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翻譯] May the Best Team Win

看板MLB作者 (怨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時間14年前 (2009/11/02 20:46), 編輯推噓14(1400)
留言14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29 (看更多)
: 了。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減隊一樣很蠢的呀。首先,如果美國的人口還有收入繼 : 續成長,而科技的進步讓天涯若比鄰這話成為現實的話,棒賽這行可以做的生意應 : 該是越來越大,可以賣的對象應該是越來越多,產業發展的曲線應該是往上,而不 : 其次,如所週知,棒賽現階段對於五十歲以上人口的吸引力,要遠勝不到二十的 : 年輕人。可是齁,大聯盟職棒這邊好像不是很在乎這點耶,老是繼續弄些不尊重也 : 即便人口持續成長,少棒的參與程度其實是下滑的。要讓年輕一代願意關注棒球, : 讓更多地方的人有機會見識到球界的頂尖巨星,不也是個好主意嗎?何不讓大華盛 : (未完) 再來。回顧過往,擴編之後都會有陣破紀錄潮。在那追逐紀錄的過程,球賽不就 一整個更刺激、更吸引人了嗎?試想,為啥`98之前,幾乎所有可以達成的單季個 人紀錄,都落在`10到`30之間?Rogers Hornsby的.424打率,`24。Hack Wilson的 190分打點,`30。Earl Webb的67支二壘打,`31。Babe Ruth竟然曾經單季得過177 分(`21)。更別說Dutch Leonard單季自責分率低到0.96了(`14)。貴古賤今派的眼 裡,這當然就是當年的美好時光呀,現在的小毛頭哪及得上前輩一二咧?這個嘛, 只能說絕對的數字,僅止於反應當下選手彼此較勁的結果啦,沒有作時代校正之前, 很難論斷到底哪個時代的選手比較強咧。 但為啥會有這種現象?為啥幾乎所有可以達成的紀錄,都是落在`10到`30之間? 要筆者的話會說,這跟選手之間的實力差距大小有關。球技好壞原則上也是常態分 布,鐘狀曲線。大聯盟層級的職棒選手越多,最好跟最差之間的落差就會越大。如 果球隊數目增加的速度,沒能趕上人口成長的速度的話,代表大聯盟層級選手占總 人口數的比例會往下走,也代表有些實力比較邊緣的選手,很可能就會連上到大聯 盟的機會都沒有,更代表就有幸打到大聯盟的選手來說,她們彼此之間的實力會變 得比較接近,落點會比較密集。這正是`03到`60年間發生的情節。美國的總人口數 從八千萬上到一億八千一百萬,大聯盟職棒卻依然維持16隊。 不單總人口數快速上升,別忘了,`40年代後期開始有黑人以及拉美選手加入職 棒大聯盟的行列。另外,就算美式足球跟籃球興起,分食掉一定比例的天生好手, 可由於球員受到更好的養成,得以鍛鍊出更佳的技術,剛好跟人才給分食這部分兩 相抵銷。結果呢,大聯盟層級選手的鐘狀曲線裡頭,就變得更加密集、更加擁擠。 如此一來,鐘狀曲線裡頭最好最差兩端的落差,就沒有之前那麼顯著了。也就是 說,即便表現出色,優於同儕,但也很難到超群絕倫的那種地步。也就是說,之前 高掛的紀錄,就會變得很難打破,甚至連要望其項背,都變得很困難了。(無巧不 巧,`61球季的61*紀錄,正是擴編的頭一年啊。) 所以齁,在筆者看來,實在不太適合只因為Babe Ruth單季平均敲出的全壘打數 要比Harmon Killebrew來得多,就覺得前者比較強壯或球技比較利害的呢。竊以為 真正的原因在於,Ruth所處的時代,鐘狀曲線裡頭的實力沒有那麼接近,固然會遇 上鬼神級的強投,但比起Killebrew來說,Ruth也更有機會對上實力不怎樣的投手。 投手的情形亦然,Dutch Leonard還有Walter Johnson(`13球季自責分率1.09)當然 會遇上那個時代的恐怖強打,但比起後生晚輩Sandy Koufax, Ron Guidry, Roger Clemens, Curt Shilling等人,老前輩要遇上弱棒的比率可要高多了。 