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我們的教育 埋沒多少豪小子?

看板Education作者 (無歸之點)時間12年前 (2012/03/03 04:10), 編輯推噓2(2029)
留言3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3 (看更多)
※ 引述《forself (無所得、故有)》之銘言: : 不是每個美國老師都會這樣做 : 而且台灣的老師也並不是都不會這樣做 : 台灣行之有年 且走出去到社區演講也是常態 : 話說回來 您參加過幾次社區藝文活動? : 這個台灣的大學也做很久了 : 從我讀國中就有 : 不過在地方宣傳力道上確實有加強的需要 : 因為您讀的是理工科啊 : 我們所固定到附近(半徑60公里內吧)的學校與社區 : 開辦各類不用錢或是一個月一兩百塊的課輔、讀經之類的班 : 你該問的是:為什麼理工科研究生常常要比人文科少負這些責任又多拿工讀金? : 我讀大學到研究所 教過的低收入戶、受災戶小朋友都破百人了 : 你只是無憂無慮的閉門造車 還以為大家都一樣 : 是的 我也一直對可以整天專注在自己學業與研究的理工科 : 竟然以為社會責任感是"有酬勞有名聲的"替科學雜誌寫些文章 : 您的邏輯也太跳脫了 因為我念的是理工科, 我關注的自然是自然科學, 美國人文科系的大學與研究生如何走出研究室踏入人群, 我沒有太多機會去接觸了解, 也自然無從與台灣的人文科學學生做比較, 套一句諺語, "You cannot compare apples with bananas." 但是就理科的學生表現來說, 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如我前文所指. 不過, 我大學念的是台大的人文科系, 說實在我那時也真的就只知道念書, 老師與系所並沒有積極鼓勵學生走入人群, 就算有社會參與, 也是服務課要求的, 去一些NGO當義工, 或是辦一些服務團隊, 對於社會弱勢團體也有很多接觸, 但是就教不教得出有沒有創造力的學生這一點而言(回歸此系列文討論重點), 我覺得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我念大學時, 學習對我來說就是聽老師說課, 念老師指定的原文書, 把重點整理背出來, 然後在期中期末考時默寫寫出來, 這樣就可以拿到高分, 那些念過的理論給我很多啟發, 但我不覺得這樣的學習能夠給我創造力, 只是死背別人的理論到底能夠教出多少能有創新想法的人? 有多少人可以跳脫教科書上寫的, 想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論? 至少, 就算我拿了N次書卷獎, 我還是沒辦法跳出那些大師的想法而有自己不同的理論, 因為在過去的教育中, 我就是這麼學著長大的, 我可以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 可以考試拿高分, 但是我沒有辦法想得出一個從來沒人想過的絕妙主意, 我沒有辦法說所有在台灣教育程度高的人都沒有想像力, 但是我想跟我一樣的人也不會是少數. 至於替科學雜誌寫文章, 我不認為那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 我自己研究所時幫老師寫過兩篇, 每一次都是無比痛苦, 寫一篇人人可以讀懂的科普文章並不是您以為那麼容易的事, 我每寫一次, 從收集文獻, 畫圖到改文, 可以費時1~2個月, 要中斷手上很多研究來做, 而這些文章在很多念科學的人眼中是像雞肋一樣無味之物, 對他們來說對於自己前途才是完全無益之事, 會願意做的人, 如果不是對於推廣教育沒有一點熱誠, 是不可能接下這種燙手山芋的. : : 在我念的爛爛的公立小學與國中生涯中, 從來就沒見過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 : 大家做的所謂科展, 也就是老師想好題目學生照做, : : 能夠自發性從生活觀察中想出一個有趣的點子的國小國中生, 我還沒遇過一個, : 我遇過很多啊 : 而且一屆比一屆強 : 你沒見過有幾個可能原因 : 1.你的有趣不等同孩子們的有趣 : 2.你的生活很少接觸到大量的孩子 : 3.你沒有能力判斷甚麼叫做"自發性從生活觀察" : 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書" : 還有句話叫做"求人不如求己" : 要自發性從生活觀察、從書本中攝取才是活躍的思考模式根本 台灣社會確實正在改變, 我知道很多競競業業的老師正在朝這方向努力, 像我以前國中母校, 還在以前荒煙蔓草的校園開出一個自然觀察教室, 以前的生物老師(沒教過我)帶領學生做自然觀察, 做出很多很棒的科展題目, 這是很棒的改變. 然而, 這些很棒的經驗, 在這些學生們步入到國三高中後, 就漸漸淡忘在接應不暇的考試與升學壓力中, 那些過往的經驗有多少可以改變學生日積月累在教室中接受的填鴨教育? 有多少人從小學到念完高中後, 就忘記自己小時候曾有的瘋狂想法? 固然學生可以從書本中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一切, 但是如果回歸到"教育"本身而言, 不就是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這些資源?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我今年回台灣, 遇到我表哥, 他有一個念正在小學四年級的女兒, 他說, 某天那位妹妹回家, 攤開課本問我表哥, 為什麼課本說現在"磁北極"是在南半球? 