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方北辰-三國名將

看板SAN作者 (金山好吃粥,伸!)時間7年前 (2016/08/27 20:55), 編輯推噓3(3014)
留言1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17 (看更多)
※ 引述《roger214 (我想去流浪)》之銘言: 引述r大的推文: : 諸葛亮北伐不能說是消耗戰,起碼第一次不是,真要是消耗戰,是不會因為一兩次失利 : 就撤了。真正要打消耗戰,是最後一次北伐。 確實是我沒說清楚sorry 關於消耗戰,大家比較會質疑的應該是#2北伐吧 這得從參照asdf大之前一篇有關關中地區開發暨屯糧情況的好文 得出當時陳倉沒有太多存糧,來開始紙上談兵: 如果那次諸葛亮想搞奇襲,那他應該要找一個類似像子午谷瞄準的 有屯很多糧的長安的地方,搶它的存糧當中繼站後 繼續揮軍潼關,爭取時效搶先卡住這東大門的有利位置 當然,街亭以後幾乎已不可能再有這種好康的糧可以搶 所以我也同意r大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之說 諸葛亮能做的就只是在困難重重的眾多"坦道"的運糧路線裡,挑一個最好運的來運糧 然後以優勢兵力強行攻城,攻下的話就以這裡做為他"平取隴右"的起始點(見魏延傳) 並以之對抗四面八方來的魏的援軍 但是重點來了!! 以之前馬超據潼關時,反倒暴露出曹魏糧草問題的情況來看(見馬超傳) 可推出關中地區運糧到潼關不會太困難 結論: 魏不會隨隨便便就跟你玩消耗戰 像蜀據潼關的這種情況,魏既不太可能強攻更不可能搞消耗戰 而雍涼方面的魏援軍就交給諸葛亮去分兵拒之 對照陳倉,很明顯光運糧的難度就有差了,我想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應該不可能料不到魏軍很有可能吃定你這點跟你打消耗戰 以上便是為何我把#2北伐冠上消耗戰的理由 只可惜沒機會驗證就糧盡而退XD 更造成之後司馬懿鑒於孔明並沒有在攻城上特別突出,更敢放心龜了 : 話說回來,因為無用功所以就啥都不做,對弱勢的一方這種心態只會更糟吧。歷史證明 : 產生一但因此產生偏安心理的,下場好像都差不多。 關羽還要等"天下有變"-侯音之亂才北伐;孔明連等都沒等就自動送上天水等三郡 只可惜沒英雄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50.110.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N/M.1472302512.A.3B3.html

08/27 22:15, , 1F
陳倉之戰目的是緩解東吳的壓力,缺糧只是藉口
08/27 22:15, 1F

08/27 22:17, , 2F
王雙追擊蜀軍被殺,諸葛亮還賺到
08/27 22:17, 2F

08/28 00:17, , 3F
司馬跟諸葛對戰好像都是兩軍列陣 跟攻城沒什麼關係
08/28 00:17, 3F

08/28 00:17, , 4F
有錯請指正 至於說諸葛沒等天下有變就出兵好像也有
08/28 00:17, 4F

08/28 00:17, , 5F
點問題 二三伐爭議較大姑且不提 一伐抓住曹魏輕敵心
08/28 00:17, 5F

08/28 00:17, , 6F
理不說 四伐看準曹真重病 也撂來kobe當打手 不能說
08/28 00:17, 6F

08/28 00:17, , 7F
是無謀而征
08/28 00:17, 7F

08/28 00:49, , 8F
那我只好凹一下了@@" 多一點兵列陣 少一點兵守其他城 如何?
08/28 00:49, 8F

08/28 01:02, , 9F
其實要給力的攻城 個人認為身先士卒是不可免的 如甘寧攻皖
08/28 01:02, 9F

08/28 01:05, , 10F
那次 所以我合理懷疑魏延在氣諸葛不用他計 就沒盡全力攻陳
08/28 01:05, 10F

08/28 01:09, , 11F
倉 卻又不能軍法法辦因他沒抗命 反正就算攻下 遲早沒糧而退
08/28 01:09, 11F

08/28 01:15, , 12F
鹵城則是等很久終於等到的會戰機會 努力破魏軍似乎也很合理
08/28 01:15, 12F

08/28 01:30, , 13F
不是無謀啦 是比關羽好運 除非3郡是蜀策反的
08/28 01:30, 13F

08/28 02:54, , 14F
陳倉就算攻下,但張郃援軍一到,諸葛亮還是得放棄
08/28 02:54, 14F

08/28 02:58, , 15F
蜀國只是攻其必救,為了盟友東吳沒必要浪費太多資源
08/28 02:58, 15F

08/28 02:59, , 16F
張郃猜到諸葛亮想自保又不想盟友GG的矛盾心理
08/28 02:59, 16F

08/28 03:02, , 17F
陳倉之圍注定是消耗戰,蜀不能堅守但魏也無法放任不管
08/28 03:02, 17F
文章代碼(AID): #1NmOsmEp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mOsmEp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