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如果要來編歷史啟蒙讀物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las)時間2年前 (2021/10/12 22:17),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1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2/51 (看更多)
(打一打覺得很沒動力...但是刪掉又有點可惜,就當作抒發一下好了。 先說我沒有反對這件事本身,畢竟我也沒能力和興趣跳出來做到更好, 只是在路線和一些想定上給出點不同看法) 後面還有些零散的回應,不過還是先談談更抽象的問題。 首先還是:啟蒙的意義是什麼? 你有出書、課堂上教學,並得到良好反饋的經驗,可以作為自信來源, 但終究,書是面對,對它本來就有興趣的讀者, 課堂是面對,你可以當面影響的而且願意坐在那的學生。 整理並給出有趣關聯/結論,之所以有趣的前提是他們原本腦中就有相關資料。 你的說法幫他們把資料串聯在一起,但如果是面對更白紙一張的情況, 這些連結的效果就不一定那麼好,也不一定能作為勾起興趣的點。 或許可以說,你想做啟蒙,但又想同時做小孩、大人兩種,就會導致目標混淆。 在我看來,像是你想以面對大人的經驗去套到小孩的啟蒙上,所以有些違和感。 (又譬如你後面自信的說字數多仍可能維持有趣, 但我們也都知道量變造成質變的道理。) 當然熱情本身還是好的,這樣的作品也不會沒有意義, 我不想潑這個動力冷水,只是想了想整理出我覺得比較不通透的地方。 再來是史觀問題, 真要說的話,我是想把中心這概念丟出窗口的, 一切當然都是互相影響的系統, 中心說到底就像英文裡面透過諧音來方便記憶的法門, 到最後是冗餘概念、不必要的資訊。 修正老舊概念的中心,或中國、或歐洲、希羅, 還不如直接不提中心... 反倒是你提出的中心說法,試圖迴避老舊的中心,找到更精確的新中心, 可能反而更明確灌輸中心這個說法與思想。 對我來說又離了理想狀況遠一步,大概是這樣。 另外我也蠻擔心,作為啟蒙讀物中, 灌輸一些明確的史觀、系統概念,長遠來說的好壞。 當然這部分其實沒人能下定論。 可能我也算偏保守吧,所以比較滿意於現在狀況, 提供比較死的資料,比較套路的內容, 把更潛在的邏輯關係體系,或不能被直接證實的各種理論, 留給之後的思考與判斷。 我覺得歷史頗為可貴的一個地方在於, 它提供一個科學以外,靠複雜的推理過程,來推敲所謂現實的方法。 我比較重視這個過程中的探索、思考與開放性。 所以如果直接給出一個正確答案,反而會覺得錯過了什麼。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這部就是傳統的編法,當然有他的道理,我也不是說他們都錯 : 但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這樣,剛剛hgt有講到一個例子 : 把印度古文明跟殷商分開寫,結果就看不出可能有共同脈絡存在 : 這是過去傳統做法的問題 : 當然不怪他們,很多現在這些見解是新的研究,當年編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 : 但是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就不能再用舊的那樣的寫法了 : 就像醫學指引都更新了,你不能拿舊的去衛教病人 以醫學指引譬喻的話,更不能理解, 有這些新知,為何不直接選一個比較相關的條目去擴編, 或者獨立一個項目來說明這個關聯就好,而是要去動整個目錄。 : 然後就是m板友有提到,所謂希臘羅馬史觀,接下來把伊斯蘭到蒙古跟東亞一大堆 : 全塞成一本,就直接跳接歐洲中心史觀 : 因為希臘史料多,結果都專注在希臘,希臘不是不重要,對歷史素養也很必要 : 因為你一出國,一堆老外都是高中就讀希臘史,你不懂希臘史不用跟他們混 : 美國到現在都很認真研究羅馬史,認為自己是羅馬,你不懂羅馬史也不用混 : 但是古希臘時代世界的中心不是希臘,羅馬剛興起時的世界中心也不是羅馬 : 對當時世界的認知產生偏差,也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希臘羅馬為何會這樣發展 : 更不會體會到羅馬共和終結戰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 從羅馬史看,羅馬共和終結戰的時候,繼業者都已經是風中殘燭,好像一推就倒 : 感覺根本不重要,埃及豔后就是個人盡可夫的美女,靠么,看硬幣頭像我吃不下去啊 ... : 但正確了解世界中心的轉移過程,就知道本來世界中心是繼業者 : 埃及豔后是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代,也就是最後的繼業者,武力已經不行,但還富到流油 : 所以凱撒、安東尼先後要上她的床,不是為了美色,是因為她是最後的繼業者, : 雖然已經是夕陽時期,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還是足以影響世界局勢 : 這些從傳統希臘羅馬史觀都會漏掉,所以希臘羅馬史觀需要稍微校正 : ...