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我們的教育 埋沒多少豪小子?

看板Education作者 (吟遊詩人)時間12年前 (2012/03/03 11:10), 編輯推噓4(405)
留言9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3 (看更多)
※ 引述《nungnung (無歸之點)》之銘言: : 在我念大學時, 學習對我來說就是聽老師說課, : 念老師指定的原文書, 把重點整理背出來, : 然後在期中期末考時默寫寫出來, 這樣就可以拿到高分, : 那些念過的理論給我很多啟發, 但我不覺得這樣的學習能夠給我創造力, : 只是死背別人的理論到底能夠教出多少能有創新想法的人? : 有多少人可以跳脫教科書上寫的, 想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論? : 至少, 就算我拿了N次書卷獎, 我還是沒辦法跳出那些大師的想法而有自己不同的理論, : 因為在過去的教育中, 我就是這麼學著長大的, : 我可以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 可以考試拿高分, : 但是我沒有辦法想得出一個從來沒人想過的絕妙主意, : 我沒有辦法說所有在台灣教育程度高的人都沒有想像力, : 但是我想跟我一樣的人也不會是少數. 閣下所言和創造力有無沒有什麼關係 反而凸顯了閣下自己的問題:把「創新」想的太膚淺 所謂思想,不是憑空生出的「有創意的思考方法」 而是奠基於時間、經驗、知識,和長久勞苦鑽研的精華結晶 資料夠多就能排列重組,時間夠長就能夠發酵 持之以恆的鑽研才能透徹,然後從舊有知識的無盡堆積中產生一丁點新的生成物 這才是學者所謂的創新 光是大學四年念的那幾本基礎的入門教科書, 連創新所需要的知識量都還遠遠不能滿足 更不要說所謂的「跳脫教科書」和「從來沒人想過的絕妙主意」 那是多少名校教授終其一生都無可企及的目標 憑著「大學時代沒有跳脫教科書」就妄斷這是「沒有想像力」 正如同看到爬行的嬰兒,就下結論「人類沒辦法攀登高山」 隨便拿起一本某學科的頂級期刊,任何學科都行 裡面有多少真正創新的研究,又有多少只是依樣畫葫蘆? 依某位21世紀才之後的諾貝爾獎得主的說法: 美國物理學會(APS)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 上面大約80%是照樣造句類型的照本宣科研究 (這本期刊不是APS最高級的期刊,但是最高的那本是邀稿性質的,通常不算在內) 至於考試,啊,那只是微不足道中的微不足道 只是現今世道至此,大學沒有好成績就別想進好研究所,就別想找到好工作 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這種軍備競賽上,根本就不是台灣的問題 而是全世界從二戰之後就愈演愈烈的趨勢 創造力什麼的,不說別的,就這樣想吧: 難道全世界就你一個人有創造力? 這麼多名校畢業生,這麼多在名校任教或國家研究院任職的專業學者 他們苦心鑽研三四十年都無所成的所謂「創新」 一個大學生讀了幾本基礎教科書就想做到? 不是太看得起自己,就是太瞧不起知識 炒短線研究反而就是由這種心態造就的 不願靜下心來好好研讀,好好把一項學說鑽研透徹 而是不斷地想拿A學科的東西套在B學科上, 然後算幾條公式,跑幾張漂亮的圖 宣稱發現了什麼AB學科間的重要連結 然後就沒了,這樣的小玩具能新奇一時,甚至發上頂尖期刊 不過半年之後,無人聞問 而這也不是台灣的問題,更是美國的問題,世界的問題 : 至於替科學雜誌寫文章, 我不認為那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 : 我自己研究所時幫老師寫過兩篇, 每一次都是無比痛苦, : 寫一篇人人可以讀懂的科普文章並不是您以為那麼容易的事, : 我每寫一次, 從收集文獻, 畫圖到改文, 可以費時1~2個月, 要中斷手上很多研究來做, : 而這些文章在很多念科學的人眼中是像雞肋一樣無味之物, : 對他們來說對於自己前途才是完全無益之事, : 會願意做的人, 如果不是對於推廣教育沒有一點熱誠, : 是不可能接下這種燙手山芋的. 