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周東遷後王畿無法擴大

看板Warfare作者 (calebjael)時間13年前 (2011/01/23 05:02),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0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 後來幽王廢太子宜臼就是想傳位給伯服。 : : 因為竹書紀年說﹐伯服當周王幾年之後﹐諸侯不承認他﹐共同擁立了平王。 : : 可見在平王稱王之前﹐也即幽王死之前﹐伯服已經成為了周王。 : : 那麼顯然﹐幽王跟伯服是同時為王的。 : : 秦本紀也記載秦襄公將妹妹嫁給了一個叫豐王的﹐ : :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襄公就是後來出兵護送平王東遷而獲封諸侯﹐ : : 那是襄公七年以後的事。) : : 豐是西周的國都之一﹐與鎬京隔河相望﹐因此宗周也稱豐鎬﹐ : C大所提出的是幽王生前就讓位給新太子伯服,出現太上王 : 與新王的「雙王政治」。這種如同高齊末期的局面,按照我 : 個人目前看過的有限書籍,是沒有瀏覽過類似的說法。 可以說﹐我們的觀點之間﹐就隻有這點不一樣。 且容細述。 : 西周的雙王政治,參考陳來先生《古代宗教與倫理》,最早曾 : 經出現過的是「成王-周公」的短暫7年,最後是以周公的政教 : 分離改革失敗告終。後來的共和時期,我猜測周厲王只是被趕 : 出西土的5、6個主要大都城,被禁止了王權,而由衛的國君攝 : 政,這次可能共(衛)伯和並未稱王,這次的保守派驅趕周王的 : 事件後來形成了周宣王王年前期的「宣王中興」,因此,我們 : 未可驟然即說周厲王、榮夷公早先失敗的「專利改革」就是進 : 步的,反而該說是過激的。 這個我們的看法應該是一樣的。 我並沒有說厲王的改革是進步的﹐我同樣認為當時的改革是過激的﹐ 才會導致發生政變。 : 到了周幽王時期,這種「雙王政治」是否曾在「體制內」出現 : 過呢? 按照李學勤先生主編的《西周史與西周文明》一書,認 : 為: : 1.周幽王時期,發生過宜臼在申稱天王的事件,亦即,有過一 : 次「體制外」的「雙王對抗」。這是一場大規模的叛亂。 這點我們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即﹐在幽王死之前﹐宜臼已經在申被立為王。 這是証據之一。 在清代﹐就有學者指出﹐ 在春秋那個很看重大義的時代﹐有那麼多的史官﹐為了記載叛亂而不惜身殉。 並且﹐諸侯之間對於反上作亂還是看得比較重的﹐ 經常會出現鄰國出兵幫助平叛的事件。 既然如此﹐為什麼平王這麼明目張膽的稱王事件﹐ 諸侯們竟然沒有指責呢﹖ 按照春秋的慣例﹐即使平王有再大的理由反叛幽王﹐ 諸侯也可以在平叛之後﹐重立一位公子的﹐ 周王室又不是全部死光﹐隻剩宜臼一人﹐ 宜臼又沒有重兵在手﹐宜臼憑什麼能夠坐住周王的位置﹖ : 2.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宜臼),雖然在申為王,但是在西土不 : 受全面認可,而有虢國另立的余臣在攜稱王,是為「攜王」。 : 申王與攜王的雙王並立,依舊是一場體制外的軍事對峙。 是的﹐這點我們也是看法一致。 並且﹐余臣之所以被稱為攜王﹐乃是因為被虢公翰等擁立於攜地。 按照一般的看法﹐諸侯生前是沒有謚號的﹐宜臼活著的時候﹐ 自稱為天王﹐死了之後才稱為平王。 而對於象攜王這樣敗死沒有謚號﹐或謚號不被承認的人﹐ 自然就隻能稱攜王了。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史記秦本紀中的豐王﹐指的是誰﹖ 史記原文如此﹐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七年春﹐....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秦襄公七年幽王才被殺﹐因此元年的時候﹐是周幽王還在位的時候。 那麼秦襄公把妹妹嫁給了誰﹖ 以前有人說﹐豐王也許是戎王。 但是秦、戎世仇。 秦襄公的爺爺秦仲就是被戎所殺﹐ (秦本紀﹕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所以本來秦襄公不是太子﹐是他的哥哥為了對戎作戰而讓位的﹐ (秦本紀﹕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 讓其弟襄公。) 並且在襄公元年這次嫁妹的第二年﹐秦戎又爆發大戰。 (秦本紀﹕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 隨後的西戎犬戎伐周殺幽王﹐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同樣能說明秦襄公不可能將妹妹嫁給戎王。 何況在有人認為是描寫襄公嫁妹的石鼓文《而師》中﹐ 還描寫了一種興高采烈的氣氛。 其殘本拓本中又有天子、嗣王等字樣。 也有人認為﹐或許是古代抄寫的時候寫錯﹐因而不存在一個叫豐王的人﹐ 但是﹐西周末期的青銅器中卻確實出土了豐王斧跟豐王鼎。 所以後來王國維認為﹐諸侯在自己國內可能可以自稱為王﹐ 豐王可能隻是豐這個地方的諸侯。 但這種說法靠不住﹐因為豐本來就是周的王京之一。 