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德日本戰機KO盟軍的方法

看板Warfare作者 (本槍價值參仟伍佰元整...)時間16年前 (2007/11/21 02:5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8/40 (看更多)
※ 引述《Kataphraktoi (Theodosius)》之銘言: : 標題: Re: [問題] 德日本戰機KO盟軍的方法 : 時間: Fri Nov 16 10:16:01 2007 : : : 呃...沒那麼早吧,我記得學研也沒有明確肯定什麼時候解除了運轉限制,只是猜測換了 : 大型冷卻器可能跟解限有關,這個時間點應該要拖到1945年了,換言之要到菲律賓防衛戰 : 或之後才可能開始算「後期量產型」。一些戰隊還必須把自己手頭上使用機腹掛架的早期 : 疾風換掉改用雙機翼掛架版本才有足夠的續航力移防菲律賓。1944年10-11月大不了是疾 : 風生產漸上軌道罷了。 : 我這邊後期量產型的說法是轉引自學研那本書,該書把1944年10月後出廠,擁有兩具翼 下副油箱掛載能力的Ki84稱為後期型。而且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您說1944年10 月後四式戰的量產才上軌道,但實際上四式戰的量產最高峰期就是1944年10到12月,這段 時間剛好是呂宋戰役最關鍵的時期。到了1945年2月之後,因為轟炸與物資缺乏等因素, 疾風的量產數開始下降。如果我們從學研那本書p.99附的月份生產表去統計,可以發現, 1945年2到8月,Ki84的總產量是1134架(包括中島的太田、宇都宮製作所與滿洲飛行機 會社),但1944年4月量產開始到次年1月的10個月中,疾風共生產了2202架。以平均月產 量來說,1944年也比1945年高(202架/月:162架/月)。如果將追加試作機與初期量產機 同時出廠的1944年4、5、6月去掉,1944下半年度的月均產量更提高到250架/月。所以說, 疾風產量上軌道的時間應該提前到1944年夏季,量產高峰期則在當年年底。 總之,我的意思是,量產前後期之分,基本上還是戰後研究者的分法,考諸當時文獻, 似乎不是以這些量產上的修改細節作為區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就因為生產線上的修改太 多,才讓疾風性能參差不齊啊... 資料來源:學習研究社編,《四式戰鬥機疾風》,頁99。 : 其實也蠻矛盾的啦,一方面說疾風跟P51速度差不多,另一邊說F6F比疾風快,但P51實際 : 上低空比F6F快而且老美自己也認為P51比F6F強..... : : 我想不是疾風碰到F6F會縮水、P51會壯陽XDXD 就是早期疾風水準如S大說的性能好壞不一 : 。或者純粹是加速問題,畢竟早期疾風加速甚至不如P40,跟能量回復明顯較佳的F6F纏 : 鬥即可能造成F6F優速的印象。 : : 學研找的理由其實也蠻爛的,疾風應該沒跟F6F-3交戰獲得大勝的戰例,很難說去除水噴 : 射和抗G衣加持早期疾風就能跟F6F抗衡。 : 那個理由的確有點冏...... 不過從美軍的觀點來說,配發抗G衣之後,確實能讓美軍飛行員比對方能多一點耐高G運動 的時間,偏偏大戰晚期的日軍飛行員連吃個蛋加菜的機會都很少...(爆) : 發動機部份老美連自己的飛機用150都會有問題了何況是有辦法去改不熟悉的日製產品? : 能做的只有換換火星塞而已。 : : 我想日本人不是抱持著拼速度紀錄的心情作測試,因為660數據根本沒有登記在案(日本人 : 老毛病又犯了),而是審查部人員自己的記憶。只不過老美能飛出687,順水推舟可論660 : 不是不可能。 : 對了,老美的687km/h其實是在比較輕的起飛重量下所創的,在學研另一本《大戰末期航空 決戰兵器》裡,有一篇文章在分析Me109E-7與Fw190A-5與日本陸航五種主力戰機的性能比 較時,順便提到了美軍戰後拿Ki84去測試的數據。其中美方列舉的起飛重量是3,600kg,比 日方有明確資料可查的最高速紀錄631km/h的3,794kg要重了快200kg。看來導致687km/h這 個數字出現的因素還不算少...Orz 資料來源:學習研究社編,《大戰末期航空決戰兵器》(東京:同編者,2006),頁99、 《世界傑作機No.19: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東京:文林堂,1989),頁15。 : 85戰隊等中國方面陸航後期基本上是被拋棄了(除東北關東軍轄區的104戰隊,這支部隊有 : 不少新出廠的疾風乙型,主要特徵是火力強化為4管Ho-5機砲),除了數量質量上爭不過中 : 美聯合,交通線被切斷、作戰重心亦轉換至本土防禦等因素使這些外圍部隊就只有苦撐待 : 變,台灣29戰隊同樣手頭上都是超早期疾風。 : 不太正確喔,85戰隊在終戰前為了本土決戰而配置於朝鮮待命,並且從1945年3月開始, 就接收了生產序號2000號(當年2月出廠)以後的新機。 資料來源:學習研究社編,《四式戰鬥機疾風》,頁125。 : 補充一下被P47N痛宰的正是來自朝鮮的85和22戰隊老舊機群。 : : 好像有點亂,以下內容重整一下↓ : : 學研對呂宋戰役的說法不是集陸航之精子於一身?XDXD 除了數百架疾風投入外更有大批 : 熟手飛行員掛在這裡,學研稱後期人員能力不足就是推說在此役血拼過頭所致。 : : 至於P38的部分,我認為沿用高速掠襲戰術本身並沒有錯,畢竟P38的靈活性本不如日機, : 只是剛好疾風同時也擁有高速高能量,而駕駛他們的飛行員又不是新手,這就讓P38剩下的 : 優勢幾乎不存在,要不是老美飛行員素質還不錯(像早上提到的兩大王牌─波恩跟馬奎爾在 : 此助戰),只怕美陸航會提早在菲律賓出局(可惜的是馬奎爾真的先掛了)。較靈活的海軍戰 : 機(F6F、F4U)加入戰局後空優始偏向美方? 同意您的說法,其實在這裡我跟您的看法相當,基本上我也認為P-38J使用Hit and Run戰 術沒錯,只是他們在這裡首次遇到了性能特徵類似的對手...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61.229.34.165 : ※ 編輯: Kataphraktoi 來自: 220.139.233.128 (11/16 18:31) -- 土兵:42一把要3500 好貴喔... 班長:笨兵!貴三洨! 地上隨便撿一把就有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18.154 ※ 編輯: SIG552 來自: 59.115.118.154 (11/21 02:53) ※ 編輯: SIG552 來自: 59.115.118.154 (11/21 02:54) ※ 編輯: SIG552 來自: 59.115.118.154 (11/21 03:04)
文章代碼(AID): #17GootZU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8 之 40 篇):
文章代碼(AID): #17GootZU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