科普做的好,也會成為大家,還會成為國寶 所謂沽名釣譽也不是空穴來風,適當的宣傳能夠大幅提昇自己的影響力 小至上媒體領通告費,大致競選院士或爭取經費,都是很有用的 當今世界上靠科普提昇自己地位的首席大師,非霍金莫數 在下屢次看到報章雜誌清談科學時聲稱 「二十世紀物理學三巨頭是愛因斯坦、費曼、霍金」 當然霍金本人在宇宙學確實地位崇高,也得過沃爾夫獎這種次諾貝爾獎級的大獎 但顯然他和諾貝爾獎或費爾茲獎都還有一段差距 E. Witten原本唸歷史,二十五歲轉行數學,曾獲費爾茲獎,也是物理超弦理論創始人 某次他應邀去某城市演講,剛好霍金那幾天也在當地演講,聽眾蜂擁而至 而這位專業領域的地位顯然較霍金更為崇高的數學暨物理學家 下塌飯店時被旅館工作人員問:你也是來聽霍金演講嗎? 至於科普文章的寫作心態嘛 在下兩三年前賦閒時寫過一篇,登在科學月刊上 (原本還打算再寫一篇,不過之後忙起來,寫了一半就擱著了) 必須承認,在下多少是抱著沽名釣譽(還有就是沽金了,有稿費)的心態寫的 做研究要有所成,實數不易,專業者少,能懂自己的人就更少了 相較之下,科普易成的多,又廣為大眾接受 無非是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差異 : 台灣社會確實正在改變, 我知道很多競競業業的老師正在朝這方向努力, : 像我以前國中母校, 還在以前荒煙蔓草的校園開出一個自然觀察教室, : 以前的生物老師(沒教過我)帶領學生做自然觀察, 做出很多很棒的科展題目, : 這是很棒的改變. 然而, 這些很棒的經驗, 在這些學生們步入到國三高中後, : 就漸漸淡忘在接應不暇的考試與升學壓力中, : 那些過往的經驗有多少可以改變學生日積月累在教室中接受的填鴨教育? 說得好像國外中學生就沒有考試和升學壓力似的 美國的學校有AP,有SAT模擬考 坊間也有補習班和家教班 四處遊玩的美國中學生 其中真正想升學的,到了十年級以後還不是有沉甸甸的功課壓著 再怎麼自由放任,到了十二年級也得多背單字、寫例題本、參加模擬考 同樣在寫模擬考拼大學, 難道美國學生不會淡忘這些經驗,台灣學生就會? 至於不想升學不用做模擬考的,那在更早以前就忘的差不多了 或是淡忘在忙於幫忙家計的四處打零工中,或是忙於幫派火拼、吸毒、賣淫反覆墮胎之中 : 有多少人從小學到念完高中後, 就忘記自己小時候曾有的瘋狂想法? 在下一直都沒有忘記自己國小時的世界觀, 關於人類困境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突破現有科學發展的種種瘋狂想法 然後現在回頭看去一切都是那麼地愚蠢無知,那麼地可笑 問題正在於小時候的空想沒有知識支撐,只是毫無意義的虛言妄想 : 固然學生可以從書本中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一切, : 但是如果回歸到"教育"本身而言, 不就是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這些資源? 在下一直相信,只要一個人,甚至還不需要是一個人 無論是課本的知識,或是生活中習得的經驗 只要腦子累積了夠多東西,就會開始質變,就會開始排列重組 就有可能產生出並非直接來自所吸收的知識的東西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確實把知識灌到學生腦內 而不是強迫背誦,並且考完試就忘光,甚至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厭惡 依在下之見,重點在於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意義 但是這原本就是極為困難且根本沒有方法可依循達成的標的 甚至很可能根本就沒有任何一種由國家支持的教育制度能夠達成這樣的標的 而台灣教育的問題之一, 就在於很多自命為教育改革者,把這件事想得太簡單 :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 我今年回台灣, 遇到我表哥, 他有一個念正在小學四年級的女兒, : 他說, 某天那位妹妹回家, 攤開課本問我表哥, : 