大聯盟職棒選手占美國人口總數的比率,從1903的二十五萬比一,到1930的三十 萬七千五比一,再到1960的四十五萬二千五比一,一路攀升;之後有稍微掉下來, 1990是三十八萬五千比一,1998則是三十六萬比一,想來是跟`90年代擴編兩隊有 點關係。綜合看來,前頭提到的鐘狀曲線,`60年代起裡頭開始變得比較沒有那麼 密集,到了`98年的時候,則已經慢慢朝向`30年代的水準逼近。 這就是為啥當代會讓人有種能人輩出的感覺了。McGwire, Sosa, Rodriguez, Martinez, Bonds之流,由於選手整體高低實力落差拉大的關係,更有機會展現他 們的能耐,出類拔萃。好啦,我知道有人一定會說,這是androstenedione還有各 式類固醇作用的關係,絲毫做不得準。可是,這時代不光是打者猛,投手也很殺的 捏。`92擴編以來,Greg Maddux, Tom Glavine, Randy Johnson, Roger Clemens, Pedro Martinez, John Smoltz, Curt Schilling等強投的表現,難道還不足以說 明嗎?`85到`92這八年裡頭,只有兩季的三振王單季超過300次,而且沒人超過310 次。`94到`01這八年,有四個球季的三振王單季超過300次,甚至還有三個球季超 過345次。另外,`85到`92這八年,只有兩季自責分率王的成績低於2.00,可`94到 `01這八年間卻有五次。要說`90年代中期以來的驚人表現,都該歸功於用藥的肌肉 棒子的話,可怎生解釋投打雙方都這麼猛呢?筆者於此仍然認為,大聯盟層級的選 手名額增加,改變了鐘狀曲線裡頭的密度,拉開了選手整體高低實力之間的落差, 這才是比較合理的解釋的呀。 所以齁,如果美國的人口持續成長,而且美國職棒大聯盟也能持續吸引海外選手 加入,然而經營者卻逆勢而行反倒減隊的話,鐘狀曲線裡頭的密度肯定又要變高, 那不就意味著又要回到那選手彼此的實力比較接近,紀錄很難有機會打破的年代? 這樣一來,比賽就沒有那麼刺激、那麼有話題可談了啊,那看球的動力還是意願豈 不就會降低?需求豈不就會減少?這樣的話,生意不就變得更難做了嗎? (未完) -- 西山茉希代言Angel Heart手錶 9到11月月曆 1024*768 http://dufflin1.pixnet.net/album/photo/1133934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70.164.90

11/02 21:21, , 1F
好文推
11/02 21:21, 1F

11/02 21:24, , 2F
推好文
11/02 21:24, 2F

11/02 21:27, , 3F
11/02 21:27, 3F

11/02 21:28, , 4F
push
11/02 21:28, 4F

11/02 21:40, , 5F
推推
11/02 21:40, 5F

11/02 21:57, , 6F
好文推
11/02 21:57, 6F

11/02 22:16, , 7F
11/02 22:16, 7F

11/02 22:47, , 8F
推好文
11/02 22:47, 8F

11/02 23:10, , 9F
11/02 23:10, 9F

11/02 23:29, , 10F
好文推!!
11/02 23:29, 10F

11/03 00:09, , 11F
好棒,推喔
11/03 00:09, 11F

11/03 00:14, , 12F
好文推
11/03 00:14, 12F

11/15 10:46, , 13F
推!!
11/15 10:46, 13F

11/22 10:04, , 14F
11/22 10:04, 14F
dufflin:轉錄至看板 BaseballSYS 03/18 21:27
文章代碼(AID): #1AxjJ0uV (ML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xjJ0uV (M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