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我所認為的民進黨的歷史功績,大家看對不對

看板DPP作者 (Blueberry Night)時間16年前 (2008/07/31 11:34), 編輯推噓1(105)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17 (看更多)
因為網友權限不足 所以代發一篇昨天"我所認為的民進黨的歷史功績"一文原po的回應 ※ [本文轉錄自 BioMachine 信箱] 作者: bxdfhbh (bxdfhbh) 標題: Re: [轉錄]我所認為的民進黨的歷史功績,大家看對不對 時間: Thu Jul 31 11:32:31 2008 我無法在DDP版發文,所以拜托把我的意見代發一下。這樣的觀點我在政黑版也說過了。 我發現有很多人堅持認為DDP在挑撥族群矛盾, 我的觀點是, 民進黨對于臺灣的族群矛盾的一些言論,實際上是臺灣現有的綠營群眾的聲音的反映。 也就是說,大批的綠營群眾有非常強的族群矛盾心理,然后只是通過民進黨的嘴說出來 了。 根據我對阿扁、謝長廷的言論,以及我在PTT上接觸到的綠營群眾的言論的觀察,我認為 臺灣現有的綠營群眾的族群敵意很強,并非民進黨所挑起,民進黨的言論是相當克制的 。 民進黨的功勞在于: 一、這種表達,實際上把這部分群眾的心聲通過合法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沒有民進黨,這些矛盾照樣存在,隱藏的矛盾比公開的矛盾更加危險。表達出來的矛盾 大家都可以看得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妥協和調和,而不會累計到發生暴力的程度 。 二、把矛盾控制在合法的范疇內,維持社會秩序不動蕩。 沒有民進黨,這些矛盾照樣存在,而且會透過其他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表達就未必是 合法的了,甚至會是暴力的。 而阿扁表達出來這種訴求后,綠營民眾就不再需要其他的表達渠道了,只要支持阿扁就 可以了。而阿扁的所有訴求都在法律的范疇內,不可能發生違背社會秩序的現象。 大家想,如果民間沒有很強的敵意,阿扁這么說會有市場嗎?阿扁之所以這么說,正是 因為民間綠人中有很強的對藍人的敵意。如果阿扁不這么說,他們的敵意會因此而消除 嗎? 也就是說,民進黨實際上是控制住了民間的這種敵意,將其控制在法律的范疇內。這從 實際效果來看也是這樣,絕大多數老百姓根本沒有被卷入這種族群矛盾,僅僅是那些精 力旺盛的深藍深綠在那里嘴炮而已。 那些質疑民進黨的人,可以去看看蘇聯解體、南斯拉夫解體時候的族群矛盾爆發。 那可不是嘴炮而已,那可是敵對民族整體互相仇視。 可以從這些方面看出來區別: 1、臺灣的絕大多數人根本對政治不感興趣,對族群矛盾不感興趣。 本省人即便很恨國民黨,也絕對不會想到去整體仇視普通外省民眾。 而在民族矛盾被挑撥起來后,本省人應該是整體仇恨整個外省人。 2、一旦發生不和諧的場景,自己陣營的媒體也不便正面護航。 假如臺灣真的發生綠人砍死普通藍人的景象,那么綠營的媒體和吱吱絕對不會說,砍得 好,砍得對,所有的藍人都該殺。 而在那些民族矛盾被挑撥起來的地方,可不是這樣。那里的媒體可是直接宣稱敵對方整 體是敵人該死。就算是無辜嬰幼兒,也是未來的敵人也該殺。殺死對方兒童的人照樣是 英雄(發生民族沖突的地方,無一例外的不放過嬰幼兒的)。 我在正文中也說的很清楚了,民間總有受害很深的人,并且這部分人對政府很不信任, 他們很難控制住。他們一旦互砍,那么受害很淺的人立刻會被卷入,族群矛盾就會真正 爆發。 最后,我只能說,臺灣人在法制化的社會里生活太久了,根本體會不到什么是社會仇恨 ,什么是真正的煽動。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問問俄羅斯人是怎么看車臣人的,塞爾維亞人是怎么看穆斯林的,再 對比一下綠營的人是怎么看普通的藍營的人的,就會發現現在臺灣的所謂“煽動”根本 不能稱其為煽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87.170.10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211.8 ※ 編輯: BioMachine 來自: 61.217.211.8 (07/31 11:36)

07/31 11:46, , 1F
以下是比喻....
07/31 11:46, 1F

07/31 11:46, , 2F
國人(被老鼠衝出來嚇了一跳):洪水猛獸!
07/31 11:46, 2F

07/31 11:47, , 3F
野人(正在努力打老虎,看見國人在叫):
07/31 11:47, 3F

07/31 11:47, , 4F
猛獸?猛獸在那?你那裡不過一隻老鼠.....
07/31 11:47, 4F

07/31 11:49, , 5F
我也覺得台灣這種族群問題 充其量就是
07/31 11:49, 5F

07/31 11:49, , 6F
一種"情節"而非國外那種"衝突"
07/31 11:49, 6F
文章代碼(AID): #18aJB2ZT (DPP)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17 篇):
文章代碼(AID): #18aJB2ZT (D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