官會大書特書吧
01/25 13:04, 10F

01/25 13:06, , 11F
何況他們是輸家 宜臼一方應會指伯服是叛亂者 而非全推給褒姒
01/25 13:06, 11F

01/25 13:07, , 12F
燕噲不正常讓位於子之 史家們也大書特書 獨幽王否?
01/25 13:07, 12F

01/25 13:54, , 13F
前面有提到,這件醜事各國都有參與,所以都刻意為賢者隱,然
01/25 13:54, 13F

01/25 13:55, , 14F
後始皇帝一把火燒掉項少龍的紀錄之外也把不該燒的一起燒了
01/25 13:55, 14F

01/25 16:45, , 15F
GOOD
01/25 16:45, 15F

01/26 13:08, , 16F
太驚人了 五體投地 佩服!! 佩服!!
01/26 13:08, 16F

08/13 07:03, , 17F
08/13 07:03, 17F

09/16 03:12, , 18F
後始皇帝一把火燒掉項少 https://daxiv.com
09/16 03:12, 18F

11/08 18:23, , 19F
11/08 18:23, 19F

01/01 22:49, 5年前 , 20F
01/01 22:49, 20F
文章代碼(AID): #1DFSIq4y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FSIq4y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