我表哥為了示範求知的精神, 帶著妹妹查了所有網路上中英文的知識, 但是英文只有所謂的北磁極(North Magnetic Pole), 目前在北半球, 與磁北極(Magnetic North Pole)卻又似乎不盡相同, 於是我表哥下結論: 磁北極應該在北半球. 到了期中考, 那位妹妹自然照爸爸教的回答, 因此考試被扣了分, 她跟老師說她跟爸爸查了很多資料, 應該是在北半球而非南半球, 老師卻跟她說:"妳就照課本寫的回答就會了." 如果聽到這裡, 你也覺得那位妹妹真的太呆了, 查書歸查書, 考試歸考試, 這根本就是兩碼子事, 那就表示台灣的考試教育真是太成功了, 恭喜你. 我一方面真的覺得妹妹很呆(然後慚愧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 一方面又吃驚於那位老師就這樣放棄一個可以機會教育的時機, 這不正是示範何謂科學的求知精神的最佳時刻嗎? 明明可以教導學生們如何針對自己的疑問查書查資料, 卻讓學生們照課本寫的就好, 可以說是最壞的示範. 大家當然可以說這位老師是一個特例, 一個個案, 但是在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時, 我不得不想, 這以後是否就要發生到我孩子身上? 我真的希望我的孩子受到這種教育嗎? : 美國教育走兩個極端 : 你要看在PR50左右的人在做甚麼 : 而非總是看極端值 : 順道一提 以美國大學學歷佔人口比例25%來看 : PR50基本上是高中學歷以下 : 不要將天才與有錢人當作美國的全部 : 在美國受教育與成長 : 和台灣比起來 至少成長為罪犯的機率大多了 : 別忘了美國的犯罪率有多高 : 讀到研究所還無法自發性的從兩面分析事物 : 台灣教育真的殘害你很深 : 不過沒關係 : 上網多認識一些美國人 : 你會獲得更大的安慰 沒錯, 美國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就像爛蘋果, 但是, 好的學校絕對比台灣的好的學校好, 否則為什麼大家都要汲汲營營出國念書? 如果我有選擇, 我未來的收入能夠負擔, 我自然會願意選擇美國, 因為就算在台灣的第一高中, 最高學府, 因為社會制度的問題, 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還是唯一選擇, 而我不願意讓這些古老的制度殺死了我的孩子的創造力. 考試制度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它很公平, 它某種程度上維持了社會流動, 只要努力念好書考好試, 窮孩子還是可以上台大, 以後可能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但是, 如果要讓台灣跳出代工王國, 跳出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研發, 光是會考試是不夠的 (當然會考試在台灣可以活得很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 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目的取向"--以現實利益的目的取向 : 不紮好根甚至瞧不起根本--瞧不起文、史、哲、理(理論物理、化學、生命科學) : 如何更進一步? : 舉個例子來說 : 中文資訊光是斷詞系統 : 台灣做了十幾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加入文、史、哲、心理學家 : 之前都是資訊、電機埋頭要用資料庫暴力解決 : 人家IBM十幾年前就用跨領域團隊搞出來了 : 大陸也是跨領域團隊比台灣早幾年搞出堪用的東西 : 台灣呢? : 你日常生活中語音輸入是美國的、大陸的還是台灣的? : 台灣唯一搞出比較多人用的就一個賽微 : 賽微的斷詞準確度也不過跟很多很多年前IBM那套差不多 : 要不是跨領域團隊起步晚 : 台灣在中文資訊領域可以做到、獲得更多 : 然而 : 為什麼我們的理工科被養成人文科學就是很簡單的想法呢? : 以至於明明是語言學應用領域 也嘗試著直接用統計方法搞資料庫暴力解 我完全同意這一點, 人文學門完全不受重視, 在整個升學導向的教育制度裡, 在大學科系不斷被人一排再排的媒體曝光中, 我們不也在把利益置上一點一如墨水般滴滲到孩子的心中嗎? 我不管大學念的科系(社會學)或是現在研究所念的(地質學), 都不是什麼台灣人眼中的熱門科系, 每次被問到, 念這個以後要做什麼, 我都要解釋半天. 但是,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還, 填壓教育教不出太多有創造力的孩子, 因此就算念了這些冷門科系, 尤其很多冷門科系又是特別注重思考與創造力, 也因此學生也很少能因此念了此科系成就一家之言, 獨領風騷, 最後冷門科系還是一樣冷門, 不受重視, 就算想多拿一些政府補助, 也會被人冷言冷語說你們學門反正沒啥用途. 所以, 在我看來, 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教育的方式, 就像以前中天做的一個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專題, 一位政大的教授說的, 十二年國教, 就是要產生一個新的"教育典範", 如果到哪天台灣連大學聯考都廢除了, 我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才有希望. -- 他有一張遠行車票,他有一張遠行的車票, 他有一張遠行車票,而他毫不在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1.215.70.184 ※ 編輯: nungnung 來自: 131.215.70.184 (03/03 04:20)

