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通說與少數學說的形成?

看板LegalTheory作者 (太子爺的待遇......)時間18年前 (2005/12/21 20:4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26 (看更多)
※ 引述《ahyang ()》之銘言: : ※ 引述《fallinwater (p )》之銘言: : : 請問通說與少數學說之間是如何形成的呢? : : 為什麼有些會形成通說,有些卻形成少數學說啊? : : 他們之間要怎麼斷定呢? : : 我翻閱了法學緒論與法理學的相關書籍都沒有找到相關的討論 : : 請問有人知道嗎? : : 請問如果我希望能有相關資料方便閱讀,要找哪方面的書呢? : : 謝謝~~感激~~ : : → Augusta:誰派下子孫多,誰講話就大聲,多數人異口同聲就是通說。 12/16 20:32 : : → Augusta:參考資料: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 12/16 20:33 : : 推 ahyang:Kuhn的理論是基於paradigm成功解決某些"疑惑", 12/17 08:33 : : → ahyang:"通說"有嗎? 12/17 08:35 : : 推 Augusta:那是「解決」嗎?若科學這麼嚴整,隔空取物怎有學術生存的 12/17 17:42 : : 推 Augusta:空間,還能當校長?這才是他觀察典範移轉的著力點吧? 12/17 17:47 : : 推 Augusta:其實不外乎還是「權力」呀! 12/17 17:54 : : 推 ahyang:你真的讀過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2/18 06:13 : : 推 Augusta:那麼您認為當舊典範發生危機時,新典範的革命如何可能? 12/18 10:08 : : → Augusta:單憑理性?當不只一種假說躍躍欲試欲取代舊典範時,為什麼 12/18 10:10 : : → Augusta:是A而不是B成為新的典範?只因為A比B成功解決了更多問題? 12/18 10:12 : : → Augusta:新典範的Disciplinary matrix會被年輕學者所接受,其中多 12/18 10:14 : : → Augusta:少是理性?多少是感性與個人利害?然後支撐起舊信仰的改變 12/18 10:20 : : → Augusta:與新信仰的維持?舊典範的鬆動單純只是因為不敷使用?每個 12/18 10:21 : : → Augusta:時代都有冒險犯難的革命家,但要遂行革命,還是須要有更多 12/18 10:33 : : → Augusta:接受Disciplinary matrix與Shard examplars能拱起這支學閥 12/18 10:36 : : 推 Augusta:這裡頭會沒有權力運作?而法律更涉價值取向,自更不能避免 12/18 10:40 : 簡單的講,這牛頭不對馬嘴。 : Kuhn的考察是說明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經驗實證的認識),並不全然是 : 理論認識/經驗事實的"對應"關係。Theorising這回事是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的 : 。這背後有著非客觀的因素。但他並不是說,誰講話大聲,誰的理論就會變成 : 典範。你說這是權力的運作,我覺得這過份地超出Kuhn的論述範圍。當然,這 : 也得看你對 "power"的理解是什麼。Kuhn只是說,問題與理論對問題的解決都 : 要經由典範來觀察才有意義,這的確可以是一種對權力的觀點:權力是 : communicative的,是由社群共同認可、相信所以才成為"權力"。但是"權力"不 : 一定是由"個人利害"支持。Kuhn舉的一堆例子都是一些學術新手,並不分享舊 : 典範的人,對研究對象有了全新的、與原典範不可共量的觀點,說這個是基於 : 這些學術新手的"個人利害",我覺得你這太過一廂情願。你不能以你自己對台 : 灣學術環境的認識和法學、社會科學研究環境的確與Kuhn的理論較為切合,而 : 由這種角度來閱讀Kuhn對"科學研究"裡的典範改變的看法。 那就是我的「個人利害」言不及義了...... 我所想到的不單是名與利的衝突與爭奪, 也包括了意識形態差異導致的理念之爭, 這往往是個人價值觀的不同, 而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又緣於自我在這「生活世界」中立足點的反身投射, 是自我存在的雙重意識; 不論是學術菜鳥還是老人, 不論是人文學、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 都是從這無法以理性解釋的直觀出發, 而無論如何這都是與自身的存在感無法切割的。 從這出發點, 我必須要問, 你是否被「常識」欺騙了以為法學的理念之爭搆不上自然科學「理性」之爭的水平? 當然不容否認, 在台灣,做為繼受國,通說與少數說的分歧與爭論內容或許流於膚淺, 但歐陸也不是沒有「通說」與「少數說」之爭, 其背後卻深刻地與其社會、文化與思想綑綁在一起, 構成一套完整的典範, 康德的傳統、黑格爾的傳統、意志哲學的傳統、現象學的傳統, 或許你認為縱然是相同傳統的擁護者,但彼此間歧異大過共同點, 那不叫典範; 但反過來那只是你高估了自然科學相同典範下所能做的原則性指導, 或者說,其實你低估了自然科學典範下徒孫輩學者的主體能動性, 這就是你最前面所意識到 Kuhn對自然科學的考察...... 至於台灣的法律學者們,是這群法學典範徒孫輩學者的徒孫們, 而我們又是這群徒孫學者的徒孫們登不了大堂的私淑後輩, 晚生不便置評...... 有些東西也許Kuhn沒有明說,但不代表沒有說, 至於怎麼解讀......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如果執意要看到白紙黑字加畫押, 那麼書也不用讀,不用參考了, 直接抄就好了。 就算同樣是牛, 黃牛的頭也是對不上水牛的嘴的; 同樣是黃牛, 母牛的頭也對不上小牛的嘴; 那乾脆都別管他們叫牛好了, 「雪莉」就是「那個」,「小強」就是「這個」, 如何? : 回到"通說"、"少數說"的問題。我認為這根本不適用Kuhn的理論來解釋。最簡單 : 的反對是:這些"通說"、"少數說"可能本來就不夠格作為"theory"。殺雞何用牛刀? : 這些不同意見都是圍繞在一些已經被確定的、孤立的個別"問題"上。他們的不同點 : 不是Kuhn的典範論的從"問題"的問法就不同,他們的不同點只是"答案"不同而已。 : 這些"disagreement"不是如Kuhn的典範論的不同"world view",或許勉勉強強可以 : 說是Dworkin的theoretical disagreement。從個別學者完整的論述來看,它們之間 : 或許可以是不同的典範,不過以國考答卷甲說乙說隨便說的現象來看,只不過是羅 : 列一堆opinion,甚至並不是統計的對應現實,而的確是從"個人利害"出發的 : labelling。你在這點上是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27.XX ※ 編輯: Augusta 來自: 220.139.27.248 (12/21 22:35)
文章代碼(AID): #13gKx52q (LegalThe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26 篇):
文章代碼(AID): #13gKx52q (Legal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