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的人本教育主張

看板Education作者 (確定性的失落)時間13年前 (2010/09/30 10:2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3 (看更多)
齊力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副教授 依照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第二章「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第一條就提到「人本化 :全人發展,實現自我」。其中宣稱:人本化的教育是要「通過教育的方式,提升 人的素質,使個人過著有意義、有尊嚴、有貢獻的生活。」「人本化的教育是全人 的教育,強調培育學習者的健全思想、情操及知能,使其能充分發展潛能、實現自 我。人本化的教育不會接受職業市場、特定政治目標及意識形態的捆綁」。 在報告書第三章「綜合建議」第二節的第一項「改革方向」中又宣稱:「學生 是教育的主體,而學習權則是國民的基本人權。要帶好每位學生,發展適性適才的 教育,應該在確認學生的主體性與保障其學習權的基礎上,從事課程、教學與學生 行為輔導方式的根本性改革,並在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中,重塑師生倫理,以營建 正確教育理念。」 重點是,人本主義教育與先前的教育模式究竟哪裡不一樣呢?如果一樣,不足 以稱改革,但是不一樣在哪裡呢?我們注意到有幾點可能是比較不同之處。一是「 鬆綁」的概念;一是「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此外,「帶好每位學生」則有平等 主義的意涵。 「鬆綁」背後顯然是自由主義的思想。換言之,所謂不受意識型態的綑綁,並不包 括自由主義在內。當然,也不包括人本主義,因為人本主義是此處所要彰顯的基本 精神,而自由主義則是人本主義的部分內涵。我們指出這點,部分是要指出此處隱 涵的矛盾。此處的意識型態顯然是有負面的意涵。某些思想不是「意識型態」,某 些則是。分辨的標準是什麼呢?馬克思與法國社會學者涂爾幹都曾對於個人主義式 的自由主義有所批評,從他們看來,所謂自由主義也很可能是諸多有爭議 意識型態中的一種。反過來說,教育不受意識型態綑綁,那要不要讓學生建立某 種意識型態信仰呢?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都不要嗎?宗教信仰呢?儒學式的道德主 義呢?全都不要嗎?那麼,我們的學生將成為什麼模樣的人呢?我們的學生還能建 立任何內在導向(inner-directed)的人格特質嗎?會不會都變成只知徵逐時尚、缺 乏自我定見的茫茫大眾? 「帶好每位學生」的平等主義主張在實踐中其實已經出現若干問題。有些學校 在努力勸回中輟生的過程中飽受挫折。一方面勸回中輟生不易,更糟的是當他們回 到班級中時常帶來班級秩序的嚴重困擾,或者帶來與教師的衝突。 事實上平等主義從來不是廉價的理想,它是非常昂貴的,是要付出龐大代價的 。歷史學者Will Durant(張身華譯,1975: 11)在總結其「世界文明史」的「歷史的 教訓」一書第三章中指出,平等與自由是互相矛盾的;自由與平等的聯盟是一種烏 托邦。姑不論平等是否僅與自由相矛盾,致力平等的結果,常帶來發展的遲滯,或 是犧牲了秩序。 「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一語其實是很驚人的語句。如果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那麼教師呢?報告書中又宣稱「辦學的主體則是教師」。問題是當兩者想 法、意願如果有衝突的時候,那麼兩種主體間最後誰的主體性可得到彰顯呢? 報告書中還說:「教育的原動力必須回歸到教育的主體,也就是自我改善與自我實現 中的個人。就教育而言,個人最根本的意願便是學習,學習權應該被視為一種基本的 人權。」這句話的前言是:「教育的出發點必須是對於人性的信心,相信人有向善的 稟性,這也是教育人本化的基礎。」總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且學生有向善的稟 性,也有學習的意願,教育工作者必須秉持這種信念。這種要求,在現實實 踐過程中很容易幻滅。許多教師在教育改革實施後覺得教育工作倍加艱難,這裡由現 實與理想對照時所產生的巨大扞格,恐怕是很大的原因。當學生實際顯現懶散、冷漠 、不積極、不專心的學習態度時,教師要如何去堅定上述的信念呢?這裡,我們多少 也要面對一項事實:絕大多數教師其實也只是凡人,也只有有限的愛心與耐性。尤其 當師資補充走向由市場機制決定時,祈求教師表現超凡的愛心與耐性,恐怕是脫離現 實的臆想。基於臆想的改革能成功嗎? 究竟教師有沒有權力要求學生學習一些學生當下未必覺得有趣、有意義的課題呢?這 是兩重主體概念所未面對的問題。報告書的撰寫者顯然並不願意面對這種鮮明 的衝突情境,尋求具體的處理原則。如果有人宣稱教師應該有這種強制學習的權威, 立即可被提倡某種人本主義教育的人士批評為「反人本」。但是,不強制的結果會是什 麼呢?網路上有篇流傳的文章「一個虛度歲月年輕人的告白」,作者描述他在紐約一個 注重自由、創意的小學讀書,該校教師深信每個人都有創意潛力,所以全部都致力於學 生的這份創造力。但是學生畢業後才感覺常識與專業知識均不足,往後人生 充滿坎坷、挫折,同儕中甚至有數人自殺。而最後他才憬悟:學校的真正作用是引導 學生進入知識網絡中,如果他們不肯進去,就把他們拖進去。 以上的討論、質疑並不是要提倡反人本主義教育,而是要強調人本主義教育並不 是沒有問題,並不是只要把諸多美好的、至少是聽來美好的原則彙總起來,改革就可 以得到最好的結果。美好的原則彼此未必沒有扞格,也未必都能被順利實踐。出了問 題的時候,規劃者能否拿出辦法來?還是表示規劃者不必負責執行就了事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7.119.65 ※ 編輯: handsomecat3 來自: 163.27.119.65 (09/30 10:50) ※ 編輯: handsomecat3 來自: 163.27.119.65 (09/30 10:52)

10/02 13:14, , 1F
請問資料來源? 這篇文章發表在何處?
10/02 13:14, 1F
本文節錄自 檢視臺灣晚近教育改革中的人本主義意涵 一文 http://tmue.edu.tw/~chiag/article/humanism01.htm 出自 齊力,2005,「檢視臺灣晚近教育改革中的人本主義意涵」, 臺灣教育社會學會主辦「第十一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研討會 」宣讀論文,2005年5月28-29日,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 齊力老師擅長的就是用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教育上的問題。 ※ 編輯: handsomecat3 來自: 114.42.153.34 (10/02 19:45)

10/03 17:52, , 2F
感謝提供全文
10/03 17:52, 2F
文章代碼(AID): #1Ce_MX16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13 篇):
文章代碼(AID): #1Ce_MX16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