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有關孔孟對「利」的看法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史提夫樣)時間16年前 (2008/01/17 14: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5 (看更多)
※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之銘言: : 關於孟子: : 可以把義解釋為長遠的制度和文化 : 把利解釋為現實的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 : 以當時戰國時代人口就代表生產力也代表著戰力和國力 : 梁惠文王(魏國首都大樑),當時是第一個政治改革而得到巨大利益者 : PS:沒錯,是戰國七雄的魏國,也是第一個政治改革的國王,好像除了燕之外,其他各國 : 都進行大大小小政治改革 孟子的「利」 既不是「公共利益」也不是「國家利益」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孟子對於「利」的觀點很負面 幾乎沒有我們當代人對於「利」的正面觀點 最有名的篇章是〈梁惠王上〉 孟子認為「王何必曰『利』?」 因為「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所以他並不認為「利」有任何公共性質, 只是私人之間的計較與爭奪, 而這是導致秩序敗壞最重要的因素。 至於「國家利益」 孟子思考的模式是「仁政王道」 順便說一句 如果有人說「政治的目的是為人民生活過的好」 那麼這種說法或命題 絕對不能單純的視為儒家的特色 因為事實上墨子和韓非也不乏這種觀點 所以單純就這點是看不出儒家論政的要旨 儒家真正的政治主張 是相信透過政治的力量 可以提升所有人─無論是統治者或被統治者─的道德水準 也就是人性的提升 這也是孟子三辨之學的特色 (人禽、義利、王霸) 所以孟子並不強調「利」 而是「仁義」或者「仁政王道」 僅給各位朋友參考 -- 道德相對主義、理性化與亞里斯多德:如果參與政治對人們的生命意義或培養內在善並 沒有幫助,那麼政治生活就很容易滑落至一種獲取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說,正是對倫理生 活採取一種諸神間鬥爭之觀點,吾人才會將參與政治限縮為工具理性而非目的自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80.82
文章代碼(AID): #17ZlPuB7 (Confucian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5 篇):
文章代碼(AID): #17ZlPuB7 (Confucianism)