不是推翻只是校正,因為希臘化時代真正重要,羅馬也後來影響世界深遠... : 歐洲中心史觀的問題就更大,因為歐洲興起過程中好幾個世紀歐洲都是世界邊陲 : 這導致跟中國史一樣發生瞎子摸象問題 : 不從真正世界中心去看世界,並不能理解那個時代的整體全貌 我是認為,不去看世界全貌,不能知道世界全貌...XD : : 至少在近代以前,有些地區硬要用時間線並列,就很尷尬, : : 證明它們有交流很好,問題是他們互動的內容有多到需要這樣陳列嗎? : : 然後除了說明:這時代中心是這,另一邊是邊陲, : : 這種沒意義的資訊,好像也沒增添啥? : 這邊前文說明過,不是一定彼此之間有互動,是很多事情就算只是並陳 : 光是放在一起,都會恍然大悟 : 講一個現代的例子,我如果跟一個本來不研究現代史的人說,二戰後都是冷戰的影響 : 他99%的反應是嗤之以鼻,說你這個大美國主義者 : 可是,我現在在上報的專欄,每有一個國家出事,我就把那個國家的近現代史簡介一次 : 讀者一國一國分開看的時候沒感覺,所有的全都放在一起看,就會突然秒發現 : 啊看,一堆國家冷戰時代都進入白色恐怖,之後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開始民主化 : 這些國家除了都受到美國暗中操作以外,彼此之間其實不一定有太多關係 : 但是一擺在一起就一目了然 : 可是,你如果用國別史的方式寫,這個讀者可能要看20個國家以後才突然察覺 : 有哪邊不對勁 但以世界史的框架來說,假設它是個過去已久而且有定論的事件, 完全可以被安在美國歷史附近寫出來,應該也有很多類似的條目才對。 並陳擺再多不如直接寫出來這可能性。 並陳在這邊並不是一個有效率的辦法,而是沒辦法的辦法。 你或許可以並陳給出一些火花,但不太可能在多數情況都讓它充滿了意義。 比如你把亞歷山大跟秦滅六國擺在一起, 羅馬和西漢擺在一起, 神羅和唐寫在一起,都分別安排了什麼讓人恍然大悟的東西? : : 認真回應這話題的話,我會覺得"啟蒙讀物"這概念真的是太末班車了, : : 好難想像現在小孩專門去買一套這種來看,然後說被啟蒙到。 : 其實啟蒙讀物還是賣得很好,某出版社才在宣傳說他的漫畫資治通鑑賣了5萬套 : 但是這邊說啟蒙,其實我的目標是老少咸宜啦,不是只專給小孩子看 : 我覺得普通人到某個時候,都會察覺到自己對世界史的知識不足 : 我忝為一個以寫歷史文明的作家,還蠻常有人問我世界史要看那個啟蒙書 : 其實就是他們沒有要深入研究,跟我們就是對歷史很有興趣的狀況不一樣 : 他們是想要補足歷史常識的缺乏,但看完沒有要太深入,還是研究自己的專業 : 這有點類似我寫橡皮的初衷,就是當時也是很多人想要有一本清末完整的歷史書 : 正確、宏觀,看了又有趣,不會看到頭腦打結,但笑完還有很多收穫 : 那時候我還真的推薦不出來,想想乾脆自己寫一本 : 現在要我推薦世界史啟蒙套書,我也推薦不出來,大家提到的這幾套都有明顯缺點 : 所以大概也是要寫一套的時候了 所以五萬套那個是圖說、漫畫形式。那種可以說是比較專注於給孩子啟蒙。 興亡的世界史的話,雖說破碎,但變成靠獨立的主題吸睛, 也乾脆可以散著賣? 或許他走這種形式就是因為傳統那種系列型的投入太大, 勉強跟上又很難做出區別性吧。 : : 如果以灌輸史觀來說, : 史觀不是為了要灌輸給別人,是給別人一個很容易看清楚歷史的視角 : 就像先前說台灣史 : 荷蘭來了西班牙又來了打一仗,學生說無聊死了 : 其實這是荷蘭獨立戰爭的一環,啥,有這種事,都變有興趣了 : 我常常跟很多產業界,不讀文組,本來對歷史都沒研究也沒特別興趣的人聊天 : 他們很多甚至本來覺得歷史很無聊,但是聽我講的,都聽的津津有味 : 也很多讀者看了《橡皮》反應說清末史原來那麼有趣 : 要怎樣把一堆山的資料弄成別人有興趣好消化,這就是文人的工作不是嗎?XD 嗯,其實能理解也蠻能贊同這部分說法, 不過還是覺得,把有趣跟"容易看清楚歷史"混在一起有點危險, 可以出於無心,也可以只是為了有趣,但史觀本身會在傳播中獲得自己的生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7.59.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634048263.A.CF5.html

10/13 00:11, 2年前 , 1F
做歷史版的科普書(讀者有基礎),可能會比較好寫一點
10/13 00:11, 1F

10/13 00:13, 2年前 , 2F
其實能解決我們這代讀國編館歷史課本的碎片化疑問,
10/13 00:13, 2F

10/13 00:14, 2年前 , 3F
應該就能獲得一定的迴響吧
10/13 00:14, 3F
文章代碼(AID): #1XPPa7pr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XPPa7pr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