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有關孔孟對「利」的看法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史提夫樣)時間16年前 (2008/01/19 13: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5 (看更多)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之銘言: : 假如完全對利負面為何還要到處宣揚他自己的思想?? : 那他的學說不也是一種利?? 首先,我不是很懂「對利負面」與「到處宣揚」有什麼關係。 其次,他的學說不是講求「利」的學說。 在〈滕文公下〉第一章 孟子的學生陳代就質疑他 為什麼不委屈自己去求見君主,以獲取做官的機會? 孟子的回答是:「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 所以請注意 固然孟子他很想輔佐君王,推行他仁政王道的理念, 但是他同樣很重視如何做官的手段問題, 也就是他沒有認為「目的可以証成手段的正當性」 「利」是什麼?不管公私,利是代表一種「效益」 或者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是「好處」,而這是看「結果」的。 如果我們看〈公孫丑上〉,孟子就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假設真的有所謂的「公利」可言,難道「得天下」還不算嗎? 問題是,在行義與得天下之間,孟子還是選擇為所應為。 : 亦將有利吾國乎:有什麼東西能構讓我國獲得利益? : 假如不作為國家利益或公眾利益來解釋會更怪 : 至於孟子的回答就是制度和文化吧 : 要不然若把孟子曰解釋大利,王曰解釋為小利, : 那什麼是比現實利益還要更重要?不就是制度與文化嗎? : 若制度和文化沒弄好整個社會會失序 這裡涉及一個名詞內涵上的定義問題 「利吾國」比較恰當的翻譯是「利於我所擁有的國」, 我們不能拿現代對於「國家」的概念去套春秋時期的「國」, 這怎麼套都是套不上的, 傳統的說法過往的封建社會是「家天下」, 所謂「兄終弟及,父死子繼」。 梁惠王只是把梁國當成自己的私產, 他要利於他的國,不是為了大家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生存。 所以「我國」和「我的國」是不一樣的。 : 王說:我也是做仁政為何不能讓我國得利(在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生產力和兵力) : 孟子說:你沒有做的徹底,只是做表面 五十步和一百步的比喻 您可能有些誤會 孟子是在諷刺梁惠王 梁惠王自認為自己做的很好 孟子覺得他的想法很可笑 孟子問梁惠王兩士兵逃走的問題 請看梁惠王的回答是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沒逃到一百步,也是逃,這是本質上的相同。 孟子的回答是 「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鄰國不是仁政,梁惠王自然也不是。 : : 順便說一句 : : 如果有人說「政治的目的是為人民生活過的好」 : : 那麼這種說法或命題 : : 絕對不能單純的視為儒家的特色 : : 因為事實上墨子和韓非也不乏這種觀點 : : 所以單純就這點是看不出儒家論政的要旨 : : 儒家真正的政治主張 : : 是相信透過政治的力量 : : 可以提升所有人─無論是統治者或被統治者─的道德水準 : 閣下您能否說清楚一點? 孔子有一段回答弟子何謂孝順的對話 他認為人們不可以覺得有讓父母吃飽喝足就算孝 因為「不敬,何以別乎?」 養畜牲也是很在意他們的死活。 其他有別的篇章也談政治的意義 篇幅過長,不一一引用。 無論孔孟荀,都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這點就是您一再強調的文化。 教育帶來的文化,可以使所有人都更接近君子的境界, 也可以說是活得有尊嚴。 這很類似Maslow的需求理論, 人類最終不是只是為了活著, 還有尊嚴與自我實現的追求。 也就是說,人類有其價值的取向。 最終 引一段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中談論孟子思想的篇章給各為參考, 他是在講「王何必曰利」這一段,勞氏以為: 義即理,有普遍性;利則只有特殊性。特殊性不能作為價值規範之基礎; 循利而行,必見爭攘。故出一「奪」字。循利必生奪,以利必為私故也。 義利之辨亦即公私之別。 -- 婚姻是自由的? 那跟沒有結婚有什麼不一樣? 婚姻若是枷鎖 那枷鎖並非配偶所為你帶上的, 是你自己在承諾的時候選擇背負的。 Iriss@pt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71.35
文章代碼(AID): #17aO-59a (Confucian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aO-59a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