為什麼課本說現在"磁北極"是在南半球? : 我表哥為了示範求知的精神, 帶著妹妹查了所有網路上中英文的知識, : 但是英文只有所謂的北磁極(North Magnetic Pole), 目前在北半球, : 與磁北極(Magnetic North Pole)卻又似乎不盡相同, : 於是我表哥下結論: 磁北極應該在北半球. : 到了期中考, 那位妹妹自然照爸爸教的回答, 因此考試被扣了分, : 她跟老師說她跟爸爸查了很多資料, 應該是在北半球而非南半球, : 老師卻跟她說:"妳就照課本寫的回答就會了." : 如果聽到這裡, 你也覺得那位妹妹真的太呆了, : 查書歸查書, 考試歸考試, 這根本就是兩碼子事, : 那就表示台灣的考試教育真是太成功了, 恭喜你. 不只那位妹妹呆,閣下的表哥或許也呆 這個問題凸顯的是所謂「求知精神」的無限上綱 首先,這對父女是否真有能力判斷課本上所說的「磁北極」意義為何? 再者,他們是否有真有能力判斷查找資料上各專有名詞的指涉? 再者,他們是否真有南力判斷查找資料的正確性? 單就「磁北極」這個案例來看,這甚至算不上是科學問題,而只是語意問題 所謂求知,應當是在假設「原典」--此處為課本--上的論述,是「有所本」的情況下 試圖以搜尋到的知識與之對照,找尋是否能產生與課本論述吻合的知識解讀方式 若窮盡自己一切力量仍不可為,才是暫且假定原典「可疑」,並尋求其他突破 正好,此處所謂「窮盡自己一切力量」 這個力量,又是另一個強烈受限於自身知識和經驗的能力 再次說明,未有知識的累積,根本不會有任何真正的創造力 至於老師的反應,聽來似乎不負責任,但是否實為傳達上過於簡略產生的誤解? 如果老師真正的反應是拿課本上的敘述以及圖解照本宣科重新解釋一遍 那並不能說是錯誤的反應, 只是課本的解釋未必人人能懂,課本的名詞定義未必人人認同,老師也難為 : 我一方面真的覺得妹妹很呆(然後慚愧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 : 一方面又吃驚於那位老師就這樣放棄一個可以機會教育的時機, : 這不正是示範何謂科學的求知精神的最佳時刻嗎? : 明明可以教導學生們如何針對自己的疑問查書查資料, : 卻讓學生們照課本寫的就好, 可以說是最壞的示範. : 大家當然可以說這位老師是一個特例, 一個個案, : 但是在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時, 我不得不想, 這以後是否就要發生到我孩子身上? : 我真的希望我的孩子受到這種教育嗎? 基於閣下接收的實際上是第三手資訊 或許閣下應該先仔細思索,是否有誤解老師的可能 : : 美國教育走兩個極端 : : 你要看在PR50左右的人在做甚麼 : : 而非總是看極端值 : : 順道一提 以美國大學學歷佔人口比例25%來看 : : PR50基本上是高中學歷以下 : : 不要將天才與有錢人當作美國的全部 : : 在美國受教育與成長 : : 和台灣比起來 至少成長為罪犯的機率大多了 : : 別忘了美國的犯罪率有多高 : : 讀到研究所還無法自發性的從兩面分析事物 : : 台灣教育真的殘害你很深 : : 不過沒關係 : : 上網多認識一些美國人 : : 你會獲得更大的安慰 : 沒錯, 美國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就像爛蘋果, : 但是, 好的學校絕對比台灣的好的學校好, 否則為什麼大家都要汲汲營營出國念書? : 如果我有選擇, 我未來的收入能夠負擔, 我自然會願意選擇美國, 大學以後顯然比較好,大學以前未必 不過這種好壞比較,跟教育制度其實沒什麼關係 美國光是哈佛大學一年的預算是,就是台灣一年教育總預算的四分之一 在這種基準下,應該檢討教育制度的,反而是美國,而不是台灣 在下只是在普通的美國公立大學唸書 某位同學曾說,他的高中同學有大約有1/2留級、1/3中輟、1/5現在應該已經不在人世 他能夠活下來在一所普通的公立大學讀書簡直是奇蹟 若是他們家買得起好一點的學區,或出的起錢讓他進好一點的私立高中 他今天顯然不會在這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待著,而是去了哪所名校 有這樣經歷的美國人,在一般公立大學裡,非常普遍 