詩經明確有說﹐周文王建豐京﹐而周武王在豐京東約20華裡建鎬京。 並且歷代的周王﹐雖然大多在鎬京見諸侯﹐卻也有在豐舉行朝會的記載﹐ 而且周王的宗廟祭祀是在豐京舉行的。 周王斷然不會把豐地封給別的諸侯。 那麼會不會是有兩個地方都叫豐呢﹖ 也不可能﹐因為有一些例子﹐比如申﹐除了攻殺幽王的西申之外﹐ 河南也有一個申國﹐但在發現的青銅器中﹐銘文上寫的是南申。 因此如果有兩個豐﹐必然會有東豐南豐之類的區分。 那麼這個在幽王還活著的時候﹐並且平王還沒稱天王的時候﹐ (因為平王要等到大概幽王七、八年左右才為王﹐幽王十一年才鎬京破﹐遷成周﹐ 秦襄公元年才等於幽王四年左右﹐) 這個豐王會是誰﹖ : 3.另外,還有少數的意見認為,周幽王死後,除了申王與攜王, : 伯服也曾稱王積年(稱王只有1年的光景),機率較小但有可能 : 出現了「三王並立」。一般來說,多半是認為,伯服是與周 : 幽王同死於戲,因此周幽王禪讓當太上王的可能性,目前主 : 張的學者,可說是少之又少。 是的﹐不管是史籍也好﹐一直以來的觀點也好﹐確實﹐如你所說 多半是認為伯服與幽王同死於戲。 而伯服也曾稱王﹐是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說的﹐ 原文說﹐"伯服立為王, 積年, 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 很明顯﹐這裡的積年乃是至少1年以上的意思﹐ 否則就會說是"未期年"﹐後面也不會說"始廢之"這種語氣了。 其實不管伯服當王多久﹐除非我們認為左傳正義引錯了﹐ 否則伯服就肯定曾經在幽王未死前為王。 這時候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上來﹐ 為什麼諸侯也好﹐史官也好﹐當時的人也好﹐包括孔子的春秋﹐ 既然一方面知道幽王未死﹐平王就自稱天王﹐ (因為在申立平王為天王的諸侯﹐就包括了魯國﹐孔夫子不可能不知道) 可他們又全部不譴責平王呢﹖一定是有什麼原因的。 所以我們猜想假設一個可能﹐ 假設幽王已經退位了。 如果幽王已經退位﹐那麼平王與豐王﹐就是兄弟相爭﹐ 而不是平王與幽王父子相爭。 父子相爭是中國傳統的大忌﹐兄弟相爭就好解釋多了。 假如幽王已經退位﹐那麼不管他把王位讓給誰﹐ 身為原來太子的宜臼﹐都可以合理的回來搶位。 就如後來燕王噲讓位給子之﹐燕國國民卻迎立燕昭王一樣。 不會有人認為燕昭王是篡父位的不孝子。 這樣﹐也可以解釋宜臼為什麼要自稱天王﹐因為他要表示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統﹐ 是要比豐王還要高貴的王。 否則的話﹐難道他自稱天王是公開宣布他比他父親高貴嗎﹖ 因此﹐綜合以上來看﹐幽王讓位給豐王伯服﹐ 雖然兄台說未曾見別人說過﹐ 但我認為還是很合理的一個推測。 : 此外,平王東遷之後,晉、鄭夾輔王室,而東方諸侯又多半以 : 鄭為首,晉、齊、魯等國常與鄭從,對抗以宋為主、衛為從的 : 聯盟。也就是說,平王父子有一段時間仍是讓鄭國主政,而能 : 對於東方諸國以王威號召、指揮諸侯之師與王師同討的。這與 : 所謂「平王東遷之後,諸侯國就不理周王,東方陷入如同歐洲 : 中世紀的無主時期,立刻土崩瓦解」的見解,實在差距頗大, : 不知道相關史料是如何歸納得來此一新論呢? 我個人著實很有 : 興趣。 : 周平王東遷之後,直到其子桓王的王年早期,鄭國依舊還是在 : 王室執政官員的正規體系底下進行政治運作,到後來才跟王室 : 開戰的。也就是說,周王室東遷之後,還是有過一段時間受到 : 東、西方主要諸侯的支持,並不是突然就全然頹喪。之後又有 : 可能出現的另外一次稱王事件大概是發生在鄭莊公的晚年,童 : 書業先生《春秋史》有記載有其他的學者從「王子嬰次爐」推 : 論鄭莊公晚年也許曾經稱王,不過這個可能性還必須仔細檢視 : 該推論的學術論文,看看該研究的理路可不可靠,亦即,可能 : 性較小。要說周室東遷禮樂崩壞,有關王威的部分,大概也得 : 從周桓王王年的中、後期才突然顯得薄弱了起來。 : 最後,歐洲中世紀的模型:「國王─諸侯─領主」,這個架構 : 是最簡單的早期詮釋,所謂「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 : 的講法,是否就是中世紀的現實寫照? 不無疑問。關於歐洲中 : 世紀的政治性格,後來的研究對於目前一般人認知的這個早期 : 模型的看法,我印象中是有所修正了,也就是說那僅是限於一 : 時、一地的特殊現象,被早期學者拿來建構了的一個「中世紀 : 史的學術典範」,後起的學術界是如何得認知歐洲中世紀的諸 : 般現象,囿於我的學力不足,容難揣摩。不過若想要把歐洲中 : 世紀的刻板印象照搬挪來套用西周向東周的情勢轉變,在研究 : 途徑上似乎還可以建議多保守點為好。 : 以上。 對於歐洲我不是很熟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0.85.57.118

01/23 12:16, , 1F
這一串討論真精采
01/23 12:16, 1F

01/24 00:41, , 2F
專業堆!!
01/24 00:41, 2F
文章代碼(AID): #1DEqNBMz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EqNBMz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