03/03 06:53, , 1F
所以磁北極那個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03/03 06:53, 1F

03/03 07:10, , 2F
其實不只台灣有老師會怠惰,美國也有,最近洛杉磯地區還連續起
03/03 07:10, 2F

03/03 07:11, , 3F
五個或六個跟學生有性關係的老師。所以不必天真以為美國絕對比
03/03 07:11, 3F

03/03 07:12, , 4F
較好。妳說的那個老師,美國也有。談美國教育比台灣好的,往往
03/03 07:12, 4F

03/03 07:13, , 5F
看到的是美國好社區的個案,然後拿來當模版批評台灣教育。在好
03/03 07:13, 5F

03/03 07:14, , 6F
社區,教育品質會好,有過半不是教育(制度)本身的因素,而是
03/03 07:14, 6F

03/03 07:14, , 7F
環境因素。同樣的教育制度,在林書豪的Palo Alto高中,跟在洛
03/03 07:14, 7F

03/03 07:16, , 8F
杉磯黑人區的結果絕對天南地北。林書豪家那邊住的都是全美國
03/03 07:16, 8F

03/03 07:16, , 9F
最高級的知識菁英家庭。多的是史丹佛大學教授的子女,和矽谷工
03/03 07:16, 9F

03/03 07:17, , 10F
程師的子女。這種學校小孩本身就比較聰明(智商跟遺傳有關),
03/03 07:17, 10F

03/03 07:18, , 11F
家庭環境又好,學習成效絕對超優。
03/03 07:18, 11F

03/03 07:19, , 12F
教育起作用的就沒有決定性了。就像一個好球隊,沒有好球員,絕
03/03 07:19, 12F

03/03 07:21, , 13F
對很難很難拿冠軍。我想版主陷入教育決定論的謬思了。妳想要的
03/03 07:21, 13F

03/03 07:22, , 14F
那種教育環境,不是妳住在美國就有,而是你必須住在美國的優良
03/03 07:22, 14F

03/03 07:23, , 15F
社區。但是那種社區房價超高。所以問題不是美國教育比較好,而
03/03 07:23, 15F

03/03 07:24, , 16F
是一整個社區的人口素質優秀造就的。美國的爛學校比好學校多了
03/03 07:24, 16F

03/03 07:24, , 17F
不知道幾倍,不要再說美國教育比台灣好了。
03/03 07:24, 17F

03/03 07:24, , 18F
至少去貧困社區看一看再說。
03/03 07:24, 18F

03/03 07:25, , 19F
至於你舉的例子,家長,學生,老師應該做的,是去找出答案。同
03/03 07:25, 19F

03/03 07:26, , 20F
樣的情況發生在林書豪那個高中,也是要這麼處理的。台灣這位老
03/03 07:26, 20F

03/03 07:27, , 21F
師的怠惰,是他個人,美國也有這樣的老師。妳親戚該做的,就是
03/03 07:27, 21F

03/03 07:27, , 22F
去找出答案,然後投訴。美國人是會這麼做的,他們的社會風氣是
03/03 07:27, 22F

03/03 07:28, , 23F
那樣,而台灣不會。這是社會風氣的問題,不是教育制度問題。
03/03 07:28, 23F

03/03 07:29, , 24F
我個人的經驗是這樣的,小學時老師教算物體的表面積和體積,我
03/03 07:29, 24F

03/03 07:29, , 25F
考試卷的答案跟標準答案不同被打錯,我自己再重算拿去跟老師講
03/03 07:29, 25F

03/03 07:30, , 26F
,老師核對之後,發現我的答案才對,於是更改答案全班重新計分
03/03 07:30, 26F

03/03 07:31, , 27F
。社會科選擇題答案也是。在標準答案之外的選項,也沒錯,我就
03/03 07:31, 27F

03/03 07:32, , 28F
把自己的理由拿去跟老師講,老師覺得沒錯,就說選b, c都對,又
03/03 07:32, 28F

03/03 07:32, , 29F
全班重新計分。
03/03 07:32, 29F

03/03 07:33, , 30F
所以這次給妳親戚那個小妹妹的教育機會,就是把真正答案找出來
03/03 07:33, 30F

03/03 07:33, , 31F
,去跟老師爭真理。注意我說的是爭真理,不是爭分數。
03/03 07:33, 31F
文章代碼(AID): #1FKIaw5C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13 篇):
文章代碼(AID): #1FKIaw5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