至於閣下有能力負擔「好的學校」,那當然是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 在美國念高中對申請美國大學大大有利,因為體系當然還是自己的比較信任 是美國人更是天大的有利,因為入學申請是美國人50%,其他國家50% 如果申請一流公立大學,是州民則已經不能單用有利形容, 只要是該州普通公立高中前10%(對華人家庭而言這標準低得像種侮辱),保證錄取 只是這小孩就是徹頭徹尾的美國人,也正是得利於此才會在美國教育體制裡如魚得水 不過台灣視美國為地上神國,救贖之地,倒也不是今天才有 早在民國六十年代風雨飄搖之時,從美國那兒去而得救的,早已多不勝數了 : 因為就算在台灣的第一高中, 最高學府, : 因為社會制度的問題, 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還是唯一選擇, : 而我不願意讓這些古老的制度殺死了我的孩子的創造力. 不知道SAT有沒有標準答案 美國的第一高中是拿畢業生的SAT分數作為號召的, 閣下所在的最高學府之一加州理工是拿大學新生的SAT平均分數當成廣告的 要是SAT居然是種有標準答案的考試, 那加州理工的學生豈不都是讓這些古老的制度殺死了創造力嗎 而加州理工又有什麼創造力可言呢? : 考試制度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它很公平, 它某種程度上維持了社會流動, : 只要努力念好書考好試, 窮孩子還是可以上台大, 以後可能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 但是, 如果要讓台灣跳出代工王國, 跳出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研發, : 光是會考試是不夠的 (當然會考試在台灣可以活得很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台灣跳出代工王國」甚至和教育沒有一丁點關聯,更不要說考試不考試 所謂代工,實際上來自二戰之後藉由美國帶動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 制定產業規則與建立金融體系,又身為全球最巨大終端市場的美國,居於體系中央 歐洲各國戰後殘破,但仍有十九世紀殖民時代留下的眾多基礎,復興之後亦不可小覷 而東亞各國,原本連工業都付之闕如,又無基礎 於是在美國扶植之下,由低階的加工出口做起,隨產業提昇培植工業 代工的產品技術含量有高有低,但原本的體系分配就是邊陲小弟,自然總是代工 而這個全球體系的形成,乃是1840年之後東亞「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把這一個巨大長遠的問題,盡數怪罪在「考試制度」上,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也再次凸顯了「思考」背後需要多少堅實的知識基礎, 而非單靠吹噓「創造性」而一蹴可幾 : : 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目的取向"--以現實利益的目的取向 : : 不紮好根甚至瞧不起根本--瞧不起文、史、哲、理(理論物理、化學、生命科學) : : 如何更進一步? : : 舉個例子來說 : : 中文資訊光是斷詞系統 : : 台灣做了十幾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加入文、史、哲、心理學家 : : 之前都是資訊、電機埋頭要用資料庫暴力解決 : : 人家IBM十幾年前就用跨領域團隊搞出來了 : : 大陸也是跨領域團隊比台灣早幾年搞出堪用的東西 : : 台灣呢? : : 你日常生活中語音輸入是美國的、大陸的還是台灣的? : : 台灣唯一搞出比較多人用的就一個賽微 : : 賽微的斷詞準確度也不過跟很多很多年前IBM那套差不多 : : 要不是跨領域團隊起步晚 : : 台灣在中文資訊領域可以做到、獲得更多 : : 然而 : : 為什麼我們的理工科被養成人文科學就是很簡單的想法呢? : : 以至於明明是語言學應用領域 也嘗試著直接用統計方法搞資料庫暴力解 : 我完全同意這一點, 人文學門完全不受重視, : 在整個升學導向的教育制度裡, 在大學科系不斷被人一排再排的媒體曝光中, : 我們不也在把利益置上一點一如墨水般滴滲到孩子的心中嗎? : 我不管大學念的科系(社會學)或是現在研究所念的(地質學), : 都不是什麼台灣人眼中的熱門科系, : 每次被問到, 念這個以後要做什麼, 我都要解釋半天. : 但是,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還, 美國就沒有冷門科系? 