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經濟人的「理性」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隔壁家的毛毛是惡犬)時間14年前 (2010/07/07 01:08), 編輯推噓2(2012)
留言14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30 (看更多)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MRZISDOG (隔壁家的毛毛是惡犬)》之銘言: : 1.你搞不清楚什麼叫沉沒成本 以及為什麼不予計算 : 這個名詞並不難,我想你可以自己查意思是什麼,不多說明 : 一般人都會算,因為他們不具備經濟人的「理性」觀念 引一下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2%89%E6%B2%A1%E6%88%90%E6%9C%AC 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或稱沉澱成本或 既定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 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 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 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你付的價錢 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你的沉沒成本。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但是,經濟學家的想法套用在現實就常會造成得不償失: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但這種經濟學家的"理性"主張,在現實上,可能會造成一個人經濟上的嚴重損失, 甚至讓人養不活自己。 比如,你花了幾十年拿了一個文憑,學習一個專業技能,卻捨棄這個文憑與專業技能的 相關工作,你為這個文憑或專業技能所費出的金錢、時間、精力可視之為沉沒成本。 依經濟學家的"理性"主張,做決策時不該考慮沉沒成本,其結果可能如下: 一個法學院學生棄法律專業去寫小說,做決策時不該考慮沉沒成本,而寫出的小說在台灣 沒人肯出版,結果只能餓肚子。所以,依經濟學家的"理性"主張,做決策時不該考慮沉沒 成本,就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上讓人們經濟破產,其做決策時不該考慮沉沒成本的"理性" 主張,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也就是,在現實上,若一個人沒有寫小說的天賦才能,或他不能確信市場或其他因素是否 可讓他從寫小說的轉業行為中獲得比法律專業的工作更大的利潤時,做決策時不該考慮 沉沒成本,就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上讓人們經濟破產,並不能得到更大的經濟利益。 雖然,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也就是經濟人"理性"的觀念,不一定能讓人得到自己可爭取到的最大經濟利益。 : : 否則,這種砍掉重練,一切重來的動作,本身就不符合經濟法則。 : 「不理性」非經濟人正是會這樣想,經濟人則會告訴你「停損」才是王道 停損, 對那些出路有限的科系來說,他們許多人以為當教職就是best choice了, 當一個人發現考教職已經到了「競爭激烈,錄取率超低」的慘況,是否就是找到了一個 停損點,自此就不該去擠這個窄門,而不再考慮教職了? 若是,一個人的出路有限,教職外的工作實不能符合他最基本的經濟需求, 甚至在教職外很難找到工作或找不到像樣的工作,那麼教職就是best choice, 或者是唯一可讓人滿足基本需求的工作, 考不上他一生可能活在貧困或工作不穩定的慘況中,他就不會以為該「設停損點」 不再考慮教職,即使這超難考。 為何不能夠設停損不再考慮教職,很多方面是他們除教書外找不到一個好的工作。 教書外沒有好工作,甚至無法吃到老,就只能一直去考教職了。就沒有「停損」的問題了 : 2.以為「有考就會上」正是「不理性」的想法之一 說真的錄取率高低大部分人可查的到.... 會去考的都有心理準備,哪有所謂「有考就會上的不理性」想法 會不會考上的評估? 這包含錄取率高低,和自己對自己的實力有多少把握 : 既然考上的機率很低,在那邊幻想有什麼福利不啻癡人說夢 公家機關的福利是資訊透明的 如免費的加油票 如教職的寒暑假 不是痴人說夢 就是福利好 才讓人去擠窄門 : 這是非經濟人常犯的錯誤,期望值是要乘以發生率的,不理性的人會把發生率當作1 : 另外考上公務員仍可能出現挨告離職等等風險 經濟人常犯的錯誤是漠視現實 公務員被解職率真的不高 所以才有人想修法 每年淘汰一些 那些會考公務員求穩的人 他們不是不理性的 他們比較過公務員與其他工作的穩定度 以為公務員相對較穩 你以為成千上萬的考生都沒風險評估? : 一般非經濟人常犯的第二大錯誤就是總認為風險不會發生 : 3.你花一小時念書而沒打工,必定損失機會成本,但卻不一定考得上 : 沒去打工就是損失100塊是固定的, 你把拿來玩 ptt的時間去念書,那你損失的機會成本不是100元,是玩ptt的時間 這跟你能不能一輩子打工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不能一輩子打工 你作7-11能賺的錢若只有100萬 你考的上公務員若能賺有600萬 你時間有限 兩者只能則一 能不能做一輩子就有差了 結果是,你做7-11不能做一輩子,100萬保証不夠你活到老 去考試還有0.1%的機會活到老 : 而且這100塊還是你損失的最小的成本而已 : 如果都在念無用的考試用書,久了自然變得一事無成只能考試,這不代表天生這樣 : 如果把念考試的時間拿來練某種專長,早就可以賺更多錢,這也是機會成本的觀念 : 大部分的人缺乏這種觀念 很多人會走上念書考試一途不是沒有你說的觀念 是沒其他才能 是無其他路好走 或其他路不見得比較好走 一個人過去幾十年培養一種才能或專業 如歷史或棒球 現在要他再練某種專長 談何容易 大部分的人只能找速成的 作點小生意或小吃 問題是考自己在行的科目較容易 還是重新去學一個新玩意 然後成功較容易? 你現在學新東西 棄你學二十幾年的東西 他人可能比你多幾年的底子 你的競爭力何在? 這點你有考慮過嗎? : 簡單的來說,念考試的成本之一就是賠上成為郭台銘的可能性....那損失可是很大 簡單的來說,是郭那塊料子的很少,許多人有自知之明,就只會在自己累積幾十年的 專業上繼續尋求發展 若一個人考的科目是他的專業 他要學郭創業去學新的專業 那他可能學新專業的途中就失敗了 不要說財源的問題了 這樣損失也非常的大 甚至會破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34.244

07/07 01:20, , 1F
如果你學了二十幾年的東西不能幫你多賺錢, 那何必留著他呢?
07/07 01:20, 1F

07/07 01:21, , 2F
我覺得你並沒有讀懂為什麼不要算沉沒成本
07/07 01:21, 2F

07/07 01:29, , 3F
問題在於你要轉行不容易
07/07 01:29, 3F

07/07 01:30, , 4F
那為何不算沉沒成本才是理性的?
07/07 01:30, 4F

07/07 01:38, , 5F
我覺得問題在於學了二十年的東西要不要視為「沉沒成本」
07/07 01:38, 5F

07/07 01:40, , 6F
也就是若將之判為「沉沒成本」(當成失誤不可回收的投資)
07/07 01:40, 6F

07/07 01:41, , 7F
那"理性"當然不再考慮「沉沒成本」
07/07 01:41, 7F

07/07 01:43, , 8F
若不將之判為「沉沒成本」(不當成失誤不可回收的投資)
07/07 01:43, 8F

07/07 01:43, , 9F
情況就不同
07/07 01:43, 9F

07/07 02:35, , 10F
你根本就不懂 少在這邊大放厥詞 觀念根本就混淆了
07/07 02:35, 10F

07/07 02:36, , 11F
不想在這邊浪費版面電你了 你去找專版跟人討論吧
07/07 02:36, 11F

07/11 09:20, , 12F
這問題亂成一團,我經濟系後來被數學逼瘋轉入文科的都沒搞
07/11 09:20, 12F

07/11 09:20, , 13F
混這段…
07/11 09:20, 13F

11/07 17:35, , 14F
這問題亂成一團,我經濟 https://daxiv.com
11/07 17:35, 14F
文章代碼(AID): #1CCsCAtB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CsCAtB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