難道pre-med不熱門?難道主修哲學的不是把哲學系當pre-law在讀? 美國就很重視人文學門? 難道敝校商科主修擠破頭,系館又大又漂亮,音樂系館卻破爛得連暖氣都沒有 是因為音樂系天生神力,不畏風寒熱愛音樂? 哈佛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要讀九年,一年學雜費六萬,慣例上沒有獎學金 美國當然很重視冷門人文學科啦 只是這種重視法,絕大多數美國人也無福消受就是了 : 填壓教育教不出太多有創造力的孩子, 因此就算念了這些冷門科系, : 尤其很多冷門科系又是特別注重思考與創造力, : 也因此學生也很少能因此念了此科系成就一家之言, 獨領風騷, 在下還真不知道成一家之言有這麼簡單 司馬遷年十歲誦古文,十九歲遊遍大江南北,二十五歲任太史令 近五十歲才成就史記,達成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追求 現代人只要「注重思考與創造力」就能輕鬆地成一家之言了,進步神速啊 : 最後冷門科系還是一樣冷門, 不受重視, : 就算想多拿一些政府補助, 也會被人冷言冷語說你們學門反正沒啥用途. 美國的冷門科系一樣沒有政府補助啊 甚至還不用到冷門「科系」,光是在熱門科系做冷門專題,就不要想拿到經費了 台灣有的問題美國全都有,而且還更嚴重 : 所以, 在我看來, 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教育的方式, : 就像以前中天做的一個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專題, 一位政大的教授說的, : 十二年國教, 就是要產生一個新的"教育典範", : 如果到哪天台灣連大學聯考都廢除了, 我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才有希望. 這段話又再次證明了,所謂的思考和創造力,總是必須建立於厚實的知識之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08.66.40.147

03/03 11:36, , 1F
竟然認真了 推啊
03/03 11:36, 1F

03/03 11:38, , 2F
很多人都說美國教育好 也許更該看到的是那些說美國教育好
03/03 11:38, 2F

03/03 11:38, , 3F
的人有多少好資源在支撐...
03/03 11:38, 3F

03/03 11:40, , 4F
然後比較教育常常會無視基礎政治經濟條件的問題
03/03 11:40, 4F

03/03 11:41, , 5F
所以就三不五時有人會跳出來說XX教育給臺灣的啟示...
03/03 11:41, 5F

03/03 13:13, , 6F
霍金怎麼跟費爾茲獎有關?沒聽說過他有任何數學成就啊。
03/03 13:13, 6F

03/03 13:14, , 7F
Witten真神人也。感謝提供關於他那件軼事。
03/03 13:14, 7F

03/04 01:28, , 8F
我沒說有關啊
03/04 01:28, 8F

03/04 14:24, , 9F
03/04 14:24, 9F
文章代碼(AID): #1FKOknny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13 篇):
文章代碼(AID): #1FKOknn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